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点开某个App? ——这种使用习惯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为什么有些产品能让我们戒不掉,而其他的产品却不行? ——是否有什么秘诀能让用户对你的产品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尼尔·埃亚尔 [美]瑞安·胡佛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定价:49.00元
  • ISBN:7508668316
//第五章 投入:通过用户对产品的投入,培养“回头客”
  • 马善东
    2017-08-10 23:39:15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byebye1977
    2017-06-11 18:29:36 摘录
    牢记井分享
    O投入阶段是上瘾模型的第四个阶段。
    O行动阶段使用户即时获得满足,而投入阶段主要与用户对未来酬赏的期待有关。
    O对产品的投入会令用户形成偏好,因为我们往往会高估自
    己的劳动成果,尽力和自己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避免认知失调。
    O用户只有在享受了各种酬赏之后才会对产品进行投入。
    O用户对产品的投入不仅可改进产品服务质量,增加用户再次使用产品的可能性,还能令储存价值以内容、数据资料、关注者、信誉或技能等形式自然增长。
    O用户投入可通过加载下一个触发的方式令用户重新开始上瘾循环,从而增加了用户反复进入上瘾循环的可能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byebye1977
    2017-06-11 15:00:19 摘录
    上述三种趋势影响着我们未来的行为。我们对事物的投入越多,就越有可能认为它有价值,也越有可能和自己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最后,我们会改变自己的喜好以避免发生认知失调。

    总之,我们的这类倾向会导致一种被称为“文饰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会令我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信念,从心理上进行调适。文饰作用会令我们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即使这些理由是人为编造出来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壹阿伦k
    2017-06-09 14:49:34 摘录
    在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开展的一项有关使用牙线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新行为的发生频次是形成一种新习惯的主导性因素。该研究还发现,形成新习惯的第二大要素是行为主体对新行为的态度变化。这一发现与第一章中所解释的习惯区间相一致,这说明,一种行为要想变成日常习惯,该行为必须有很高的发生频次和可感知到的实用性。在代表可感知用途的纵轴上,用户态度会逐渐向上发生变化,直到新行为变成种习惯
    很高的频次和可感知的实用性,书摘符合这个定义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5-26 15:48:25 摘录
    我们对事物投入越多,就越可能认为它有价值,也越有可能和自己过去的行为保持一致。我们会改变自己的喜好,以避免发生认知失调。

    这类倾向会导致一种被称为“文饰作用"的心理过程……它会让我们给自己找理由,即使这些理由是人为编造出来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卡夫卡
    2017-05-26 15:36:13 摘录
    一种行为要想变成日常习惯,必须有很高的发生频次和可感知到的实用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