欧洲的天主教地区,17世纪前半叶
-
用永远新鲜的眼光去观看、去审视自然,发现并且欣赏色彩和光线的永远新颖的和谐,已经成为画家的基本任务。在这种新热情中,欧洲天主教地区的大师们发现自己跟政治屏障另一边信仰新教的尼德兰的伟大艺术家完全一致。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艺术已经发展到那样一个境地,艺术家不可能不知道对面临的各种方法进行选择。一旦承认这一点,我们就会充分地赞赏雷尼怎样把他关于美的方案付诸实现,怎样有意地把他认为的低下、丑恶或者不适合崇高观念的自然事物统统抛开,又是怎样成功地表现出比现实完美的理想形式。正是安尼巴莱·卡拉奇、雷尼和他的追随者,制定出了按照古典雕像树立的标准去理想化、去“美化”自然的方案,这种方案我们称为新古典派或者“学院派”方案[ the neo- classicalor academic" programme],以区别于根本不依靠任何方案的古典艺术。关于新古典派的论争不大可能很快停止,但是没有人否认,新古典派的提倡者中出现了一些大师,通过他们的作品,人们看到了一个纯洁而优美的世界,失去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就会感到贫乏。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
-
艺术史常常给描述为一系列不同风格更迭变换的故事。我们已经知道12世纪带有圆拱的罗马式或诺曼底式风格怎样被带有尖拱的哥特式风格所替换,哥特式风格又怎样被文艺复兴风格所取代。文艺复兴风格15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慢慢扩展到所有欧洲国家,它后面的风格通常叫做巴洛克风格[ Baroque]。用明确的辨认标志来鉴别以前的风格没有什么困难,但是鉴别巴洛克风格却不那么简单。事实是从文艺复兴以后,几乎直到今天建筑家一直使用同样的基本形式—圆柱、壁柱、檐口、檐部和线脚,当初都是借自古典时期的建筑遗迹。因此,如果说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从布鲁内莱斯基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也不是毫无道理,许多论述建筑的书也把这整个一段时期都说成文艺复兴风格。但是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建筑中的各种趣味和各种式样自然要发生相当可观的变化,用不同的标签把这些变化之中的风格区分开也有方便之处。非常奇怪的是,我们看做风格名称的那些标签,有许多原来是误用或嘲讽的词语。“哥特式”最初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术批评家用来指称粗野的风格,他们认为那种风格是摧毁罗马帝国并洗劫它的城市的哥特人带到意大利来的。许多人头脑中,“手法主义”仍然保留着它的造作和肤浅仿效的本来含义,17世纪的批评家就是以这种意思指责16世纪后期的艺术家。“巴洛克”一词是后来反对并讽刺17世纪艺术倾向的批评家使用的名称。它的实际意思是荒诞或怪异,使用此词的人坚持认为只有采用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方式才能应用和组合古典建筑物的形式。在那些批评家眼中,不尊重古代建筑的严格规则似乎就是可悲的趣味堕落,因此他们把这种风格叫做巴洛克。但要区别这些风格不大容易。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