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梁启超
  • 作者:梁启超
  •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 定价:10.00元
  • ISBN:9787530624227
  • 2018-04-23 16:14:08 摘录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名誉。
    李鸿章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10 23:47:54 摘录

    抑中国数千年历史,流血之历史也;其人才,杀人之人才也。历观古今以往之迹,惟乱世乃有英雄,而平世则无英雄。事势至道、咸末叶,而所谓英雄,乃始磨刀霍霍,以待日月之至矣。盖中国自开辟以来,无人民参与国政之例,民之为官吏所凌逼,憔悴虐政,无可告诉者,其所以抵抗之术,只有两途,小则罢市,大则作乱,此亦情实之无可如何者也。而又易姓受命视为故常,败则为寇,成则为王。汉高明太,皆起无赖,今日盗贼,明日神圣,惟强是崇,他靡所云。以此习俗,以此人心,故历代揭竿草泽之事,不绝于史简。其间承平百数十年者,不过经前次祸乱屠戮以后,人心厌乱,又户口顿少,谋生较易,或君相御下有术,以小恩小惠徼结民望,弥缝补苴,聊安一时而已。实则全国扰乱之种子,无时间绝,稍有罅隙,即复承起。故数千年之史传,实以脓血充塞,以肝脑涂附,此无可为讳者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17:39:49 摘录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17:38:14 摘录
    十九世纪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

    则吾辈亦安得不指鹿为马,聊自解嘲,

    翘李鸿章以示于世界曰: 此我国之英雄也。

    呜呼! 亦适成为我国之英雄而已矣,

    亦适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

    要而论之,

    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

    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

    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

    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

    谚所谓做日和尚撞一日钟。中国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

    而李亦其代表人也。

    虽然,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

    嗟乎: 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17:33:19 摘录
    彼可谓支那人之代表人也。

    彼纯然如凉血类动物,支那人之性也;

    彼其事大主义,支那人之性也;

    其容忍力之强,支那人之性也;

    其硬脑硬面皮,支那人之性也;

    其辞令巧妙,支那人之性也;

    其狡狯有城府,支那人之性也;

    其自信自大,支那人之性也;

    彼无管仲之经世的识量,彼无孔明之治国的诚实,虽然,彼非如王安石之学究。彼其以逸待劳,机智纵横,虚心平气,百般之艰然纠纷,能从容以排解之,舍胜海舟外,殆末见有其比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17:29:49 摘录
    支那之名人物李鸿章逝,东洋之政局,自此不免有寂寞,不独为清廷起乔雕柱折之感而已。

    概而言之,谓李鸿章人物之伟大,事功之崇隆,不如谓其福命之过人也。

    彼早岁得科第,入词馆,占清贵名誉之地位,际长发之乱,为曾国藩幕僚,任淮军统帅,赖戈登之力以平定江苏,及其平捻也,亦实承曾国藩之遗策,遂成大功,及为直隶总督,分天津教案,正当要挟狼狈之际,忽遇普法战起,法英俄美,皆奔走喘息于西欧大事,而此教案遂消沉于无声无形之间。迩来二十有五年,彼统制北洋,开府天津,综支那之大政,立世界之舞台,此实彼之全盛时代也。

    虽然,彼之地位,彼之势力,非悉以侥幸而得之者。彼在支那文武百僚中,确有超卓之眼孔,敏捷之手腕,而非他人之所能及也。

    彼知西来之大势,识外国之文明,思利用之以自强,此种眼光,虽先辈曾国藩,恐亦让彼一步,而左宗棠、曾国荃更无论也。

    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鸿章,不复知有北京朝廷。虽然,北京朝廷之于彼,必非深亲信者。不宁惟是,且常以猜疑憎城之眼待之,不过因外部之压迫,排难解纷,非彼莫能,故不得已而用之耳。况各省督抚,满廷群僚,其不释然于彼者,所在皆是。盖虽其全盛时代,而其在内之势力,固已甚微薄,而非如对外之有无限权力无限光荣也。

    使彼而卒于中日战事以前,则彼为十九世纪之一伟人,作世界史者必大书特书而毋庸置疑也。

    虽然,彼之大横著,有使人惊叹者。彼支那人也! 彼大支那人也!!! 彼无论如何之事

    不惊其魂,不恼其心,彼能忍人所不能忍

    无论如何失望之事,视之如浮云过窆

    虽其内心或不能无懊恼乎,无悔恨乎,然其痕迹,从何处求之见之?

