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性别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定价:CNY 88.00
  • ISBN:7010167818
看不见的累积
  • 少年奥卡
    2017-11-27 22:54:27 摘录
    妇女进入农业生产、家务劳动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少、孩子不断增多这些可能解释了记忆中皱褶存在的原因,以及为何她们在叙述饥荒后的年代剧对细节的记忆模糊不清。在三年困难时期之后,记忆的社会性别景观基本毫无特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但农业女性化除了为我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及其带来的不同影响提供线索外,还有个原因使得它在全国范围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来产生剩余,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中国大陆学者温铁军将这一过程称为“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②为这种积累提供了保证的社会性别劳动分工,即除了家务劳动外还将农活分配给妇女的做法,却没有在政治领域有关集体化时期的讨论中出现,这点倒格外引人注目。妇女在田间的劳动解放了男人使他们不但能够去建设工程,还能在“大跃进”之后去发展小型的乡村工业。妇女也是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构件—在家的劳动得不到补偿,在田里的劳动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却对两个领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少年奥卡
    2017-11-27 22:47:22 摘录
    任何的国家口号都未提及,却从1960年左右起便对又国家的经济政策至关重要的一个重要变化是:陕西农业的女性化。①农业女性化通常被描述成是毛泽东时代之后的经济改革时期的一个特征,但其实它在50年代的陕西就已经开始了。②和炼钢、集体大食堂和浮夸风不一样,对妇女参加农事所进行的广泛动员一直持续到了“大跃进”之后的时期。有些男人担任了地里的监管和技术职位。有些虽然没有离开村庄,却在小型的集体企业工作。③还有一些从70年代起就基本上住在城市,当临时的建筑工人。越来越多的农事都由妇女白天完成。夜晚的时间则花在了家务上。
    深夜里永不停止的纺线成了六七十年代的子女对母亲的记忆。这样的记忆看起来是千百年来妇女的命运写照,但实际上它只存在于集体化的那些年里,妇女不仅要完成白天的工作来挣去工分,还要承担几乎是全部的家务和仅剩的能够补贴家用的家庭劳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