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记忆的性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
……
[ 展开全部 ]
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 收起 ]
作者:[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定价:CNY 88.00
ISBN:7010167818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55 )
评价 (1 )
缺失的历史
heaven疏狂
2017-07-12 13:12:57 摘录
囊括多种不同的声音和研究方法。在教授有关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时,我每年都会搜寻新材料为教学所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年间,国家发动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运动,力图对土地所有权、婚姻、组织工作、个人的自我理解、个人的社区和个人的过去等方方面面进行重塑。而官方关于这些运动的记录则往往是一张简单而乏味的清单:婚姻法、土地改革、思想改造、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百花齐放、反右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官方的声音主导着这些史料,宣称国家的空间终于得以稳固:边疆已被修整,归入版图并得到保卫;党和国家均衡地管理国家内部,对领土有着全面的管辖。这种文件还为我们假设了一种可称为“运动时间”的新时间。这种新时间将1949年之前的历史与“解放前”这个词划分开来,并将国家运动与大众对这些运动的参与作为衡量当前的标准。①这些运动中的每一项都相继经历了被发布、宣传、遮蔽修正和废止的过程。聚焦的都是运动的目标,而非运动实施的不均衡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关于这些由国家发起的运动的描述基本上千篇律,只在地方人事部门、社区摩擦的具体根源以及(近来多有讨论的)领导
的失误程度等方面有差别这些运动在城市权力中心以外的影响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②海外的社会学者们有时用难民访谈来弥补官方记录的不足,他们的学术研究着墨更多的必定是城市而非农村。③最终,城市知识分子们一些长篇累牍的回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heaven疏狂
2017-07-12 13:11:15 摘录
缺失的历史
1996年,我和高小贤开始在关中和陕南的村庄搜集农村老年妇女记忆的生活史。高小贤土生土长于陕西,是省妇联研究办的主任和陕西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的秘书长。自从在1992年的一次会议上相目识后,我们就直谈论社会主义体制下中国农村的生活是多么不为世人所知晓,而中国新兴的妇女研究领域又是如何大多只致力于对城市的研究。我们希望在衰老和死亡湮没这些农村妇女之前,引出她们对20世纪50年代的叙述报道。
对我这样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历史学者而言,这项研究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填补我教学大纲的一个空白。我教授20世纪的中国史,志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中文版作者序
导言
记忆所在之处
缺失的历史
研究计划
第一章 框架
地点:“一切社会主义都带有地方性”
档案
聆听者
叙述和记忆
记忆的社会性别
第二章 家里没人
大山沟里的死亡
可以诉说的苦难
逃荒
裹脚和农活
织布
失去
征兵和男人的缺席
躲藏
解放
家里没人
第三章 寡妇(或领导的美德)
曹竹香和苦难的考验
为革命提供衣物
蹲点
土地改革
互助组和当领导的危险
妇女和家庭国家效应
塑造劳动模范、塑造美德典范
第四章 积极分子
超越封建
冬学
表演:歌、舞、戏剧、会议
婚姻
《婚姻法》
考虑离婚
和声:使国家效应进入家庭
运动时间以外
第五章 农民
合作社的兴起
高级合作社
动员妇女
工分:一个有效的社会性别分析范畴
农事女性化
重现“家里没人”
不满
第六章 接生员
农村的接生方法和旧产婆
接生现代化
农村的接生方法
接生合作化
超越运动时间:接生的故事
刘西罕和有关生育危险的魑魅魍魉
第七章 母亲
使可见的变为不可见的
家庭生活
夜里做针线活
托儿
母子之间的感情联系
干部、忠诚、轻描淡写
母亲的矛盾
第八章 模范
美德的谱系
搜寻
演讲
