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回到历史现场,从史前时期的一把燧石手斧开始,围绕地中海这一世界西方美术的血脉初源,带你一路走过神秘的埃及、伟大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蒋勋
  •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 定价:CNY 68.00
  • ISBN:9787535672100
  • 2019-01-02 21:38:40 摘录
    “美”,是人类一路走来艰难的记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7 20:20:24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21:44:16 摘录
    其创作创意很多来源于他童年和二战中的经历。二战中,博伊于斯作为德军飞行员被苏联军队击落,被当地人救起后,他们用毛毯和动物油脂包裹他,给他保暖。因此,他的创作多次用到这两种元素。 《如何向一只死兔解释绘画》是博伊于斯的第一次个人行为艺术。 博伊于斯头顶涂着蜂蜜和金色的颜料,右脚鞋子下绑着铁板(象征理性世界),左脚踩着做毡(象征温暖),怀抱死兔子,三小时不停对兔子翕动着嘴唇做诉说状,仿佛解释图画作品。 这幅作品表达了艺术沟通的困难,表达了对不可能世界沟通的绝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21:38:47 摘录
    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贾斯帕·琼斯和罗伯特·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安迪·沃霍尔等。 美国波普艺术特别关注艺术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对商业媒体,尤其是广告在符号制造中的作用深入反思。 安迪·沃霍尔是搞广告出身。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中重复使用。 1967年,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以那位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列;那些色彩简单、整齐成列的梦露头像,是现代商业非人化的展示。 安迪·沃霍尔试图彻底取消艺术创作中的唯一性,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没有“原作”,全是复制品。 波普艺术直接借用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以大规模重复模拟广告的视觉轰炸,让人直面现代社会的商品化现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21:36:21 摘录
    波普艺术( Pop Art)是流行艺术( Popular Art)的简称。“pop”通常被视为“ popular”(流行的、时髦的)一词的缩写。 1956年,R.汉密尔顿《是什么让我们的明天更美好》的作品中,图中男主角手握的网球拍上就有“POP”字样。 美国波普艺术精神上追随达达主义,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做拼贴组合,有“新达达主义”之称。 美国波普艺术家则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21:26:53 摘录
    1931年的《记忆的永恒》是其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在画中,如洪荒的旷野中,三个钟表瘫软变形了,一个橙色怀表壳上爬满蚂蚁,其中一个挂钟压在一头只有眉毛、睫毛、鼻子和舌头的奇异组合的怪物身上,似乎暗示时间停滞,让人能够尽情联想。 达利呈现艺术家的潜意识,采用“具象”的精确复制,幻象组合非逻辑,从而让画面充满戏剧效果,带给人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糅合,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 超现实主义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记忆的永恒 达利 1931年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21:18:55 摘录
    1917年,杜尚向“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的展览会送交作品《泉》,将一个从商店随便买来的男厕所小便池,随意写上“R.Mutt”的标记,随便取了个名字。于是,小便池成了艺术品。 杜尚说:“这东西是谁动手做的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这个生活中普通物品被选中,放到一个新地方,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和新的观看角度,它原来的作用消失了,却获得了一个新内容。” 艺术家给现成物重新命名,通过位置变化,去除其实用功用,让它被审美看待,就将之转换为艺术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19:28:49 摘录
    《格尔尼卡》是一幅仿拼贴效果的绘画。 此画貌似写实,但画中象征无处不在:公牛、受伤的马、闪亮的灯火、怀抱死婴的妇女、手握鲜花与断剑倒地的士兵、仰天呼号的惊慌的男人、仓皇逃命跟不上落在了身后的女子。怀抱死婴的母亲与哀悼基督的圣母,手持油灯的女人和自由女神,仰天呼号的男子与戈雅画中就义的爱国者,一切何其相似乃尔。 画中形象的组织及构图显得杂乱,正贴合轰炸时居民惊慌逃散的混乱。细看此画,那些充满动感、夸张变形的形象又都经过了精心排列布置,秩序谨严。全画构图甚至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不无相似。毕加索此画采用手绘的剪贴效果,压抑的黑、白、灰三色让画面笼罩着紧张与恐怖气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19:22:59 摘录
