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能够将读过的书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艾登·钱伯斯编写的《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正是一本专为广大老师、家长、图书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艾登·钱伯斯
  •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 定价:22.00元
  • ISBN:9787508519852
  • 2022-06-07 23:08:07 摘录
    你想得到任何这类人物没登场,没被提及的原因吗?
    如果这些人物果真登场或被提及,故事会有不同发展吗?
    是谁在说故事?谁是叙事者?我们知道吗?从何得知?这个故事以第一人称叙事吗?(若是,谁是这个第一人称?)是以第三人称叙事吗?这个第三者是书里某个角色,或者是故事以外我们识与不识的某人?
    这个说故事的人,这个叙事者怎么看待书中各个角色?叙事者喜欢或者不喜欢哪个角色?我们从何得知叙事者对书中发生的事情,或者这些角色的所为是否赞同?你个人呢,赞同或是不以为然?
    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你从谁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你只透过其中一个角色来看故事吗?或者有时候也会从其他角色的立场来看故事?
    所以,你是“存在”其中一个角色的脑袋里,只能知其所知?或者这个故事上你同时“存在”许多角色的脑袋里?
    我们真的能确定书中角色的想法吗?有人告诉过我们这些角色的心情吗?或者我们都是从角色的外在行为和表现来体会一个故事的全貌,我们观其行,听其言,却永远不会知道这些书中人物的想法和感觉?
    阅读故事的当下,你觉得它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吗?或者你觉得那是过去的事,现在正被一一提起?你能举例什么地方的描写让你产生这种感觉?你觉得好像所有故事情节都发生在自已身上吗?仿佛自己也是书中人物之一?或者你觉得自已像是旁观者、目睹事件始末却不是亲身经历。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在哪里进行观察呢?你的观察点会改变吗?有时侯好像从直升机上鸟瞰一切?你能指出书中哪些地方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特定问题(2)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7 23:05:41 摘录
    你觉得这故事从头到尾得花上多少时间?
    我们是不是能从事情发生的顺序中拼凑出故事的全貌?你在谈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总是按着顺序说吗?如果不是,又有什么原因吗?
    这些原因是什么?
    是不是故事里在交代某些情节发展时,耗费篇章,但其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有些正好相反,书里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却得好一阵子才能说得清楚?
    有哪些情节所需的时间差不多就是你把它读一遍那
    么久?
    故事是在哪儿发生的?
    故事背景设在哪儿有关系吗?或者设在哪里都一
    样?如果换个地方会比较好吗?
    你在阅读的时候会常常想到故事发生的地点吗?书里有哪些段落特别着墨在背景地点的介绍?哪些是你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
    背景设定的地点有意思吗?你会想多了解这地方吗?
    你觉得哪一个角色最有意思?
    她(他)这是全书最重要的角色吗?或者主角另有
    其人?
    你不喜欢哪个角色?
    书里的角色会让你联想起某些认识的人吗?或者让
    你想起其他书里的角色。
    有没有哪本书里明明没提到,但少了这号人物故事
    就没法子展开的情形?
    特定问题(1)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7 23:03:39 摘录
    在你看来,书里哪些部分最贴近现实生活?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那段类似的经历吗?
    在阅读的当时,你能够在想象中“看见”故事的进
    行吗?
    哪些细节、哪些段落的描写特别活灵活现,仿佛叫
    人看见了事情的起伏经过?
    哪些段落的描写深刻明白地留在你心中?
    你能够在这本书里找到多少支线情节?
    这本书没花你多少时间就读完吗?或者你读得挺
    慢?你是一口气读完它还是分成几次读完的?
    你会想再读遍吗?
    你会怎么跟朋友谈论这本书?
    你会不会刻意不谈某些情节,以免破坏了他们自行阅读的趣味?或者你是怕产生误导,让他们对这本书有错误印象?你认识的人当中有谁会特别喜欢这本书?
    你觉得要怎么介绍才能说动别人来读(或者不要读)这本书?哪些人应该要(或者不应该)读这本书?他们比你年长还是年轻?