劳动
写作
记忆
传记和内在性
第九章 劳动者
大跃进劳动:男人(与一些妇女)的离开
“大跃进”农耕和农业的女性化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五化
吃食堂的时候
生存策略
运动时间和时间的皱褶
看不见的累积
第十章 叙述者
进步
核心家庭的风靡和对老人的排斥
附录 访谈
参考文献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中文版作者序
导言
记忆所在之处
缺失的历史
研究计划
第一章 框架
地点:“一切社会主义都带有地方性”
档案
聆听者
叙述和记忆
记忆的社会性别
第二章 家里没人
大山沟里的死亡
可以诉说的苦难
逃荒
裹脚和农活
织布
失去
征兵和男人的缺席
躲藏
解放
家里没人
第三章 寡妇(或领导的美德)
曹竹香和苦难的考验
为革命提供衣物
蹲点
土地改革
互助组和当领导的危险
妇女和家庭国家效应
塑造劳动模范、塑造美德典范
第四章 积极分子
超越封建
冬学
表演:歌、舞、戏剧、会议
婚姻
《婚姻法》
考虑离婚
和声:使国家效应进入家庭
运动时间以外
第五章 农民
合作社的兴起
高级合作社
动员妇女
工分:一个有效的社会性别分析范畴
农事女性化
重现“家里没人”
不满
第六章 接生员
农村的接生方法和旧产婆
接生现代化
农村的接生方法
接生合作化
超越运动时间:接生的故事
刘西罕和有关生育危险的魑魅魍魉
第七章 母亲
使可见的变为不可见的
家庭生活
夜里做针线活
托儿
母子之间的感情联系
干部、忠诚、轻描淡写
母亲的矛盾
第八章 模范
美德的谱系
搜寻
演讲
劳动
写作
记忆
传记和内在性
第九章 劳动者
大跃进劳动:男人(与一些妇女)的离开
“大跃进”农耕和农业的女性化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五化
吃食堂的时候
生存策略
运动时间和时间的皱褶
看不见的累积
第十章 叙述者
进步
核心家庭的风靡和对老人的排斥
附录 访谈
参考文献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中文版作者序
导言
记忆所在之处
缺失的历史
研究计划
第一章 框架
地点:“一切社会主义都带有地方性”
档案
聆听者
叙述和记忆
记忆的社会性别
第二章 家里没人
大山沟里的死亡
可以诉说的苦难
逃荒
裹脚和农活
织布
失去
征兵和男人的缺席
躲藏
解放
家里没人
第三章 寡妇(或领导的美德)
曹竹香和苦难的考验
为革命提供衣物
蹲点
土地改革
互助组和当领导的危险
妇女和家庭国家效应
塑造劳动模范、塑造美德典范
第四章 积极分子
超越封建
冬学
表演:歌、舞、戏剧、会议
婚姻
《婚姻法》
考虑离婚
和声:使国家效应进入家庭
运动时间以外
第五章 农民
合作社的兴起
高级合作社
动员妇女
工分:一个有效的社会性别分析范畴
农事女性化
重现“家里没人”
不满
第六章 接生员
农村的接生方法和旧产婆
接生现代化
农村的接生方法
接生合作化
超越运动时间:接生的故事
刘西罕和有关生育危险的魑魅魍魉
第七章 母亲
使可见的变为不可见的
家庭生活
夜里做针线活
托儿
母子之间的感情联系
干部、忠诚、轻描淡写
母亲的矛盾
第八章 模范
美德的谱系
搜寻
演讲
劳动
写作
记忆
传记和内在性
第九章 劳动者
大跃进劳动:男人(与一些妇女)的离开
“大跃进”农耕和农业的女性化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五化
吃食堂的时候
生存策略
运动时间和时间的皱褶
看不见的累积
第十章 叙述者
进步
核心家庭的风靡和对老人的排斥
附录 访谈
参考文献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的失误程度等方面有差别这些运动在城市权力中心以外的影响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②海外的社会学者们有时用难民访谈来弥补官方记录的不足,他们的学术研究着墨更多的必定是城市而非农村。③最终,城市知识分子们一些长篇累牍的回忆
1996年,我和高小贤开始在关中和陕南的村庄搜集农村老年妇女记忆的生活史。高小贤土生土长于陕西,是省妇联研究办的主任和陕西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的秘书长。自从在1992年的一次会议上相目识后,我们就直谈论社会主义体制下中国农村的生活是多么不为世人所知晓,而中国新兴的妇女研究领域又是如何大多只致力于对城市的研究。我们希望在衰老和死亡湮没这些农村妇女之前,引出她们对20世纪50年代的叙述报道。
对我这样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历史学者而言,这项研究计划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填补我教学大纲的一个空白。我教授20世纪的中国史,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