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 (袖珍本)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贡布里希的讲述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艺术的故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 E.H.贡布里希
  •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 定价:150.00元
  • ISBN:7549408173
荷兰,17世纪
  • 种太阳少女SAKIA
    2019-04-16 11:03:55 摘录
    我称此章为“自然的镜子”,不仅仅想说荷兰的艺术已经
    学会像镜子那样忠实地去复制自然。艺术也好,自然也罢,都不会像镜子一样平滑、冰冷。艺术反映的自然总反映着艺术家本人的内心、本人的嗜好、本人的乐趣,从而反映了他的心境。正是这个压倒一切的事实使得荷兰绘画中一个最“专门化”的分支妙328趣横生,那就是静物画分支。静物画通常画的是盛着葡萄酒和鲜美水果的美丽器皿,或者其他诱人地摆布在可爱的瓷器中的精致美食。它们挂在餐室里很合适,不愁没有买主。然而它们却不光是叫人联想到酒菜的乐趣,在静物画中,艺术家能够自由地选择他们喜欢画的各种物体,按照爱好布置在餐桌上。这样,静物画就成了画家对专门问题进行实验的奇妙领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种太阳少女SAKIA
    2019-04-16 10:57:38 摘录
    像他的前辈丢勒一样,伦勃朗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油画家,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版画家。他使用的技术已经不再是木刻法和铜版雕法(见193页),而是一种工作起来比用推刀更自由、更迅速的方法。这种技术叫做蚀刻法[ etching],它的原理很简单,艺术家不必辛苦地刻画铜版的版面,他只需用蜡覆盖铜版,用针在上面画。凡是针到之处,蜡就被划掉,露出铜版。以下他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把铜版放进一种酸液,让酸腐蚀铜版上划掉蜡的地方,这样线条就会留在铜版上,这块铜版就可以跟雕刻铜版一样用来印刷图画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种太阳少女SAKIA
    2019-04-16 10:48:13 摘录
    一方面,艺术家由于摆脱了那些干预他们工作有时还欺侮他们的赞助人,可能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为了这种自由艺术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他们现在不得不与之周旋的不再是单个的赞助人,而是一个更为残暴的主人一市场的公众。艺术家不得不到市场和公众集市到处兜售他的货物,要不就依靠中间人,依靠能帮助他解脱出售之苦的画商。但是画商买画要尽可能地压低价格,以便卖出高价,从中获利。此外,竞争也很激烈,每一座荷兰城镇都有许多艺术家在货摊上摆出他们的画,较小的画家要想求个名声,唯一的机会就是专精一个特殊的绘画分支,一种绘画门类[ genre]。那时跟现39在一样,公众喜欢打听大家都在买什么。一旦某个画家以画战争作品闻名,那么最有把握的是出售战争作品;如果他以月夜风景画获得成功,那么比较安全可靠的办法还是坚持下去,画更多的月夜风景画。就这样,16世纪北方国家已经开始出现的专门化倾向(见261页)在17世纪更加走向极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种太阳少女SAKIA
    2019-04-16 10:39:37 摘录
    欧洲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两个阵营,这甚至影响了尼德兰一些小国的艺术。今天称为比利时的尼德兰南部,一直还是天主教的天下;我们已经看到安特卫普的鲁本斯是怎样接到来自教堂、君主和国王的不计其数的委托,叫他画巨大的油画,为他们的权势增光生色。可是尼德兰的北部省份已经起来反对它们的天主教领主西班牙人,北部富有的商业城市居民大都归附了新教信仰。荷兰新教商人的趣味跟边境另一边的一般眼光大不相同。他们很像英国的清教徒,是诚恳、勤勉、节俭的人,大都不喜欢放纵浮华的南部作风。尽管随着安全感增强和财富增多,17世纪的荷兰商人的观点也和缓下来,但是从未接受支配着欧洲天主教诸国的纯粹的巴洛克风格。甚至建筑方面,他们也比较喜欢采取一定的自我克制。17世纪中期,荷兰的繁荣达到顶峰,阿姆斯特丹市决定修建一座大型市政厅来反映他们的新生国家的荣耀和成就,他们所选择的样板尽管壮观,可是看起来还是轮廓简单,装饰节俭(图268)。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