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李鸿章传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梁启超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定价:10.00元
ISBN:7530624229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TMC B
2017-10-02 13:12:18 摘录
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于身无完肤,人皆欲杀。平心论之,李鸿章诚有不能辞其咎者:
咎一: 其始误劝朝鲜与外国立约昧于公法。
咎二: 既许立约,默认其自主,而复以兵干涉其内乱,授人口实。
咎三: 日本既调兵势固有进无退,而不察先机,辄欲倚赖他国调停,致误时日。
咎四: 聂士成请乘日军未集之时,以兵直捣韩城以制敌而不能用。
咎五: 高丽事未起之前,丁汝昌请以北洋海军先鏖敌舰,而不能用,遂令反客为主,敌坐大而我愈危。
咎六: 鸿章将自解曰: 量我兵力不足以敌日本,故惮于发难也。虽然,身任北洋整军经武二十年,何以不能一战?
咎七: 彼又将自解曰: 政府掣肘,经费不足也。虽然,此不过不能扩充已耳,何以其所现有者,如叶志超、卫汝贵诸军,素以久练著名,亦脆弱乃尔,且克减口粮盗掠民妇之事,时有所闻,乃并纪律而无之也。
咎八: 枪或苦窳,弹或赝物,弹不对枪,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局之人皆廉明,谁能信之。
咎九: 平壤之役,军无统帅,此兵家所忌,李乃蹈之。
咎十: 始终坐待敌攻,致于人而不能致人,畏敌如虎。
咎十一: 海军不知用快船快炮。
咎十二: 旅顺天险,西人谓以数百兵守之,粮食苟足,三年不能破,乃委之于所亲昵阊冗恒怯之人,闻风先
通。
此皆可以为李鸿章罪者。综其原因:
皆由不欲鲜自我开,以为外交之道应尔,
而不知当甲午五六月间,
中日早成敌国,而非友邦矣,
误以交邻之道施诸兵机。
若夫甲午九十月以后,则群盲狂吹,筑室道谋。
号令不出自一人,则责备自不得归于一点。
若尽以为李鸿章咎,李固不任受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TMC B
2017-10-02 11:15:59 摘录
日兵之入韩也,正当溽暑铄金之时。道路险恶狭隘,行军非常艰险,又沿途村里贫瘠,无从因粮。韩人素慑我威,所至供给,呼应云动,其待日兵则反是。故敌军进攻平壤之际,除干粮之外,无所得食,以一匙之盐供数日云。当此之时,我军若晓兵机,乘其劳惫,出奇兵以迎之,必可获胜。乃计不出此,唯取以主待客以逸待劳之策,恃平壤堡垒之坚,谓可捍敌,此失机之大者也。李鸿章于八月十四日所令:
精神全在守局而不在战局。
盖中日全役皆为此精神所误。
是役也,李鸿章二十余年所练之兵,以劲旅自夸者,略尽矣。中国军备之弛,固久为外国所熟知。独淮军、奉军、正定练军等素用洋操,鸿章所苦心经营者,故日本慑其威名,颇惮之。既战胜后,其将犹言非始愿所及也。其所以致败之由:
一由将帅阊冗非人
其甚者如卫汝贵克扣军饷,临阵先逃,如叶志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以此等将才临前敌,安得不败。
一由统帅六人,官职权限皆相等,无所统摄
故军势散涣,呼应不灵。盖此役为李鸿章用兵败绩之始,而淮军声名,亦从此扫地以尽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中国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 本期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李鸿章之家世 欧力东渐之势 中国内乱之发生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关系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 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竭 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 常胜军之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劲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捻乱之猖獗 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之失机 曾李平捻方略 东捻之役 西捻之役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洋务之治绩 北洋海陆兵力 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之由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中日战事祸胎 李鸿章先事之失机 大东沟之战 平壤之战 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 致败之由 李鸿章之地位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 议和日本停战条约及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罪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三国代索辽东 中俄密约 李鸿章历聘欧洲 任外交官时代 胶州之役 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役 李鸿章出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日本议和后入阁办事 巡察河工 两广总督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义和团之起 李鸿章之位置 联军和约 中俄满洲条约 李鸿章甍逝 身后恤典
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 李鸿章之轶事 李鸿章之人物
