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

《黑旗:ISIS的崛起》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乔比·沃里克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56
  • ISBN:7508668510
第七章 现在,他已红遍整个阿拉伯世界
  • 一叶飘零
    2018-05-15 20:42:18 摘录
    如 今 的 哈 尼 耶, 已 经 洗 脱 了 宗 教 极 端 分 子 的 身 份, 转 行 当 了 作 家。 他 觉 得:“ 正 是 由 于 科 林· 鲍 威 尔 的 力 捧, 扎 卡 维 才 获 得 了了 巨 大 的 名 声。 此 前, 大 家 并 不 知 道 有 扎 卡 维 这 么 个 人。 不 过, 既 然 世 界 上 头 号 强 国 的 国 务 卿 都 对 他 如 此 高 看, 那 么 此 人 肯 定 能 力 无 边。 他 的‘ 声 望’ 即 将 超 越 国 界, 蔓 延 到 整 个 阿 拉 伯 世 界。 从 伊 拉 克 到 叙 利 亚, 从 阿 拉 伯 半 岛 再 到 遥 远 的 北 非 马 格 里 布 世 界 ,扎 卡 维 这 个 名 字 将 变 得 无 人 不 知、 无 人 不 晓。 许 多 极 端 分 子 会 更 加 踊 跃 投 奔‘ 基 地’ 组 织, 只 为 了 追 随 扎 卡 维 的 名 号。”

    乔比·沃里克. 【精排】黑旗:ISIS 的崛起 (Kindle 位置 1934-1939). 中信出版社. Kindle 版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一叶飘零
    2018-05-15 20:37:56 摘录
    鲍 威 尔 表 现 得 很 是 出 彩。 在 那 些 熟 知 伊 拉 克 事 务 的 行 家 听 来, 国 务 卿 的 演 讲 明 显 经 过 精 心 筹 划, 指 向 性 非 常 明 显。 个 中 素 材 全 部 属 实, 却 又 经 过 特 意 选 取。 所 有 证 据 组 合 起 来, 正 好 能 够 达 到 目 的— 说 明 美 国 入 侵 伊 拉 克 的 行 动 完 全 合 乎 情 理。 多 年 以 后, 鲍 威 尔 本 人 回 首 这 段 往 事, 却 显 出 了 悔 意。 国 务 卿 觉 得, 那 次 演 讲 算 得 上 自 己 从 政 以 来“ 最 大 的 错”。 鲍 威 尔 觉 得, 布 什 政 府 某 些 高 官 心 存“ 妄 想”, 加 上 情 报 部 门 工 作 不 甚 得 力, 促 使 自 己 犯 下 大 错。 其 实, 为 了 给 国 务 卿 准 备 那 份 讲 稿, 中 央 情 报 局 的 资 深 专 家 已 经 认 真 研 究、 反 复 讨讨 论, 花 去 了 好 几 个 星 期 的 时 间。 可 以 说, 鲍 威 尔 所 说 的 每 一 句 话 都 经 过 反 复 推 敲。 在 此 之 前, 白 宫 方 面 的 有 关 人 员 倒 也 为 国 务 卿 备 下 了 一 份 演 说 资 料, 不 过, 那 份 资 料 错 漏 丛 生, 许 多 论 断 完 全 是 捕 风 捉 影。 撰 稿 过 程 中, 五 角 大 楼 特 别 计 划 处 显 然 没 有 认 真 把 关。 未 经 证 实 的 传 言, 也 被 他 们 写 进 了 资 料 里。 为 了 自 己 的 声 誉, 鲍 威 尔 谢 绝 了 白 宫 方 面 的 好 意, 转 而 向 中 央 情 报 局 求 助。 尽 管 如 此, 鲍 威 尔 演 讲 的 部 分 说 辞 仍 然 不 合 巴 科 斯 和 她 那 一 众 同 事 们 的 心 意。 比 如, 一 开 始 国 务 卿 承 认, 扎 卡 维 一 伙 的 活 动 范 围 远 在 萨 达 姆 的 势 力 范 围 之 外, 话 没 说 几 句, 他 却 又 表 示“ 巴 格 达 方 面 在 极 端 组 织 高 层 中 安 插 了 代 理 人”。 总 之, 鲍 威 尔 在 暗 示: 萨 达 姆 已 将 极 端 组 织 的 控 制 权 牢 牢 攥 在 了 手 里。 实 际 上, 巴 科 斯 等 人 撰 写 的 报 告 中 并 没 有 下 过 这 样 的 论 断。

    乔比·沃里克. 【精排】黑旗:ISIS 的崛起 (Kindle 位置 1900-1906). 中信出版社. Kindle 版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无声磨叽
