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嵘编著的《王阳明大全集》共分三个部分,上篇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详细介绍了他传奇的一生。中篇选取了二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立志由心,量力而行”“持纯粹心,做至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杨嵘
  • 出版社:
  • 定价:29.80元
  • ISBN:9787511316912
  • 2021-12-14 08:15:18 摘录
    《孙子》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洽,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这是说用兵之道,须心定而神明,在战局纷乱,人马混杂之时,仍能保持部队整齐而不乱,有一种主心骨。”如果内心有一种定见,天地万物视为一体,混混沌沌,而内心圆融清明,洞察一切战场形势,随机应变,则不可败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13 08:13:01 摘录
    王阳明说道:世间之事,除了人情事变,还有什么事呢?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难道不是人情吗?从平常的看、听、说、动等言行举止,到人生中的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等事情,都是事变。事变也包含在人情里,其关键在于‘致中和’,‘致中和’的关键则在于‘谨独’。一点儿情绪都还没有发出来的状态,叫作‘中’;有情绪表现出来,但能合于‘道’,这就叫‘和’。‘致中和’,就是要在各种事情上调节、磨炼自己的心,使心达到‘中立不倚’的境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13 08:12:50 摘录
    当你把握住正念,真正冷眼旁观自己偏颇情绪的源头,然后起一个念头,改正以往的过错而不重犯。总而言之,领悟出的道理要落实到实事中去印证,而事上磨炼的效应则要返于内心,融于本性,这样才能生发出掌控自己行为的力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12 09:12:52 摘录
    当你把握住正念,真正冷眼旁观自己偏颇情绪的源头,然后起一个念头,改正以往的过错而不重犯。总而言之,领悟出的道理要落实到实事中去印证,而事上磨炼的效应则要返于内心,融于本性,这样才能生发出掌控自己行为的力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11 07:38:26 摘录
    在修身治学,乃至做任何事时,假如能善于引导自己,与‘势’合一,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在学习的时候,杂念很多,不想去学,这就是心理与行动有了冲突。应注意的是,这时不要去对抗这种冲突,而应该放松身心,让心与当前的‘势’融合为一,思想就能很快平静下来,接着便可以顺势而行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10 08:21:23 摘录
    “诚”虽然看似是一种很高深的境界,但它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借以入门的方法。这种方法说深也深,说浅也浅,其关键就在于“格物”,即在做每一件事时,要注意把自己的心摆正,尽量带着一种出自内心的爱和享受的心情去做。这样专注于“做”的过程,使心中的种种闲思杂虑渐渐融归于行动之中,物我两忘,心境空明而生喜悦,无所挂碍心就不会累,行动能力就会大增。久而久之,没有杂念的干扰,洞察力得以提升,就能逐渐明白大自然与个人之间的一些规律,促进心灵的成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09 07:50:18 摘录
    在很多时候,由于受到外在物欲的牵累,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充塞于思想之中,我们往往觉得心烦意乱,不能安于所做之事,工作效率自然就很低,更谈不上洞悉问题的实质所在了。这时,我们切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要着眼于当前的处境,摆正心态就行了。如果觉得心理负担太重,就不妨暂时歇一会儿,放松身心,把眉头舒展开,让微笑从心底荡漾出来,慢慢扩展到全身,身体也随之如棉花一般放松开来,什么牵挂也没有了,如天空的一朵浮云,似大海的一个浪花,闲闲散散,自由自在,完全处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之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08 05:26:37 摘录
    其实在现代心理学看来,一个人的内心拥有很大的潜力,但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平淡安逸的生活,就会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感到一切都毫无意义,百无聊赖。而当他面临不可避免的挑战和危机时,全部身心专注在这件事上,精神就会受到激发,从而找到一种意义,而这种意义又会唤醒强大的意志力,使一个人的潜力得以发挥出来。所以,当一个人在生活中,觉得自己无所事事,萎靡不振时,可以试着在某件事上寻找出它的意义,换一句话来说,就是给自己找一点挑战和压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07 07:28:13 摘录
    儒家认为,唯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方能使心灵进入稳定、宁静、安顿的状态,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而参透天地玄机,获得一种与万物一体的大智慧,协助天地化育万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种境界中,心灵摆脱了环境及外物的束缚,活泼而自由,以不变应万变,往往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06 07:27:34 摘录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本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没有善恶之分。而产生常人思想中的善恶之分的观念,只是心意念头的萌动而已。心灵本体的灵明觉知——良知,具有我们难以想象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它本身自能分别善恶,而不为是非所囿。知了善恶,不断为善去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格物致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05 23:22:26 摘录
    今天开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