    我应该用什么方式让他们“读”这本书?我是读给他们听呢?还是说个大概?或者我就让他们自行阅读?
    你觉得等所有人都读过再进行讨论是不是正确的做法?
    在听过所有组员对这本书各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之
    后,有没有什么人的发言内容出乎你的意料?
    有没有什么人说的话一举改变你对这本书的看法或者让你对这本书的认识更深入些?
    说说看,在所有的看法里,哪些最让你受到震撼?
    在你自己花心思想过,也听了别人的意见之后,对
    你而言,这本书的最重要之处是什么?
    有没有人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他为什么会写下这本书?在哪儿写的?什么时候写的?你想知道吗?
    概括性问题(2)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7 23:01:26 摘录
    当你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甚至还未展读之前,你认
    为它会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读过之后,它和你的预期有差距吗?
    你曾经读过这样类型的书吗?
    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
    你以前读过这本书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继续提问。)这次再读觉得有什么不同感想?
    有什么是你在第一次阅读时没有注意到的?
    第二次阅读时,你仍然乐在其中?
    因为在重读过程中别有所感,你会不会因此建议别
    人多读几遍?
    当你在阅读的时候,或者当你回想起这本书的情节时,有没有一些字、词或文字语法运用是你喜欢或不喜欢的?
    有些人说话时因为惯用特定的字句,或者说话的样子就会让你印象深刻,容易记住。这本书在遣词用字上也有这样的特色吗?
    你可注意到这本书在文字语法使用上有什么特殊之处?
    如果作者请教你这本书有什么地方需要改善?你会
    怎么说?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让这本书更好些?
    你有没有遭遇过和书里相同的情节?
    是怎么回事?多少有些不同吧?怎么个不同法?
    概括性问题(1)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7 22:58:35 摘录
    这本书里有没有什么是你喜欢的?
    是什么特别引起了你的注意?
    你想从中多知道些什么?
    有没有什么是你不喜欢的?
    哪些是让你觉得无聊的部分?
    你是不是就此略过不读了?请指出这些地方好吗?如果你彻底放弃、不读这本书了,你是在哪里打住
    的?为什么?
    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不解?
    有设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奇怪?
    有没有什么是你不曾在其他书上看到过的?
    有没有什么情节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你注意到任何明显的不连贯情节吗?
    你注意到任何模式的运用吗?任何情节间的关联性?
    基本问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7 22:54:20 摘录
    我想起罗兰·巴特的说法:“阅读(聆听)一段故事,不仅仅只是逐字看过,它更是从一个层次进入另一个层次的过程。”所以,穿梭在文字运用的不同层次,泅泳于意义的多种可能,这是一个熟练的读者的阅读态度,这也正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们的事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6 22:59:58 摘录
    在重点浮现后,指导老师可以请贡献这些原始意见的组员发表意见。不妨引导他们从喜欢与不喜欢的部分开始发表意见,然后再谈谈感到困惑的地方,把“模式”的问题留到最后再说。借着对文本内模式的确认,讨论人物之间的关联,这就是在进行对文本的诠释。换言之这就是一个教学过程。我们是借此来告诉孩子们,所谓诠释文本就是让一切言之成理,找出个道理意思来。同时,我们也借着这个过程让孩子们知道文本的“道理、意思”是怎么被一点一滴给定出来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5 12:29:30 摘录自78页
    老师的角色就像会议主席。如果主席有意影响与会人员的想法,他多半会先报告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间其他人对这些意见有什么看法。反之,若有心了解与会人员的想法,主席会按兵不动,直到对与会人员的意见做出总结,这才说出自已的看法。
    此时主席的意见可能会引发再一次讨论,但这样的讨论是开放的,因为与会者有机会在决议前各抒己见,也就是说这个“决议”是成于众人之手。
    阅读讨论也是如此。在讨论进入尾声之前,为了避免被学生当成“钦定”的观点,进而影响讨论的方向和顺序,老师是不提供个人意见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5 12:23:20 摘录
