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性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定价:CNY 88.00
  • ISBN:7010167818
征兵和男人的缺席
  • 少年奥卡
    2017-11-25 23:27:17 摘录
    许多加入国民党军队的男人都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疾病、饥饿或由于企图逃跑而被处决。这些男人的死使家里的劳动和其他一切都靠女人。然而,即使丈夫死了,征兵也依然威胁着这些家庭。40年代初期,曹竹香的丈夫死后,她六岁的儿子也被列入征兵的名单。“人家按人头派呢,按娃子娃(方言:男娃)派呢……就我事先尽量给借钱,就外还是没钱。那时全凭我哥给几个钱,咱也不能老跟人家要,一年拾些棉花,卖些钱给人家
    出,地里的活纺棉纺布卖些钱给人家交。”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少年奥卡
    2017-11-25 23:26:30 摘录
    尽管竹香的个人历史和更大的事件并非完全吻合,她的故事却说明了她和她那一代的妇女是如何去理解她们自己的生活和更宏大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的。竹香很可能是在30年代末历经了这几次轰炸事件。1936年,国民党轰炸渭南的时候,她结婚并有了身孕。丈夫在外做长工,她负责家里所有的农活和家务。1938年或1939年,日军轰炸的时候,她很可能正在外面为两岁的女儿找药,女儿当时差点死于麻疹。通过把轰炸事件和丈夫的临时刻糅合到一起—一尽管两者其实相隔数年,竹香将当地战争的一次重大事件和她个人的最大损失放到一起。这个损失决定了她后来走上了从一个恪守妇道的寡妇变为农业领导者的道路。山秀珍逃离了灾难性的大饥荒,翻山越岭,露宿坟墓而不知自己走失的母亲就在身旁。跟山秀珍一样,竹香也讲述了一个详细的、充满了画面感的故事:泡豆芽的深坑,财东家坟墓提供的避难所,她煮羊血时炉子上快熄灭的火。她将自己放在一个充满了恐惧、不幸和鲜活的记忆碎片的场景中,虽然害怕却坚定,决意要拿到药并光荣地完成她对家庭的使命。在她自己的讲述中,她是一个未被歌颂的无名英雄,当时的女子本应待守在家,但她在外四处奔波。


    曹竹香的故事表明了征兵和战争以及疾病和死亡是如何造成了大批家庭消亡的,并改变了人们对女子的预设。男孩和男人每次冒险外出都有可能被抓壮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少年奥卡
    2017-11-25 23:21:21 摘录
    女儿通常是一个家庭中能够让父亲或儿子不被征兵的唯一办法。大约1944年,王西芹嫁到B村当童养媳,家里便能用彩礼把她父亲从军队赎岀来③不知是1945年还是1946年,B村的一个富农出钱让刘风琴的丈夫顶替自己。她家从来没见到钱,到底是那个富农没有付钱还是她公公把钱赌光了,凤琴不得而知。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她都像其他很多女人一样,要在丈夫不在的时候靠纺织来养活自己。④在鲁桂兰家,“我那拉壮丁先在我家拉我家没钱也没势。国民党拉壮丁,本来是人家村子保长的弟弟,但是人家拿我兄弟,婆婆把我兄弟拉着去,就把我婆婆一下掀到案上,案棱棱把老婆的
    肋子都垫坏了。临死时我婆婆蹴地一簸箕能端起。”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