    马蒂斯画作多以女人为主题,善于刻画女性美,注意韵律的和谐与优美。 马蒂斯代表作《舞蹈》,画了五个跳舞的女入体,画面线条简单,造型简约,颜色对比强烈,人是大红,天是纯蓝,地是重绿,欢快与自由仿佛随着画中舞蹈扑面而来。 野兽派画家常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从颜料管中挤出就用,加上直率、粗放的笔法,画面效果强烈,显示了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 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单纯、简括,有明显的写意倾向。 简练的线条,夸张的颜色,让色彩在画面中充分释放和独立。野兽派解放了欧洲传统的自然色彩,从此,色彩不必依附于任何自然形态及它们的真实性,色彩自由了。 舞蹈 260*391 1910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19:08:16 摘录
    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小时候在秘鲁待过四年。在他最初的记忆里,一个蛮荒而有力的化外之梦潜伏下来。他终生向往异乡与远方。 高更厌倦巴黎的都市生活,向往蛮荒的生活。他的绘画也趋向于“原始”风格,用色和线条粗犷,作品中往往充象征性的物与人。 高更离开了巴黎,先去法国南部的阿尔小城(梵高也在这里呆过),最后竟走塔希提。 19世纪90年代,高更到了塔希提岛。在原始的蛮荒与宁静里,高更变成最天真的孩子—他像当地士著一样生活,与一个当地姑娘同居。他坦然弃绝所谓西方先进文明,挥别了工业革命后光鲜的欧洲城市生活。 他画那些当地女人:她们坐在海滩上憩息,她们在劳作、在采摘瓜果,她们无忧无虑、一派天然,她们全无现代文明女人的矫饰与熏染。高更用画笔为现代巴黎人造梦,描绘了一个桃花源。 在巴黎的中产阶级中间,高更的画大受欢迎。在高更看来,巴黎人都生病了,他们需要这些画为药。正为城市文明桎梏的中产阶级,他们需要这个精神桃源,寄托梦想,疏解压力。 1897年,高更创作了高约14米、宽3.7米大型经典—《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生老病死,过去、现在、将来,天地之间,人类何为?这恒久的追问,永亘人们心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18:57:46 摘录
    凡·高开始以狂烈的笔触去画他心中的风景 起伏的山石,翻滚的麦浪,扭卷的云团。凡·高画里如火焰般晃动的笔触和色块,正是其炽热的内心在燃烧和迸发。 1888年12月,圣诞节前后,因与高更争执,凡·高挥刀割掉自已的左耳。次年5月,凡高住进圣雷米精神医院接受治疗,被关在禁闭室。凡·高晚上常常睡不着,只能透过窗,遥望星空。 他画下了那辽阔灿烂的星空:每一颗星,都发出自由而温暖的黄光,山峦在远处起伏,山脚下有一座小小的失顶教堂。这片星夜的风景,是凡·高内在的渴望,是他在精神躁郁折磨下短暂的宁谧,是他苦闷人生中片刻的心灵自由。 凡·高用他精神苦难结晶的杰作给人以安慰,舒缓了后世千千万万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凡·高在割耳之后,还画了许多张自画像,这是对自我的追问,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凡·高始终被自我与世界之间的隔膜所笼罩。 凡·高生前不为世人所知,也不为所知的人理解。 1890年7月27日傍晚,凡·高自杀。死前他哀叹:“悲伤会永存。”他死后,画作被嘉施特医生整理,得以流传后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18:49:02 摘录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
    他出生于地中海边,那儿阳光明亮,光线强烈,颜色失真,事物唯有体积才是真实的。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他更关注物体之间的整体和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18:44:26 摘录
    1872年,莫奈创作了《日出·印象》,1874年在印象派画家第一次联合展览会上展出。薄雾中的勒阿弗尔港口日出,不清晰的背景,小船隐隐约约,水面无限的光辉,传达了港口日出时的光与色印象。莫奈自己表示这不能算是一幅景象,《日出·印象》,它就是印象而已。刹那的感受就是变幻模糊的,所以画得似乎潦草未完成。当时的批评者嘲弄印象派,谑称展览会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印象主义、印象派就此得名。 莫奈充满激情,貌似现实主义者,本质却是一个幻想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18:39:00 摘录
    马奈取名自拉丁文“ Manet et manebit”,意为“他活着,并将活下去”。他出生在巴黎一个富有的法官家 庭,青年时当过海员。 马奈是法国印象派创始人、领袖人物,但他却终生未参加印象派联合展览。 1863年,马奈在落选者沙龙中展出《草地上的午餐》,引起轩然大波,成为现代派绘画的开端。 《草地上的午餐》创作于1862年至1863年间,构图模仿卢浮宫内乔尔乔涅的《乡间音乐会》。 画中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士画在一起,用色鲜艳明亮、对比强烈,近乎平涂的简括色块,对外光和深色背景做了新的试。此在艺术技巧上相当大胆,主题上离经叛道,这些都极大刺激了官方学院派,引得他们群起而攻之。 马奈名声大振,一批年轻画家聚集在他周围,接受马奈的画风,探求新的艺术风格与手法,被当时人讥之为“马奈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印象派,马奈无形中成为这些印象派画家的带头大哥。 马奈画画,人物细节都相当真实,但所画的主题,往往富于颠性,让那些守成的写实派感到恼火。 他要面战争,就面冲突性高的,被处决的画面要画野餐,就面争议性高的对比,裸女自然地坐在穿西服的绅士当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6 18:27:11 摘录
    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三人中,塞尚绘画追求几何性的形体结构,开启未来百年绘画,被尊为“现代艺术之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