    老师们同时也很担心被问倒了,担心自己对全书末必全盘了解。其实,老师们应该建立这样的观念:不是只有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才能提出来讨论。身为老师应该坦然告诉孩子们自己并非全知全能,但绝对愿意和大家一起动脑,试着找出答案。等有了经验,主持上手之后,老师们应该了解,要敞开心胸,观察一本书能被讨论到什么程度,要放手让学生激荡出各种想法。开放的心胸和放手让学生去做的气魄,才能造就出有自信的老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5 12:16:20 摘录
    在“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基本问题里,有一层很重要的含义,那就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必须确定读者能时刻回归文本,并且所言切题。这样读者才能在谈话中找到让自己迈向理解之路的线索。学生们会开始期待老师提出没有威胁性的挑战,他们也会学着彼此挑战,进而体会到,通过这样的挑战,他们能准确地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5 12:00:53 摘录
    事实上,在讨论过程中,有些观念也许不言自明,但有些观念就未必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在说明会和智库集会等场合,有经验的参会者总是尽可能地想到什么说什么,即使是一些看上去再明白不过的想法,只要与主题相关便抛出来。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大脑风暴”。这些有经验的参会者很清楚,要想让隐晦的想法成型,得先把那些已足够清楚的念头筛选出来。我们正是要依赖这些已经花心思想过,已经注意到、感觉到并且已经理解的思绪,才能建立起对未知事物的理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3 13:51:06 摘录
    到底问“为什么”有什么不对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你这么提间时,语气往往听来是挑衅的、有威胁感的,不表赞同,而且有点儿拷问的意思。我还可以提出更具体的理由反对老师们动辄就问“为什么”。
    首先,没有人可以三言两语把喜欢或不喜欢本书的原因解释清楚。如果你真这么提问,就别怪核子们以一些笼统的答案作答,比如它很刺傲,它很有趣,它很无聊,也很乏味。
    其次,这种问题对推动讨论进行没有太大帮助。要想恰当地表达对一本书的读书心得。最好从一个自己能掌握的精彩片段切入。这样一来,老师的开场白就很重要,它必须能掌握话题方向,引导学生们继续往下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3 13:37:20 摘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太多孩子知道他们的反应经常被称为“错误”“不搭调”“蠢”“于事无补”“幼稚”,他们因此学会了不轻易说出内心的想法。贬抑孩子们真心的想法,将导致他们对阅读教学产生反感,或者他们索性揣摩“师”意,说些他们认为老师想听的话。这就将文学研究简化为测验理解程度的选择题,唯有老师的意见是标准答案,学生们为了获得肯定或好成绩,必须假装认同老师对这本书的一切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不再相信自己对文本的体验,他将习惯于无视发自内心的感想和看法,驾轻就熟地说出一套官样文章。发展至此,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将因为长期的自欺欺人而腐化。
    “说来听听”的中心思想就是:真心想得知读者的体验,包括读者希望说出来的一切,不管是对一本书的想法、感觉、回忆还是好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3 13:13:28 摘录
    虽说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事件可以当做讨论重点,但更重要的是它的语言运用:文学是被创造出来的,苏珊·兰格(Susanne Langer)就曾说过,文学是从虚拟过往中创造出来的生命幻象。而玛格丽特·米克(Margaret Meek)也提醒我们,教科书旨在为读者展规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是提供老师们一套指导计划。
    法国评论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一语道破那些“只在乎故事内容、主题意识”的教师们往往忽略了一点:“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小说里什么事也没发生;只有语言纵横全场,唱大戏。”
    这就是我们最希望孩子们亲身体验的:一场热情的
    语言大探险。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探索文学是什么,以检视自己和别人的阅读来探索文学的本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6-02 16:51:42 摘录
    这个外在条件首先是选对书。选择一本读者能力所
    及的书,语言、图画、内容、故事叙述方式等,都是他所熟悉的。
    其次,他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读书伙伴,这个人能引导他发言,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让他学着读,也学着评论。马克的读书伙伴芭芭拉·雷文(Barbara Raven)是我的同事,她把大人口中所谓的“结构分析”变成一个对孩子有吸引力的侦探游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