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春之祭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和尼任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
……
[ 展开全部 ]
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基借助于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第一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的出版之类的事件,记述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一部文化史,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我们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 收起 ]
作者:[加]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79.00元
ISBN:750979852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目录
Masker
2018-05-18 02:04:20 摘录
意志,基于道德热忱的意志,乃是人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关键;纯粹的激情则相反。
意志,真的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和保留,它不可侵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猴子请来的逗比da
2018-02-16 13:31:43 摘录
法国在美好时代的总政治经济状况自然构成了这幕大戏的背景,但文化上关注的话题和政治及战略上的关切也是联系在起的。二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脆弱性。当1893年的《法俄协约》成为现实,从而结束了很大程度上由奥托·冯·俾斯麦策划的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外交孤立时,巴黎欣喜若狂。印有沙皇肖像的火柴盒、喀琅施塔得的烟斗和涅瓦河的钱包风靡时。沙皇和沙皇皇后的肖像挂在儿童的房间里。托尔斯泰和陀
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成了最受欢迎的读物。
除了对俄罗斯的兴趣,法国人还有对德意志的着迷。在经历了1870~1871年的失败之后,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德国人之后,在遭受了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镜厅宣告成立的额外羞辱之后,普鲁士德国不仅成了可鄙的敌人,也成了邪恶的化身,因而是法兰西的对立面。一提起赫尔曼和玛丽安娜的关系,人们就不禁想到俾斯麦踢向法兰西后颈的钉有铁掌的皮靴。然而,扮演这种梅菲斯特般施虐狂角色的普鲁士德国,显然也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起初人们对这种兴趣还遮遮掩掩,后来就比较公开了。对待瓦格纳的态度就是一例。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对于这位德国作曲家的推崇可以说是偷偷摸模摸的,而建议在巴黎上演其作品更是遭到明确反对。不过,到了19世纪90年代,崇拜瓦格纳的浪潮已经形成,到拜罗伊特朝圣成为一时的风尚。瓦格纳对马拉美、普鲁斯特以及德彪西都有明显的影响。1913年,巴黎举办了纪念瓦格纳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而且还上演了《特里斯坦》和整部《指环》,这要是早一代人的时间,简直奢侈得无法想象。
丹纳在1867年就曾表示:“德国人是现代精神的发起者,或许还是现代精神的导师。”如果说在那时的法国人当中还鲜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的看法,那到了19世纪的末期,德意志已经让法国人,包括知识界和政界、工商界和军方,不得不正视自己了。到了1913年,作为品位之可靠权威的法兰西,已然成为过去。那一年,德国人和俄国人举办了纪念首次击败拿破仑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让法国人又想到了自己的没落。“巴黎到处人心惶惶。”雅克-埃米尔·布朗什写道。2香榭丽舍剧院1913年5月29日那个难忘的夜晚,会让这种惶恐的情绪得到生动的展示。
拿破仑之后无法军,似乎自从拿破仑之后法国在各个方面都一蹶不振,在欧洲的地位渐渐被后来者德国给取代了。相较于法国人,德国人更具有创新精神,且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像法国人那样沉醉在帝国往日的旧梦中。法国有些像我大清那样闭关锁国——或许是法国人的性格造成的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猴子请来的逗比da
2018-01-26 20:49:18 摘录
像所有的战争一样,1914年的战争在爆发的时候也被看作机遇,不论是为了改变还是巩固。1871年刚刚统一的德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成了令人生畏的工业和军事强国,成了战争前夕最能代表变革和更新的国家。在各国当中,它是活力论( vitalism)和技术才华的具体体现。对它而言,这场战争乃是一场解放战争,是摆脱资产阶级虚伪的形式和便利的战争,而英国则是德国要反叛的那种秩序的主要代表。实际上,英国是世纪末世界中最主要的保守势力。作为头号工业国兼世界和平的代理人,作为信奉以议会和法律为基础的进取和进步的伦理象征,英国不仅觉得自己在世界上高人一等,而且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能量与躁动,还觉得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都受到了威胁。英国的介入,将使1914年战争从大陆性的权力斗争演变为名副其实的不同文化的战争。
英国当时除了殖民就是经济侵略,但在国际社会上还要装出一副“绅士”的模样,实在是虚伪得很。刨除历来都是坐收渔翁之利的美国,德国不给英国这种国力衰退却死占着殖民地的“老赖”好脸色看也挺正常。再加上英国的自以为是,被德国追着往死里打也只能说是时也,命也,运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目录
西线地图
前言
序 幕 威尼斯
第一幕
一 巴黎
想象
1913年5月29日
香榭丽舍剧院
佳吉列夫和俄罗斯芭蕾舞团
叛逆
对抗和解放
观众
激起公愤就是成功
二 柏林
圣春
序曲
技术
首都
文化
文化和叛逆
战争即文化
三 在佛兰德斯的原野上
异国他乡的角落
八月枪声
和平降临大地
原因何在
维多利亚时代综论
喝茶还是加蜂蜜吗?
