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 …… [ 展开全部 ]
  • 作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CNY 68.00
  • ISBN:
14. 发现自己的无知
  • monica lyu
    2020-11-28 18:22:04 摘录
    其中,有两股力量特别值得关注: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在过去500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无疑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以下章节就会分析其运作。首先,我们先看看科学和帝国这两具引擎是如何结合,再看看它们又如何再扣上资本主义的推进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onica lyu
    2020-11-28 18:16:54 摘录
    很明显,就算是完全相同的科学研究,交给民主开放的政府还是纳粹政府,或是资本主义的商业公司,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用途,而且并没有任何“科学的”理由告诉我们谁才是对的


    总之,科学研究一定得和某些宗教或意识形态联手,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意识形态能够让研究所耗的成本合理化。而代价就是意识形态能够影响科学的进程表,并且决定如何使用研究成果。

    因此,如果想知道人类究竟是怎样做出核弹,怎样登上月球,光是研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成就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当时的思想、政治和经济力量,看看这些力量如何形塑了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将它们推往某些特定的方向。
    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onica lyu
    2020-11-28 18:09:53 摘录
    不论这项吉尔伽美什计划是否会成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会现许多现代晚期的宗教和意识形态已经不再强调死亡和来世这两项元素。

    在18世纪之前,各个宗教仍然认为死和其影响是生命意义的核心。

    但从18世纪开始的宗教和意识形态,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就已经对来世完全失去兴趣。

    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死后会如何?资本主义者呢?女权主义者呢?如果想从马克思、亚当·斯密或西蒙娜·波伏娃的著作中找到以上问题的解答,无疑是缘木求鱼。


    唯让死亡仍然占据核心的现代意识形态就是民族主义。

    在那些绝望到极点但又同时充满诗意的时刻,民族主义就会向人承诺,就算你牺牲了生命,但你会永远活在国家整体的永恒记忆里。

    只不过,这项承诺实在太虚无缥缈,恐怕大多数民族主义者也不知道这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
    吉尔伽美计划 18世纪之后不强调死亡和来世 民族主义说 你死了 活在国家整体记忆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onica lyu
    2020-11-28 18:04:11 摘录
    有几位学者确实认为,到了2050年,就已经能够让某些人达到长生(a- -mortal)的状态,只要不是因为意外而受到致命性伤害,就能将生命无限延长[而所谓的不死( immortal),则是指完全没有死亡的可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onica lyu
    2020-11-28 18:01:26 摘录
    虽然一样无法避免死亡,但他多了几分智慧,吉尔伽美什体会必然的命运,必须学会接受。


    如果是进步论的信徒,就不会接受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对信奉科学的人而言,死亡绝非必然的命运,而不过是个科技问题罢了。

    人之所以会死,可不是什么神的旨意,而是因为各种技术问题,像心脏病像癌症,像感染。

    而每个技术问题,都可以找到技术性的解决方案

    确实,现在我们还无法解决所有技术问题。然而我们
    正在努力。

    现在所有最优秀的人才可不是浪费时间为死亡赋予意义,而是忙着研究各种与疾病及老化相关的生理、荷尔蒙和基因系统。他们也在开发新的药物、革命性的新疗法以及各种人造器官,这都能让人类生命延长,甚至有一天终能击败死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onica lyu
    2020-11-28 17:54:34 摘录
    纵观历史,社会上有两种贫穷:

    1.社会性的贫穷,指的是某些人掌握了机会,却不愿意释出给他人;

    2.生物性的贫穷,指是因为缺乏食物和住所,而使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或许社会性的贫穷永远都会存在、无法根除
    贫穷分社会性贫穷和生物性贫穷 社会性贫穷并不是不愿意交出机会而是 给了机会不用脑所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onica lyu
    2020-11-28 17:48:37 摘录
    在1620年,培根( Francis Bacon)发表了《新工具(Te
    货 Instrument))的科学宣言,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对“知识”的考验,不在于究竟是否真实,而在于是否能让人类得到力量或权力。

    科学家般公认,没有任何一种理论百分之百正确。因此,用“真实”与否来为知评分并不妥当。

    真正的考验就是实用性。能让我们做出新东西来的就是知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onica lyu
    2020-11-28 17:41:07 摘录
    这两位苏格兰神职人员所用的概率计算,后来不仅成了精算学的基础(这是退休金和保险业务的核心),也成了人口统计学的重要概念[人口统计学则是由圣公会的牧师罗伯特·马尔萨斯( Robert Malthus/所建立。

    接着,人口统计学又成了达尔文(他也差点儿成了英国圣公会的牧师)建立演化论的基础

    虽然没有公式能够预测某种条件下什么样的生物可能演化,但遗传学家还是能够利用概率计算,了解某个特定族群产生特定突变的可能性

    这样概率模型已经成了经济学 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基础。

    就算是物理学,最后牛顿的经典公式也加入了量子力学的概率云( probability coud)概念。
    概率学由来 教士收钱 若人死 教会遗孀收到补助 需要多少资本? 每年要交的钱 统计学是精算学的基础 是经济学 社会学 心理学 政治学基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onica lyu
    2020-11-28 17:34:26 摘录
    正因如此,现代想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稳定,只能依靠两种不科学的方法,其他别无选择。

    1.虽然采用科学理论,但必须违反一般科学做法:宣称这就是绝对的真理。纳粹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声称他们的种族政策是来自生物事实的推论

    2.不要采取科学方法,而诉诸“非科学的绝对真理”。这一直是自由人文主义的策略。自由人文主义的基础在于坚持主张人类的特殊价值和权利,但很尴尬的是,对智人的科学研究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但我们也不该太过惊讶。毕竟,科学还是得倚靠着种种宗教和意识形态信仰,才能取得经费,并将研究正当化。

    不论如何,现代文化已经比过去任何文化都更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而现代社会之所以还能够维系,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科技和科学研究方法的信任,这几乎成了类似宗教的信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对绝对真理的信念。
    宣称这就是绝对的真理 如纳粹 强调人自身价值被科学研究反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monica lyu
    2020-11-28 17:25:29 摘录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希望能找出支配自然界的法则。然而,现代科学与先前的知识体系有三大不同之处

    1.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2.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

    承认无知之后,现代科学还希望能获得新知。方式则是通过收集各种观察值,再用数学工具整理连接,形成全面的理论。
    3.取得新能力。
    光是创造理论,对现代科学来说还不够。它希望能够运用这些理论来取得新的能力,特别是发展出新的科技。
    现代科学与之前知识体系不同之处: 承认无知 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 取得新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