    2017-08-21 12:50:13 摘录
    芸芸众口、种种猜测,唯有保罗·布雷默三世
    指出了正确答案。布雷默是占领军临时政府( 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的最高长官,他这个职位直接得自布什总统的任命。在长官看来,约旦使馆爆炸案的祸首来自“伊斯兰护卫军”。布雷默表示,美军入侵之前,“护卫军”已在伊拉克东北部的偏僻山区活动多年。他的看法得到了情报界的佐证。美军情报人员发现,一些“护卫军”分子早已悄悄潜入伊拉克城市,预谋发起类似的武装袭击。
    事发那一周,许多美国记者纷纷找到布雷默,想要知道他对于案件的意见。采访中,布雷默表示:“类似的灾难,将会变得屡见不鲜。凶手采用的爆破技术,此前我们在伊拉克国内见所未见。”
    从2003年8月7号上午驻伊拉克约旦大使馆门前的汽车爆炸事件开始,汽车炸弹和人弹开始屡见不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无声磨叽
    2017-08-21 12:37:55 摘录
    事情的发展,甚至惊动了扎卡维的几个老朋友。他在安曼的同伙们,也对局势感到吃惊。鼓吹极端思想的网站上面,扎卡维的故事正在广泛流传,有关此人的众多小道消息也是不胫而走。20世纪90年代,哈桑·阿布·哈尼耶就与扎卡维有过结识之缘。哈尼耶还记得,老朋友成名之后,无数鼓吹极端主义的博客都开始贴出文章,赞美他的人格,歌颂他勇气无边。
    如今的哈尼耶,已经洗脱了宗教极端分子的身份,转行当了作家。他觉得:“正是由于科林·鲍威尔的力捧,扎卡维才获得了巨大的名声。此前,大家并不知道有扎卡维这么个人。不过,既然世界上头号强国的国务卿都对他如此高看,那么此人肯定能力无边。他的‘声望’即将超越国界,蔓延到整个阿拉伯世界。从伊拉克到叙利亚,从阿拉伯半岛再到遥远的北非马格里布世界,扎卡维这个名字将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极端分子会更加踊跃投奔‘基地’组织,只为了追随扎卡维的名号。”
    这样的结局,还真是富有讽刺意味。对此,哈尼耶深表慨叹。美国人捧出这个默默无闻的扎卡维,原本只是想掩饰自己的战争行径。没想到,美方的无心插柳,造就了21世纪最为凶悍的一名宗教极端分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无声磨叽
    2017-08-21 12:34:49 摘录
    最终,这次演讲不但玷污了鲍威尔的清誉,还给布什政府的名声带来了严重损害。所谓“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论断纯属无稽之谈,几乎让美国和众多盟友完全翻脸。
    事情造成的负面效应,远不止于此。扎卡维本是个无名小卒,白宫方面仅凭一次演讲就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世界名人,成为所谓“伊斯兰运动”的英雄。他的画像出现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堂之上,在各国领袖的面前招摇显眼。现场的媒体人员纷纷打开电脑,想从网络上找出这位神秘人物的确切身份。后来,又有大量的纸媒记者和拍摄团队涌入约旦、寻求素材。每个自称认识扎卡维的人,都得到了接受采访的机会。宗教极端分子自幼生活的扎卡小镇,也成了舆论的焦点。这个灰扑扑的工业城镇,似乎培养出了一名无与伦比的
    杰出青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无声磨叽
    2017-08-21 12:31:37 摘录
    鲍威尔表现得很是出彩。在那些熟知伊拉克事务的行家听来,国务卿的演讲明显经过精心筹划,指向性非常明显。个中素材全部属实,却又经过特意选取。所有证据组合起来,正好能够达到目的——说明美国入侵伊拉克的行动完全合乎情理。多年以后,鲍威尔本人回首这段往事,却显出了悔意。国务卿觉得,那次演讲算得上自己从政以来“最大的错”。鲍威尔觉得,布什政府某些高官心存“妄想”,加上情报部门工作不甚得力,促使自己犯下大错。其实,为了给国务卿准备那份讲稿,中央情报局的资深专家已经认真研究、反复讨论,花去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可以说,鲍威尔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经过反复推敲。在此之前,白宫方面的有关人员倒也为国务卿备下了一份演说资料,不过,那份资料错漏丛生,许多论断完全是捕风捉影。撰稿过程中,五角大楼特别计划处显然没有认真把关。未经证实的传言,也被他们写进了资料里。为了自己的声誉,鲍威尔谢绝了白宫方面的好意,转而向中央情报局求助。