    不观乎铁血宰相俾斯麦乎?一旦失意退隐,其胸中瞋恚之火,直喷出如焰。

    而李鸿章则于其身上之事,若曾无足以挂其虑者然,其容忍力之伟大,吾人所尊敬膜拜而不能措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16:49:10 摘录
    西人之论曰:李鸿章大手段之外交家也。或曰:李鸿章小狡狯之外交家也。
    夫手段狡狯,非外交家之恶德。各国并立; 生存竞争,唯利是视。故西哲常言个人有道德,而国家无道德。试观列国之所称大外交家者,孰不以手段狡狯得名哉。

    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
    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者,又非平时而结之,不过临时而嗾之,盖有一种战国策之思想,横于胸中焉,观其于法越之役,则欲嗾英德以制法,于中日之役,则欲嗾俄英以制日,于胶州之役,则又欲嗾俄英法以制德,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卫、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

    夫天下未有徒恃人而可以自存者。

    泰西外交家,亦尝汲汲焉与他国联盟,然必我有可以自立之道,然后,可以致人而不至于人。若今日之中国,而言联某国联某国,无论人未必联我,即使联我,亦不啻为其国之奴隶而已矣,鱼肉而已矣。李鸿章岂其未知此耶? 吾意其亦知之而无他道以易之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16:36:11 摘录
    观李鸿章此次议和情状,殆如春秋齐国佐之使于晋,一八七O年法爹亚士之使于普。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回视十年前天津定约时之意气,殆如昨梦。

    嗟乎,应龙人井,蝼蚁因人,老骥在枥,驽骀目笑,天下气短之事,孰有过此者耶?

    当此之际,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责育之力,无所用其勇。舍卑词乞怜之外,更有何术? 或者以和议之速成为李鸿章功,固非也,虽无鸿章,日本亦未有不和者也,而或者因是而丛垢于李之身,以为是秦桧也,张邦昌也,则盍思使彼辈处李之地位,其结局又将何如矣。

    要之李之此役,无功焉,亦无罪焉。其外交手段,亦复英雄无用武之地。平心论之,则李之误国,在前章所列失机之十二事,而此和议,不过其十二事之结果,毋庸置论者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13:12:18 摘录
    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于身无完肤,人皆欲杀。平心论之,李鸿章诚有不能辞其咎者:

    咎一: 其始误劝朝鲜与外国立约昧于公法。

    咎二: 既许立约,默认其自主,而复以兵干涉其内乱,授人口实。

    咎三: 日本既调兵势固有进无退,而不察先机,辄欲倚赖他国调停,致误时日。

    咎四: 聂士成请乘日军未集之时,以兵直捣韩城以制敌而不能用。

    咎五: 高丽事未起之前,丁汝昌请以北洋海军先鏖敌舰,而不能用,遂令反客为主,敌坐大而我愈危。

    咎六: 鸿章将自解曰: 量我兵力不足以敌日本,故惮于发难也。虽然,身任北洋整军经武二十年,何以不能一战?