第二幕
四 战争祭
战斗芭蕾
主题
重估一切价值
五 疯狂的理性
他们的办法是不去问为什么
责任
六 神圣的舞蹈
战争之神
会众
七 走向内心
战争即艺术
艺术即形式
艺术和道德
先锋
第三幕
八 夜舞者
新的救主
明星
不要忘记
行程和象征
新世界和旧世界
联想
九 记忆
战争的回声
与死亡为伴
名声
用云彩变戏法的人
十 无尽的春天
德意志,醒来了!
受难的英雄
艺术即生活
神话即现实
“这是无尽的春天!”
致谢
原始资料选
索引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目录
西线地图
前言
序 幕 威尼斯
第一幕
一 巴黎
想象
1913年5月29日
香榭丽舍剧院
佳吉列夫和俄罗斯芭蕾舞团
叛逆
对抗和解放
观众
激起公愤就是成功
二 柏林
圣春
序曲
技术
首都
文化
文化和叛逆
战争即文化
三 在佛兰德斯的原野上
异国他乡的角落
八月枪声
和平降临大地
原因何在
维多利亚时代综论
喝茶还是加蜂蜜吗?
第二幕
四 战争祭
战斗芭蕾
主题
重估一切价值
五 疯狂的理性
他们的办法是不去问为什么
责任
六 神圣的舞蹈
战争之神
会众
七 走向内心
战争即艺术
艺术即形式
艺术和道德
先锋
第三幕
八 夜舞者
新的救主
明星
不要忘记
行程和象征
新世界和旧世界
联想
九 记忆
战争的回声
与死亡为伴
名声
用云彩变戏法的人
十 无尽的春天
德意志,醒来了!
受难的英雄
艺术即生活
神话即现实
“这是无尽的春天!”
致谢
原始资料选
索引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目录
西线地图
前言
序 幕 威尼斯
第一幕
一 巴黎
想象
1913年5月29日
香榭丽舍剧院
佳吉列夫和俄罗斯芭蕾舞团
叛逆
对抗和解放
观众
激起公愤就是成功
二 柏林
圣春
序曲
技术
首都
文化
文化和叛逆
战争即文化
三 在佛兰德斯的原野上
异国他乡的角落
八月枪声
和平降临大地
原因何在
维多利亚时代综论
喝茶还是加蜂蜜吗?
第二幕
四 战争祭
战斗芭蕾
主题
重估一切价值
五 疯狂的理性
他们的办法是不去问为什么
责任
六 神圣的舞蹈
战争之神
会众
七 走向内心
战争即艺术
艺术即形式
艺术和道德
先锋
第三幕
八 夜舞者
新的救主
明星
不要忘记
行程和象征
新世界和旧世界
联想
九 记忆
战争的回声
与死亡为伴
名声
用云彩变戏法的人
十 无尽的春天
德意志,醒来了!
受难的英雄
艺术即生活
神话即现实
“这是无尽的春天!”
致谢
原始资料选
索引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思妥耶夫斯基的书成了最受欢迎的读物。
除了对俄罗斯的兴趣,法国人还有对德意志的着迷。在经历了1870~1871年的失败之后,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德国人之后,在遭受了德意志帝国在凡尔赛镜厅宣告成立的额外羞辱之后,普鲁士德国不仅成了可鄙的敌人,也成了邪恶的化身,因而是法兰西的对立面。一提起赫尔曼和玛丽安娜的关系,人们就不禁想到俾斯麦踢向法兰西后颈的钉有铁掌的皮靴。然而,扮演这种梅菲斯特般施虐狂角色的普鲁士德国,显然也激起了人们强烈的兴趣。起初人们对这种兴趣还遮遮掩掩,后来就比较公开了。对待瓦格纳的态度就是一例。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对于这位德国作曲家的推崇可以说是偷偷摸模摸的,而建议在巴黎上演其作品更是遭到明确反对。不过,到了19世纪90年代,崇拜瓦格纳的浪潮已经形成,到拜罗伊特朝圣成为一时的风尚。瓦格纳对马拉美、普鲁斯特以及德彪西都有明显的影响。1913年,巴黎举办了纪念瓦格纳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而且还上演了《特里斯坦》和整部《指环》,这要是早一代人的时间,简直奢侈得无法想象。
丹纳在1867年就曾表示:“德国人是现代精神的发起者,或许还是现代精神的导师。”如果说在那时的法国人当中还鲜有人能够接受这样的看法,那到了19世纪的末期,德意志已经让法国人,包括知识界和政界、工商界和军方,不得不正视自己了。到了1913年,作为品位之可靠权威的法兰西,已然成为过去。那一年,德国人和俄国人举办了纪念首次击败拿破仑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让法国人又想到了自己的没落。“巴黎到处人心惶惶。”雅克-埃米尔·布朗什写道。2香榭丽舍剧院1913年5月29日那个难忘的夜晚,会让这种惶恐的情绪得到生动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