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万古江河
★ 与余英时、黄仁宇、杨联陞、何炳棣、张光直比肩的海外华裔史学大家中国通史力作 ★ 第三届“文津图书奖”获奖作品 ★余英时、姚大力、葛兆光、王子今、许纪霖、白岩松一致推许
……
[ 展开全部 ]
余英时:许先生好学深思,遍涉人文—社会诸学科,能将广博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而纳入一种由深思 熟虑得来的分析系统之中,著作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古今一贯、雅俗共赏。 姚大力:用许倬云先生自己的话来讲,政权的递换并不一定与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的变化周期或者节律完全一致。这个周期实际上是一个更长的时段,它超越朝代。如果把中国通史按照朝代一个个讲下来,那它内在的经济、文化、社会演变的线索是掐断的。《万古江河》非常好,就在于它是以超越时代的时间幅度来讲中国历史的。 葛兆光: 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王子今:怎样在真实描绘社会运动的洪峰和大潮时,兼及社会生活的微澜和细流呢?怎样通过一个具体社会事件个案的了解,观察总体社会风貌,如同通过分析一支试管中的水样,察知大河的水质呢?《万古江河》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一部论著。要知道江河的位置和流向,可以使用1:10000的地图,也可以使用1:25000000的地图。前者便于察知细微,后者便于理解大势。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万古江河》的成功。 许纪霖:许倬云先生是中国史研究的大家,他的西周史、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史研究独步天下,但影响更大的是他打通中西、纵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只有学问到了炉火纯青、阅历通透人情世故、人生看尽江山沧桑的时候,方能够化繁为简,将历史深层的智慧以大白话的方式和盘托出。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 放宽历史视界看“文化圈”的中国走过的道路 ★ 聚焦数千年中国人的生活起居、心灵关怀和信仰世界 ★ 探索丰富多样的中国区域文化交织融合 ★ 比较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与其他文明 【内容简介】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更可注意者,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 收起 ]
作者:许倬云
出版社:理想国|湖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68.00
ISBN:755611690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95 )
评价 (1 )
前 言
季浅阑
2021-07-08 15:21:59 摘录
汉人在北方的人口,移向南方最大的一波,很可能是在公元1世纪晚期到公元2世纪初期。这时候北方有相当多的瘟疫流行,许多北方汉人往南方逃亡。但更可能的原因是,在北方管理严密的行政组织之下,老百姓不能逃避税赋,而他们迁移到南方、就可以远离政府的控制。这些移民人口的数有多少,并不清楚。但一个可见的现象是,从东汉初到东汉晚期,南方郡县的数目越来越多。汉帝国政府的行政力量,已一步一步地深入到山谷,从几条干道,变成了一个网状的分布。这一发展的过程,相当稳定,也相当广泛,汉人并不是常常能占到优势。譬如,东汉初年向南方开发的时候,汉朝的军队,面临了蛮人的抵抗,其中五溪蛮抵抗相当激烈,而汉军在这个山林地区没有办法躲开南方的瘴气等种种疾疫,造成汉军大量伤亡。瘴气可能是今天的恶性疟疾,其他的疾病可能包括自水里边的一种寄生虫病——血吸虫病。
没有经过官方许可,一批批向南方开发,潜入山林去开拓新天地的汉人,一定也普遭遇过同样的命运。更可能的是,这些向南开发的汉人,和当地的越人、蛮人混合起来,而终于把他们同化了,成为尚未纳入汉帝国行政区域的一些小区和村落所以等到汉帝国在这个地方成立郡县的时候,是把已经同化,或相当程度同化的当地居民,加上移居到南方的汉人,统归人汉帝国的统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星星过来看热闹
2019-08-24 22:57:44 摘录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10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别了,司徒雷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星星过来看热闹
2019-08-06 06:43:58 摘录
中亚的商人群体要依赖游牧帝国或轴心文明帝国的保护,但这些商人在古代一直到中世纪都大有能量。
比如,中古时代最重要的中亚商人群体粟特人,他们先是依赖于大唐,后又依赖于回鹘帝国的保护,但正是他们的商业活动,才使得自己的保护者的军事后勤运输工作乃至战争融资活动成为可能。在回鹘帝国时期,粟特人成为其最重要的参谋,他们帮助回鹘人制定外交方案规划军事战略,因自己的商业需求,而试图引诱回鹘去与拜占庭帝国建立联盟关系以打压萨珊波斯帝国,或是帮助回鹘帝国策划如何压榨安史之乱后国道中落的大唐,等等。
在中亚逐渐伊斯兰化之后,信奉摩尼教、袄教等波斯系宗教的粟特人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中亚的萨尔特人。萨尔特人很可能就是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粟特人后裔,当然,他们已经混入了突厥人的血统。据俄国突厥史权威巴托尔德的研究,在11世纪,萨尔特人形成庞大的商人团体,其发行的支票甚至比政府支票的信用度还要高,
check(支票)这个词最初是在这里出现并作为外来语传入欧洲的。
中亚庞大的商人群体,不受这个地区走马灯般的政治变换之影响,一直在进行跨境的商业活动。丝绸之路上,运输的商品可能很多产自中原,但真正从贸易上控制这条道路的,是中亚商人。这种基于贸易的世界史,更形呈现出政治与战争之外的一种深层结构,让我们意识到,轴心文明地区以及游牧帝国与中亚地区之间深刻的相互依赖关系。
商人和贸易对跨国政治的影响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星星过来看热闹
2019-07-13 04:43:40 摘录
勇气在人的灵魂中表现为冷静沉着,即内心的平静。平静是养精薔锐的勇气,是勇气的静态表现,正如敢作敢为是勇气的动态表现。真正勇敢的人往往是沉着的,从不会猝不及防,没有任何事能扰乱他精神的宁静。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依旧镇定自若,处变不惊。他对地震无所畏惧,对风雨付之一笑。面对危险甚至死亡的威胁也不失沉着的人,比如在大难临头时吟诵诗句、在即将赴死时吟唱和歌的人,被认为是真正伟大的人。
他们的笔迹或声音从容不迫,与平时并无二致,这无疑是其心胸宽广的证明—我们将这样的心胸称为“广阔之心”,它从无压力,从不拥挤,永远有容纳更多的余地。
