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点开某个App? ——这种使用习惯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为什么有些产品能让我们戒不掉,而其他的产品却不行? ——是否有什么秘诀能让用户对你的产品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尼尔·埃亚尔 [美]瑞安·胡佛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定价:49.00元
  • ISBN:7508668316
//第二章 触发:提醒人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 yves47
    2020-09-30 11:25:27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诗修
    2018-03-11 01:11:00 摘录
    依据该研究结果,承受抑郁情绪的人们会对网络产生更大的依赖性。为什么会这样?有人猜测是因为这类人群会比其他人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因此才从科技中寻求安慰,调节自已的心情。
    文中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个人认为,承受负面情绪比较多的人,之所以会选择在网络上去发泄,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说话比较少,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只有通过另一种方式,那么就是互联网的虚拟世界,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调节,这就是注意力转移法。 积极的正能量的人更多的会表现出在现实生活中阳光乐观,充满和气,与人为善,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付出的精力比较多就不会再把更多的情绪通过互联网去展示。 这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情况:现实中乐观的人就会在现实中更乐观的表现自己,现实中情绪低落抑郁的人就会把更多的情绪和观点表现在虚拟世界。 乐观的人,因为有比较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有趣的肢体语言,以及足够让人感觉亲和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他们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现实生活中去接触更多的人,展现自己的魅力。 低落抑郁的人,因为缺乏这种能力,所以说更愿意在网上通过文字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苏诗修
    2018-03-10 01:14:15 摘录
    其实通过我们日常打开微博,或者是打开微信朋友圈,都可以很明显的感到,我们在打开之前,自己的心情不是很愉悦的,不是期待的,而是很平常的,甚至说是在自己无聊的时候、自己无助孤单的时候,才会去打开。 所以说你们在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才会去找一些能够发泄的东西,让自己转移注意力。而在正面情绪的时候,就更希望找一个面对面的人,或者是找一个好朋友,能够及时的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胡晋
    2017-11-11 08:49:59 摘录
    选择项越多,用户用于权衡的时间就越久。太多的或者无关的选项会让他们游移不定,不知所措,甚至就此罢手。减少有关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时间,这会提高某种行为发展为无意识习惯的可能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马善东
    2017-08-03 22:37:33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马善东
    2017-08-03 22:30:19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桐飞
    2017-07-20 20:07:53 摘录
    这种平实的需求实际上普遍存在。但是,通过言语交流来让用户透露他们的所思所想似乎并不现实,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一定明确知道是何种情感在背后发挥作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口
    是心非的人,说一套,做一套。所以说,言语不一定能反映出最真实的想法。
    艾丽卡·霍尔在《适可而止的研究》( Just enough research)一书中写道:“只有当你的研究重心放在人们的实际行为(看关于猫的视频)而非内心愿景(拍摄具有影院效果的家庭录像)上时你才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矛盾或冲突亦代表着机会。人们为什么会发送短信?为什么要拍照?观看电视节目或是体育比赛在人们
    的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反思一下,这些行为能够消除什么样的烦恼?会让用户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用户期望借助你的产品实现怎样的目的?他们会在何时何地使用这个产品?什么样的情绪会促使他们使用产品,触发行动?
    Twitter和 Square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尔西就这些问题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产品和人们的生活挂上钩那就得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编写用户情境体验。”
    多尔西接下来讲述了自己是如何尝试着去理解用的。“他住在芝加哥中部地区,后来他遇到了她,然后二人走进了一家咖啡厅…这听起来像一幕剧,非常美妙的一幕剧。如果你能把这幕剧编排得引人入胜,那么产品的设计、优化以及开发产品所需要的人员协调等所有问题都会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
    多尔西认为,清晰地捕捉用户的想法和情感,了解他们使用某个产品的情境,这是开发新产品时最重要的任务。除了他提出的编写用户情境体验,诸如客户发展计划"、可行性研究以及移情图12等工具,都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潜在的用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白桐飞
    2017-07-20 19:52:43 摘录
    习惯不会凭空养成,只会逐步形成
    习惯就像是珍珠。牡蛎中之所以能形成天然珍珠,是因为进
    入牡蛎的小沙粒被其中的珍珠质层层包裹起来,经年累月之后最终变为光滑的珍珠。是什亻么开启了这个过程?是因为微小异物的入侵”。一颗沙粒,或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寄生物,触发牡蛎的生理系统做出了反应,用一层层发亮的外膜将入侵者紧紧包裹起来。
    同样的道理,新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一个平台,而“触发”就
    是促使你做出行为改变的底基。
    请回想一下你的生活,问问自己,每天早晨是亻什么把你从梦中唤醒?是什亻么原因促使你去刷牙?又是什么原因让你打开了这本书?
    是贫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byebye1977
    2017-06-24 12:28:27 摘录
    多尔西认为,清晰地捕捉用户的想法和情感,了解他们使用
    某个产品的情境,这是开发新产品时最重要的任务。