    结果还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无声磨叽
    2017-08-21 12:28:11 摘录
    2003年2月3日,这一天,扎卡维成了世界名人。国务卿鲍威尔的一席演讲,让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会议的各国代表都知道了扎卡维这个人。鲍威尔此次演讲,是要阐释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合理性。这个议题,耗费了他整整75分钟。讲到61分钟的时候,鲍威尔讲到了扎卡维。他的第一句话是一句陈述句,但是这句本该陈述事实的话却同他75分钟的整个讲话一样—虽不算技术捏造,但是实质上却根本不能证明他企图阐明的论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7-03-02 22:47:03 摘录
    这样的结局,还真是富有讽刺意味。对此,哈尼耶深表慨叹。美国人捧出这个默默无闻的扎卡维,原本只是想掩饰自己的战争行径。没想到,美方的无心插柳,造就了21世纪最为凶悍的一名宗教极端分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7-03-02 22:46:10 摘录
    已当了作家的哈尼耶认为:“正是由于科林·鲍威尔的力捧,扎卡维才获得了巨大的名声。此前大家并不知道有扎卡维这么个人。不过,既然世界上头号强国的国务卿都如此高看,那么此人肯定能力无边。他的“声望”即将超越国界,蔓延至整个阿拉伯世界。从伊拉克到叙利亚,从阿拉伯半岛再到遥远的北非马格里布世界',扎卡维这个名字将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极端分子会更加踊跃投奔“基地”组织,只为了追随扎卡维的名号。”
    马格里布世界(Maghreb):北非地理名称,包括如今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与摩洛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7-03-02 22:39:40 摘录
    事情造成的负面效应,远不止于此。扎卡维本是个无名小卒,白宫方面仅凭一次演讲就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世界名人,成为所谓“伊斯兰运动”的英雄。他的画像出现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堂之上,在各国领袖的面前招摇显眼。现场的媒体人员纷纷打开电脑,想从网络上找出这位神秘人物的确切身份。后来,又有大量的纸媒记者和拍摄团队涌入约旦、寻求素材。每个自称认识扎卡维的人,都得到了接受采访的机会。宗教极端分子自幼生活的扎卡小镇,也成了舆论的焦点。这个灰扑扑的工业城镇,似乎培养出了一名无与伦比的
    “杰出青年”。
    这一切真是莫大的讽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7-03-02 22:38:15 摘录
    最终,这次演讲不但玷污了鲍威尔的清誉,还给布什政府的名声带来了严重损害。所谓“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论断纯属无稽之谈,几乎让美国和众多盟友完全翻脸。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lingdodoo
    2017-03-02 22:34:51 摘录
    鲍威尔表现得很是出彩。在那些熟知伊拉克事务的行家听来演讲明显经过精心筹划,指向性非常明显。个中素材全部属实,却又经过特意进取。所有证据组合起来,正好能够达到目的说明美国入侵伊拉克行动完全合平情理。多年以后,鲍威尔本人回首这段往事,却显出了悔意。国务卿觉得,那次演讲算得上自己从政以来“最大的错”。鲍威尔觉得,布什政府某些高官心存“妄想”,加上情报部门工作不甚得力,促使自己犯下大错。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