《武士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星星过来看热闹
2019-07-13 04:41:53 摘录
关于坚忍和勇敢的事迹,童谣中比比皆是,家长不仅用故事向孩子鼓吹英勇无畏的重要性,有时还会用看来近乎残酷的严厉方法锻炼孩子的胆量。
熊把幼崽抛下深渊,武士也把儿子抛入艰难险峻的深谷中,逼他们去经受西西弗斯的苦役:将孩子暴露于饥饿和严寒之中,被认为能有效锻炼他们的忍耐力。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到完全陌生的人那里,或者让他们在严冬的日出前起床,早饭前赤足到老师家参加朗诵练习。
甚至,每月一两次在天满宫等节日时,几个少年会齐聚一堂,通宵不眠,轮流高声朗诵。少年们还喜欢到诸如刑场、墓地、凶宅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去。他们不仅被要求在斩刑公开执行时观看这可怕的场景,还被命令在夜里单独前往,在被的头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方可回来。
《武士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星星过来看热闹
2019-07-13 04:33:54 摘录
在日本和意大利,“中世纪的粗野风俗”,将人变成一种“彻头彻尾好战而顽抗”的动物。
正因如此,日本民族的主要特征,即人们在精神和气质上显著的复杂性,在16世纪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在印度和中国,人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能力与智识;而在日本,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性格独创性上的差别。
如今,个体是优秀民族和发达文明的标志。借用尼采喜爱的一个说法,那就是,亚洲人是平原,而日本和欧洲人是山岳。
《武士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星星过来看热闹
2019-07-13 04:30:36 摘录
武士道认为,知识本身不应作为最终目的,而应作为获得智慧的途径。那些未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被认为是只能照要求吟出诗歌的便利机器。知识的真正价值体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上。
《武士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季浅阑
2018-05-28 13:34:23 摘录
在这一故事中,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数千年,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本书叙述的故事,因此是一个主角与场景经常转变的曲折历程。正如广场上的活动,可能只是几个人之间的谈话,逐渐吸引了附近别人的参与,经过几度转折,竟聚集为不少的群众,讨论的主题也可能远离了原来的谈话。当然,这样的譬喻,究竟还是太简单,不足以形容文化史的复杂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季浅阑
2018-05-28 13:32:04 摘录
只是长江水系,支流复杂,多姿多彩,也许更近似文化长河的变化景象。长江源自巴颜喀拉山下的消消细流,先流向西南的深谷,袭夺金沙江,再流入四川接纳沱江,岷江,嘉陵江,汇集了藏边甘青的灵水,始成洪流。从此,大江东流,在冲破大巴山的拦阻时,奔腾叫啸,两岸峰高及天,神女雾掩,巫峡云遮,藤萝垂碧,滩险水急。江水又东,出峡之势,直泻千里,奔入湖广丘陵湖泊,于是浩荡奔放,始成大器。江水又东,一路收容湘资沅灃,以及隨江、清江带来的南方雨流和汉水带来的中原黄土,更有雍容广大的气象:星沉平野,月上东山,远树近山,江渚沙洲,美不胜收。自此东下,江水浩瀚,日月出入其中,隔岸但见山影。过了南京,遂与海通,广陵夜潮,石城汐止。江海相拒相迎,进退之间,或则江水积淀成洲,拦江截流;或则江流冲刷,裂岸崩石。终于大江倾泻入海,一时还不能与海水融合,俨然是蓝色大海中的条绿色潮流。有大江带来的水流,挟来的数千里泥沙,海洋始能成其大。百川朝宗,天下众流都在五洋七海中泯合,无所区别!中国文化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一这一大海即世界各处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季浅阑
2018-05-28 13:27:19 摘录
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兼容井蓄的胸怀。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已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一人类共同造的世界文化。
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 言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一、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农业与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五、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六、复杂社会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一、进入青铜时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四、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五、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六、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七、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
八、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九、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一、普世国家体制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四、民间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三、佛教的影响
四、文学与艺术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八、民族关系
九、中国对外关系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同的比较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一、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二、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三、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四、经济与多元网络