    要进入某种情绪状态,你可以尽可能多地问问自己“为什么”。通常当你问到第五个“为什么”时,你所期冀的情绪状态就会出现。这就是在丰田生产系统中被大野耐一称为“5问法”的著名方法。他认为这个方法是丰田式科学管理方式的基础。通过问5个“为什么”,人们能够很轻松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高崇敬
    2017-06-09 22:55:32 摘录
    牢记井分享
    ○触发是上瘾模型的第一个阶段,它可促使用户采取行动。
    O触发分为两类—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
    O外部触发通过将信息渗透在用户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引导他们采取下一步行动
    O内部触发通过用户记忆存储中的各种关联来提醒他们采取下步行动
    O负面情绪往往可以充当内部触发。
    O要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设计者需要揣摩用户的心理,了解那些有可能成为内部触发的各种情绪,并且要知道如何利用外部触发来促使用户付诸行动。
    *
    现在开始做
    参照你在上一章“现在开始做”这个环节中提供的答案,完成以下练习
    哪些人会使用你的产品?
    你期望用户形成什么样的习惯?
    想出三个能够促使用户使用该产品的内部触发,可参照本章中介绍的5问法
    哪一个内部触发在用户身上出现的频率最高?
    利用出现频率最高的内部触发和你期望塑造的习惯,完成以下这个简短的用户情境设计:每当用户感到-…(内部触发),他就会(预期习惯的第一步
    回到前一个问题,在迈出通往习惯的第一步时,用户会做什么?
    何时何地可以启动外部触发?
    如何才能在用户的内部触发被触动时及时地引入外部触发?
    想出至少三种能触发你的用户关注现有技术(电子部件、推送通知、短信等)的常规方法。接着,请发挥你的想象力,构思至少三种超出常理且目前难以实现的方法,来触发用户关注你的产品,可穿戴式电脑、生物传感器、信鸽等,你会发现这些疯狂的念头会激发新的洞见,而它们未必真的不可理喻。若千年后,新的科技手段将会把目前难以想象的构思都变为现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byebye1977
    2017-06-09 11:09:12 摘录
    假设我们即将推出一款闪亮的新技术——电子邮件,目标用户是一位名叫朱丽的中层经理。我们已经对朱丽进行了详细的用户资料分析,以供解答下列“为什么”

    1朱丽为什么需要使用电子邮件?
    答案:为了接收和发送信息。
    2.她为什么要接收和发送信息?
    答案:为了分享并即时获取信息。
    3.她为什么想要分享和获取信息?
    答案:为了了解她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的生活。
    4.她为什么想要了解他人的生活?
    答案:为了知道自己是否被别人所需要。
    5.她为什么会在意这一点?
    答案:因为她害怕被圈子所抛弃。
    现在我们有答案了!恐惧感是她身上最强大的内部触发,因
    此,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应该考虑使它能减轻用户的恐惧心理。当然,如果一开始我们选择的对象不是朱丽,提问的设计和推测的答案也不会是以上这样,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可能完全不同。唯有当我们能准确把握用户的潜在需求时,才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启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byebye1977
    2017-06-07 08:17:55 摘录
    企业要做的头一件事不是苦思冥想打造产品的特色,而是要弄清楚用户在情感层面存在哪些软肋或困扰。如何着手这
    项工作呢?最好的切入点就是研究现有的成功的习惯养成类产品,不是为了原样照搬,而是要看看它们是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的。这样的学习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消费者心理,提醒你关注那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和渴望。

    Blogger和 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曾经说,“我们通常会以为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花样翻新,但其实人们只想在网络上继续做自己熟悉的事情”。
    针对理性用户群或用户理性诉求的产品,要去挖掘情感这一点,好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JOONG
    2017-06-07 00:00:29 摘录
    第二章
    这章讲“触发”,它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以及如何安装触发。
    感觉可以说是促使受众作出某种行为的因素,它包括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影响因素,而要找到这些影响因素就是要抓住目标受众群体的痛点,分析他们的需要。
    其中,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减少有关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时间,这会提高某种行为发展为无意识习惯的可能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依然饭特稀
    2017-06-06 21:16:34 摘录
    使用外部触发只是迈出第一步,它的终极目标是驱使用户进入上瘾模型并完成余下的步骤。 而在经历一个循环后,外部触发变为内部触发。内部触发是让循环稳定下去的关键。 典型内部触发的例子:害怕失去与外界沟通的通道–打开微信。摆脱孤独–听网易云音乐看评论。缓解学习焦虑感–得到专栏学习。 如何学习深入理解消费者的心理,你需要站在她们的角度想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5-25 22:35:22 摘录
    选项越多,用户用于权衡的时间就越久。太多的或者无关的选项会让他们游移不定,不知所措,甚至就此罢手。减少下一步行动的思考时间,这会提高某种行为发展为无意识习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