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夺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本丛书共收录了二十几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力作,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审姜、励志、成长、成功,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马一夫 编
  • 出版社:吉林文史
  • 定价:20.00元
  • ISBN:9787807024101
  • 2020-07-09 21:11:01 摘录
    我不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一种高了还要更高的不断向上的单向追求,我不认为人文精神、对于人的关注就是把人的位置提高再提高以至“雄心壮志冲云天”。对于这种强调,我们太熟悉了。“大写的人”,“英雄”,“新人”,“历史的主人”,“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身在茅屋,胸怀世界”等等,众多的豪言壮语带来的并不是一个人文精神的理想天堂。反过来说,一味地贬低和污辱人也为识者所不取。窃以为,人文精神应该承认人的差别而又承认人的平等,承认人的力量也承认人的弱点,尊重少数的“巨人”,也尊重大多数的合理的与哪怕是
    平庸的要求。
    诚哉斯言:“窃以为,人文精神应该承认人的差别而又承认人的平等,承认人的力量也承认人的弱点,尊重少数的“巨人”,也尊重大多数的合理的与哪怕是平庸的要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7-09 21:07:29 摘录
    就是说不要搞精神价值的定于一与排他性。
    哪有什么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追求,但是也不能以此指责他人的追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7-09 21:06:07 摘录
    而计划经济的悲剧恰恰在于它的伪人文精神,它的实质上难意志论唯精神论的无效性。它实质上是用假想的“大写的人”的乌托邦来无视、抹杀人的欲望与要求。它无视真实的活人,却执着于所谓新型的大公无私的人。它的假设一人类经济生活的自觉性、计划性与高尚性不但是令人鼓舞的,甚至于,我要说是充满诗意的。可惜,最终证明又是自欺欺人的,是脱离了经济活动的客观实际的。趋利避害的盲目性在自觉性、计划性与高尚性的后面伪装着与活动着,私心在公意的大旗下活跃着,理论与实际脱节,伪善的教条与行动上的阳奉阴违,对于个人主动性的抹杀,权力的滥用与对于权力的迎合,以权谋私与下有对策,再加上最好的计划也无法摆脱的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僵硬与长官意志的夸夸其谈的盲目性……这一切不仅带来经济的挫折也带来精神的挫折和道德面貌的扭曲,对此,可以不劳赘述。
    究竟结果如何从来不是规律和教条说了算的,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生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7-09 20:58:10 摘录
    即使对于何谓美好我们保留着自己的不同看法,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仍然令人遗憾地存在着种种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斗争、掠夺与势不两立,而我们暂时对之并无良策也罢,我们还是相信世界上有类似于或远远优于绒毛围巾的美好事物,美好的事物就在人间,就在形而下,就是“ in life”的—当然也可以在玄思与冥想之中。让我们同时向玄思冥想者致以最良好的祝愿,祝他们天冷的时候也有世俗的优质围巾可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7-09 20:55:44 摘录
    人当然可能迷失,可能醉心于非人,但是非人的追求终究会失败与消逝。与其说人文精神是一种反世俗的高扬的神哲圣贤的精神,不如说它是一种珍惜人的生命,珍惜此岸而不仅是彼岸的生活的一切具体而微的美好方面——例如一条美丽毛围巾的精神。如果我们确实非常喜爱人文精神这个词儿的话。
    然而,商业的或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功利目的,又确实可能利用人性的形式,利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它们有可能在艺术中塞进自己的货色,使某个艺术品多多少少地变成自己的载体。与此同时,常常被人们忽略也被艺术家回避的是,艺术其实也在利用功利目的使艺术品的生产成为可能,使艺术品进入传播和流通成为可能,使艺术品被受众欣赏和利用成为可能。
    有时候我们只愿意看到我们所认为的,艺术和功利是相互交融的,但是本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的蕴含,总能让观众有不一样的体验,或许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7-09 20:49:38 摘录
    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东方不再神秘,依靠神秘来吸引受众,将不可能长期成功。

    我们(华人)与欧美人互为主体与他者,在过往许多代中国人的眼里,中国人才是主体,而欧美人正是他者异类。中国人也有过许多对于欧美人对于洋鬼子的荒谬的描绘,许多外国人在中国的形象也并不佳妙。这需要一个过程来增进相互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学会更文
    明也更聪明地共处于一个多元的世界。
    随着亚洲的崛起,随着中国的进步,我个人并不为中国人的形象问题而感到担忧。中国人在开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好东西,发展与壮大了自己,这也增加了中国文化的自信,树立了中国与中国人的日益良好的形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获得了新的可能。中国在世界上不会水远是“他者”。我们也从不认为具有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史的中国是“他者”。这里需要的是交流。文化交流将对各方有益。友谊离
    不开正确的理解。
    对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信的正确态度,中国的作品凭什么要媚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7-09 20:31:13 摘录
    资本主义市场的广告的思性泛滥也是一种话的力量的异化与膨胀,广告化的市场经济,告化的政治,广告化的文艺,什么都包装,靠“炒热”,靠“托儿”。这些都可能奏效于一时,但是恐怕不可能从面成了什么气候。有时候吹的肥皂泡愈大愈五颜六色愈是接近于噗的一下子破灭。这样的例子我们难道见得还少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7-09 20:25:12 摘录
    与四七二十七的人争论活该挨打!即使您是正确的,您是坚持四七只能等于二十八的,也不必去与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去认真讨论那本来不讨论也可以明白的问题,这是一。到头来,还是四七二十八的主张者挨揍,这是二。坚持四七二十七的人无罪无皮肉之苦,这是三。第一层含义是智慧,而且是非常东方式的关于“无的智慧,正确的主张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宣讲的,在宣讲没有意义的时候,更正确的做法其实是保持沉默和静观,也就是保持无为。这
    个表述比西谚所云“好话是银子而沉默是金子更加透彻。
    第二层—关于四七二十八论者的挨打的含义一就有那么点辛酸了。
    而第三层含义呢,四七二十七无罪论,真是滋味无穷!这是对于乖谬者们的最大讽刺;又是正直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一味说实话的呆子们的最大自嘲
    不察之论,无用之辨,弃之不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