五、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六、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七、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八、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三、大海波涛
四、第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业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时的台湾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一、清帝国的性质
二、台湾的开发
三、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四、清代学术风气
五、民间社会组织方国家的关系
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七、清代的商业活动的文化接触
八、中国与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当时的欧洲
第八章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内忧与外患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后 言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 言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一、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农业与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五、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六、复杂社会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一、进入青铜时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四、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五、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六、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七、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
八、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九、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一、普世国家体制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四、民间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三、佛教的影响
四、文学与艺术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八、民族关系
九、中国对外关系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同的比较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一、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二、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三、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四、经济与多元网络
五、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六、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七、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八、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三、大海波涛
四、第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业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时的台湾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一、清帝国的性质
二、台湾的开发
三、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四、清代学术风气
五、民间社会组织方国家的关系
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七、清代的商业活动的文化接触
八、中国与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当时的欧洲
第八章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内忧与外患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后 言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 言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国地区考古略说
一、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
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
三、农业与聚落
四、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及聚合过程
五、古代传说与族群分合
六、复杂社会的出现
七、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发展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黎明(公元前16世纪--前3世纪)
一、进入青铜时代
二、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三、华夏文明体系——西周封建与“三代”观念
四、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地方文化与融合
五、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学说及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六、南方的兴起--长江流域的发展及其与中原的融合
七、编户齐民:国家组织与人民生活
八、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
九、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国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
一、普世国家体制
二、精耕农业与市场网络
三、中国文化体系的整合
四、民间的信仰
五、北疆游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接触
六、走向南方
七、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的形成
八、秦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
第四章 东亚的中国(2世纪--10世纪)
一、秦汉帝国的崩解
二、中国与周边民族
三、佛教的影响
四、文学与艺术
五、天文、数学与医药
六、中古的衣食住行
七、经济形态的转变
八、民族关系
九、中国对外关系
十、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同的比较
第五章 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10世纪--15世纪)
一、中古后期的中国与列国体制
二、北族政权与汉人世界
三、东亚经济圈的形成
四、经济与多元网络
五、宋代以来的知识阶层
六、思想的多元与整合
七、近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八、近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九、近古中国与东亚转型的特色
第六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上篇(15世纪--17世纪)
一、明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僵化
二、人口与生活资源
三、大海波涛
四、第一波西潮
五、明代的工业
六、明代的市场经济
七、南北经济社会的差异
八、明代思想的转变
九、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十、明朝时的台湾
第七章 进入世界体系的中国下篇(17世纪--19世纪中叶)
一、清帝国的性质
二、台湾的开发
三、清初民族与文化冲突问题
四、清代学术风气
五、民间社会组织方国家的关系
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七、清代的商业活动的文化接触
八、中国与西方
九、通俗文化
十、当时的欧洲
第八章 百年蹒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
一、内忧与外患
二、中国近代经济的改变
三、教育制度的改变
四、近代中国的武化现象
五、都会文化的勃兴
六、时代思想与文化变迁
七、中国近代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八、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九、台湾百年的变化
后 言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没有经过官方许可,一批批向南方开发,潜入山林去开拓新天地的汉人,一定也普遭遇过同样的命运。更可能的是,这些向南开发的汉人,和当地的越人、蛮人混合起来,而终于把他们同化了,成为尚未纳入汉帝国行政区域的一些小区和村落所以等到汉帝国在这个地方成立郡县的时候,是把已经同化,或相当程度同化的当地居民,加上移居到南方的汉人,统归人汉帝国的统治。
比如,中古时代最重要的中亚商人群体粟特人,他们先是依赖于大唐,后又依赖于回鹘帝国的保护,但正是他们的商业活动,才使得自己的保护者的军事后勤运输工作乃至战争融资活动成为可能。在回鹘帝国时期,粟特人成为其最重要的参谋,他们帮助回鹘人制定外交方案规划军事战略,因自己的商业需求,而试图引诱回鹘去与拜占庭帝国建立联盟关系以打压萨珊波斯帝国,或是帮助回鹘帝国策划如何压榨安史之乱后国道中落的大唐,等等。
在中亚逐渐伊斯兰化之后,信奉摩尼教、袄教等波斯系宗教的粟特人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中亚的萨尔特人。萨尔特人很可能就是皈依了伊斯兰教的粟特人后裔,当然,他们已经混入了突厥人的血统。据俄国突厥史权威巴托尔德的研究,在11世纪,萨尔特人形成庞大的商人团体,其发行的支票甚至比政府支票的信用度还要高,
check(支票)这个词最初是在这里出现并作为外来语传入欧洲的。
中亚庞大的商人群体,不受这个地区走马灯般的政治变换之影响,一直在进行跨境的商业活动。丝绸之路上,运输的商品可能很多产自中原,但真正从贸易上控制这条道路的,是中亚商人。这种基于贸易的世界史,更形呈现出政治与战争之外的一种深层结构,让我们意识到,轴心文明地区以及游牧帝国与中亚地区之间深刻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依旧镇定自若,处变不惊。他对地震无所畏惧,对风雨付之一笑。面对危险甚至死亡的威胁也不失沉着的人,比如在大难临头时吟诵诗句、在即将赴死时吟唱和歌的人,被认为是真正伟大的人。
他们的笔迹或声音从容不迫,与平时并无二致,这无疑是其心胸宽广的证明—我们将这样的心胸称为“广阔之心”,它从无压力,从不拥挤,永远有容纳更多的余地。
熊把幼崽抛下深渊,武士也把儿子抛入艰难险峻的深谷中,逼他们去经受西西弗斯的苦役:将孩子暴露于饥饿和严寒之中,被认为能有效锻炼他们的忍耐力。家长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送到完全陌生的人那里,或者让他们在严冬的日出前起床,早饭前赤足到老师家参加朗诵练习。
甚至,每月一两次在天满宫等节日时,几个少年会齐聚一堂,通宵不眠,轮流高声朗诵。少年们还喜欢到诸如刑场、墓地、凶宅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去。他们不仅被要求在斩刑公开执行时观看这可怕的场景,还被命令在夜里单独前往,在被的头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方可回来。
正因如此,日本民族的主要特征,即人们在精神和气质上显著的复杂性,在16世纪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在印度和中国,人们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能力与智识;而在日本,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性格独创性上的差别。
如今,个体是优秀民族和发达文明的标志。借用尼采喜爱的一个说法,那就是,亚洲人是平原,而日本和欧洲人是山岳。
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一人类共同造的世界文化。
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