    咎七: 彼又将自解曰: 政府掣肘,经费不足也。虽然,此不过不能扩充已耳,何以其所现有者,如叶志超、卫汝贵诸军,素以久练著名,亦脆弱乃尔,且克减口粮盗掠民妇之事,时有所闻,乃并纪律而无之也。

    咎八: 枪或苦窳,弹或赝物,弹不对枪,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局之人皆廉明,谁能信之。

    咎九: 平壤之役,军无统帅,此兵家所忌,李乃蹈之。

    咎十: 始终坐待敌攻,致于人而不能致人,畏敌如虎。

    咎十一: 海军不知用快船快炮。

    咎十二: 旅顺天险,西人谓以数百兵守之,粮食苟足,三年不能破,乃委之于所亲昵阊冗恒怯之人,闻风先
    通。

    此皆可以为李鸿章罪者。综其原因:

    皆由不欲鲜自我开,以为外交之道应尔,
    而不知当甲午五六月间,
    中日早成敌国,而非友邦矣,
    误以交邻之道施诸兵机。

    若夫甲午九十月以后,则群盲狂吹,筑室道谋。
    号令不出自一人,则责备自不得归于一点。
    若尽以为李鸿章咎,李固不任受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11:15:59 摘录
    日兵之入韩也,正当溽暑铄金之时。道路险恶狭隘,行军非常艰险,又沿途村里贫瘠,无从因粮。韩人素慑我威,所至供给,呼应云动,其待日兵则反是。故敌军进攻平壤之际,除干粮之外,无所得食,以一匙之盐供数日云。当此之时,我军若晓兵机,乘其劳惫,出奇兵以迎之,必可获胜。乃计不出此,唯取以主待客以逸待劳之策,恃平壤堡垒之坚,谓可捍敌,此失机之大者也。李鸿章于八月十四日所令:

    精神全在守局而不在战局。
    盖中日全役皆为此精神所误。

    是役也,李鸿章二十余年所练之兵,以劲旅自夸者,略尽矣。中国军备之弛,固久为外国所熟知。独淮军、奉军、正定练军等素用洋操,鸿章所苦心经营者,故日本慑其威名,颇惮之。既战胜后,其将犹言非始愿所及也。其所以致败之由:

    一由将帅阊冗非人
    其甚者如卫汝贵克扣军饷,临阵先逃,如叶志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以此等将才临前敌,安得不败。

    一由统帅六人,官职权限皆相等,无所统摄
    故军势散涣,呼应不灵。盖此役为李鸿章用兵败绩之始,而淮军声名,亦从此扫地以尽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1 23:58:21 摘录
    由此观之,则李鸿章固知今日为三千年来一大变局,固知狃于目前之不可以苟安,固尝有意于求后千百年安内制外之方,固知古方不以医新症,固知非变法维新,则战守皆不足恃,固知畛域不化,故习不除,则事无一可成,甚乃知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以中国之大,而永无自强自立之时。其言沉痛,吾至今读之,则泪涔涔其承睫焉。夫以李鸿章之忠纯也若彼,其明察也若此,而又久居要津,柄持大权,而其成就乃有今日者,何也?

    则以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
    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
    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

    日责人昧于大局,而已于大局,先自不明;日责人畛域难化,故习难除,而已之畛域故习以视彼等,犹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也。

    殊不知今日世界之意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
    殊不知泰西诸国所以能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者,其机恒发自下而非发自上,而求其此机之何以能发,则必有一先觉有大力者,从而导其辕而鼓其锋风气既成,然后因而用之,未有不能济者也。

    李鸿章而不知此不忧此则亦已耳,亦既知之之,亦之,以彼之地位,彼之声望,上之可以格君心以臂使百僚,下之可奥论以呼起全国,而惜乎李之不能也。吾故日,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

    为时势所造之英雄,
    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1 23:32:08 摘录
    易曰: 穷则变,变则通。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1 23:25:21 摘录
    吾敢以二言武断之日:

    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
    不知国家之为何物,
    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
    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
    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

    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唯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此近日举国谈时务者所异口同声,而李鸿章实此一派中三十年前之先辈也。是所谓无颜效西子之颦部郸学武陵之步,其适形其丑,终无所得也,固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1 22:31:31 摘录
    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
    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
    吾一言以断之:
    李鸿章坐知有洋务,
    而不知有国务,
    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