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
……
[ 展开全部 ]
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 收起 ]
作者:王汎森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定价:95
ISBN:7301261489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斯漫
2020-09-28 09:14:23 摘录
以下要谈的是一个传统中国的常态,但是在清代有增无已:在长期政治压力下形成一种结构性的“文化无主体性”。
这个命题应该仔细分疏,一方面是文化太容易受国家威权的支配一方面是这种支配往往带着任意性,所以猜测、恐惧,导致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难以发展出特定的文化主体性,而是随幡而动,看似多彩多姿,但却有如流行性感冒的症状,要来挡不住,要去留不住。我的观察是国家不干涉你时,或国家不干涉的范域中人们的文化活动可以非常繁华、非常绚丽,可是当国家要来干涉时,往往变得毫无主体性。公共意见( public opinion)、民间社会、士大夫文化难以发展成一种制衡力量。
另外一种现象是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巨大的恐慌感使得人们自觉地将官方政策或对官方政策之想象内化为私人领域的一部分,要小心地看守着自己不要触犯它,官方不必直接管束每个人,而是人们自动管制自己,使得人们自发地使自己的私人领域官方化、政治化。这个现象的另一面是私性的文化与政治。
虽然有灿烂的逸乐、有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但它们的根本性质却是私性的,留有一个领域不去触碰,或是留有一个领域不使它具有公共性,或是不想碰触更高层次的反思,或是不以公共讨论的方式来处理政治相关的议题。
私性政治”的形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对官方的评论或彼此的敌对与倾轧随时都可能被无限上纲、转换成思想问题,人们因为害怕惹祸而小心翼翼地防止自己或防止他人以公开方式讨论政治,所以面临政治的议题时,也常常倾向于将它私化或隐匿,转译成别的方式处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修订说明
序论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
第二章 清初“礼治社会”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清初的讲经会
第四章 何以三代以下有乱无治?——《明夷待访录》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
第六章 日谱与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颜李学派为主的讨论
第七章 从曾静案看18世纪前期的社会心态
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第九章 对《文史通义·言公》的一个新认识
第十章 程廷祚与程云庄——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个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
第十二章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现象——禁书复出及其意义
附录 从东亚交涉史料看中国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修订说明
序论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
第二章 清初“礼治社会”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清初的讲经会
第四章 何以三代以下有乱无治?——《明夷待访录》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
第六章 日谱与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颜李学派为主的讨论
第七章 从曾静案看18世纪前期的社会心态
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第九章 对《文史通义·言公》的一个新认识
第十章 程廷祚与程云庄——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个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
第十二章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现象——禁书复出及其意义
附录 从东亚交涉史料看中国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修订说明
序论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形上玄远之学的没落
第二章 清初“礼治社会”思想的形成
第三章 清初的讲经会
第四章 何以三代以下有乱无治?——《明夷待访录》
第五章 明末清初的人谱与省过会
第六章 日谱与明末清初思想家——以颜李学派为主的讨论
第七章 从曾静案看18世纪前期的社会心态
第八章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第九章 对《文史通义·言公》的一个新认识
第十章 程廷祚与程云庄——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个研究
第十一章 清代儒者的全神堂——《国史儒林传》与道光年间顾祠祭的成立
第十二章 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现象——禁书复出及其意义
附录 从东亚交涉史料看中国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这个命题应该仔细分疏,一方面是文化太容易受国家威权的支配一方面是这种支配往往带着任意性,所以猜测、恐惧,导致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难以发展出特定的文化主体性,而是随幡而动,看似多彩多姿,但却有如流行性感冒的症状,要来挡不住,要去留不住。我的观察是国家不干涉你时,或国家不干涉的范域中人们的文化活动可以非常繁华、非常绚丽,可是当国家要来干涉时,往往变得毫无主体性。公共意见( public opinion)、民间社会、士大夫文化难以发展成一种制衡力量。
另外一种现象是私人领域的政治化。巨大的恐慌感使得人们自觉地将官方政策或对官方政策之想象内化为私人领域的一部分,要小心地看守着自己不要触犯它,官方不必直接管束每个人,而是人们自动管制自己,使得人们自发地使自己的私人领域官方化、政治化。这个现象的另一面是私性的文化与政治。
虽然有灿烂的逸乐、有多彩多姿的文化活动,但它们的根本性质却是私性的,留有一个领域不去触碰,或是留有一个领域不使它具有公共性,或是不想碰触更高层次的反思,或是不以公共讨论的方式来处理政治相关的议题。
私性政治”的形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对官方的评论或彼此的敌对与倾轧随时都可能被无限上纲、转换成思想问题,人们因为害怕惹祸而小心翼翼地防止自己或防止他人以公开方式讨论政治,所以面临政治的议题时,也常常倾向于将它私化或隐匿,转译成别的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