附录:李文忠公鸿章年谱/李书春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中国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 本期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李鸿章之家世 欧力东渐之势 中国内乱之发生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关系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 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竭 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 常胜军之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劲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捻乱之猖獗 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之失机 曾李平捻方略 东捻之役 西捻之役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洋务之治绩 北洋海陆兵力 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之由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中日战事祸胎 李鸿章先事之失机 大东沟之战 平壤之战 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 致败之由 李鸿章之地位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 议和日本停战条约及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罪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三国代索辽东 中俄密约 李鸿章历聘欧洲 任外交官时代 胶州之役 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役 李鸿章出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日本议和后入阁办事 巡察河工 两广总督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义和团之起 李鸿章之位置 联军和约 中俄满洲条约 李鸿章甍逝 身后恤典
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 李鸿章之轶事 李鸿章之人物
附录:李文忠公鸿章年谱/李书春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之位置
中国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 本期历史与李鸿章之关系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李鸿章之家世 欧力东渐之势 中国内乱之发生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关系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 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竭 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 常胜军之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劲
第五章 兵家之李鸿章(下)
捻乱之猖獗 李鸿章以前平捻诸将之失机 曾李平捻方略 东捻之役 西捻之役
第六章 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洋务之治绩 北洋海陆兵力 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之由
第七章 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中日战事祸胎 李鸿章先事之失机 大东沟之战 平壤之战 甲午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 致败之由 李鸿章之地位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 议和日本停战条约及遇刺 中日和约及其功罪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三国代索辽东 中俄密约 李鸿章历聘欧洲 任外交官时代 胶州之役 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役 李鸿章出
第十章 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日本议和后入阁办事 巡察河工 两广总督
第十一章 李鸿章之末路
义和团之起 李鸿章之位置 联军和约 中俄满洲条约 李鸿章甍逝 身后恤典
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东西人物比较 李鸿章之轶事 李鸿章之人物
附录:李文忠公鸿章年谱/李书春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咎一: 其始误劝朝鲜与外国立约昧于公法。
咎二: 既许立约,默认其自主,而复以兵干涉其内乱,授人口实。
咎三: 日本既调兵势固有进无退,而不察先机,辄欲倚赖他国调停,致误时日。
咎四: 聂士成请乘日军未集之时,以兵直捣韩城以制敌而不能用。
咎五: 高丽事未起之前,丁汝昌请以北洋海军先鏖敌舰,而不能用,遂令反客为主,敌坐大而我愈危。
咎六: 鸿章将自解曰: 量我兵力不足以敌日本,故惮于发难也。虽然,身任北洋整军经武二十年,何以不能一战?
咎七: 彼又将自解曰: 政府掣肘,经费不足也。虽然,此不过不能扩充已耳,何以其所现有者,如叶志超、卫汝贵诸军,素以久练著名,亦脆弱乃尔,且克减口粮盗掠民妇之事,时有所闻,乃并纪律而无之也。
咎八: 枪或苦窳,弹或赝物,弹不对枪,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局之人皆廉明,谁能信之。
咎九: 平壤之役,军无统帅,此兵家所忌,李乃蹈之。
咎十: 始终坐待敌攻,致于人而不能致人,畏敌如虎。
咎十一: 海军不知用快船快炮。
咎十二: 旅顺天险,西人谓以数百兵守之,粮食苟足,三年不能破,乃委之于所亲昵阊冗恒怯之人,闻风先
通。
此皆可以为李鸿章罪者。综其原因:
皆由不欲鲜自我开,以为外交之道应尔,
而不知当甲午五六月间,
中日早成敌国,而非友邦矣,
误以交邻之道施诸兵机。
若夫甲午九十月以后,则群盲狂吹,筑室道谋。
号令不出自一人,则责备自不得归于一点。
若尽以为李鸿章咎,李固不任受也。
精神全在守局而不在战局。
盖中日全役皆为此精神所误。
是役也,李鸿章二十余年所练之兵,以劲旅自夸者,略尽矣。中国军备之弛,固久为外国所熟知。独淮军、奉军、正定练军等素用洋操,鸿章所苦心经营者,故日本慑其威名,颇惮之。既战胜后,其将犹言非始愿所及也。其所以致败之由:
一由将帅阊冗非人
其甚者如卫汝贵克扣军饷,临阵先逃,如叶志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以此等将才临前敌,安得不败。
一由统帅六人,官职权限皆相等,无所统摄
故军势散涣,呼应不灵。盖此役为李鸿章用兵败绩之始,而淮军声名,亦从此扫地以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