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它意味着,孩童失去了最初的文化启蒙,失去了被言传身教的机会和体会温暖健康人生的机会;它也意味着
……
[ 展开全部 ]
,那些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独特品质正在消失,因为它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存在地。 村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营养的多少,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身体的健康度、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 作者多年深入乡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了一个乡村的变迁史。在平静的讲述下,乡村中国正在惊心动魄地沦陷。 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昆生把自己的家安在了墓地里;二伯父死后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 在附录“艰难的‘重返’”中,作者梁鸿首度追寻当年重返梁庄的原因、意义和当时写作中的困顿。在这篇文章中,梁鸿反思“梁庄”里描述的荒凉而又倔强的生命个体:“不管乡村的生存条件如何恶劣,没有哪一个生命和场景完全绝望,即使被侵犯的天真而又迟钝的小黑女儿,在经历过那样的黑暗之后,她依然在成长,生命仍然在蓬勃。活下去,就是一种对抗。” 梁鸿探寻“梁庄”写作中的真实限度:“我冒险塑造一种‘真实’氛围把读者带入梁庄,是因为我想让读者感知到‘梁庄’是活生生的人和活生生的现实,它不是与你无关,而是与你息息相关,在同一时空之中。” 梁鸿追问“我”是谁?“我”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行动者?还是一个写作者、一个思考者?…… 也许最终所有的叩问都没有答案,但是,有真切的怀疑、思考和问题意识,对于任何一个妄图寻找精神存在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幸福。 附赠精美小册子《我们能否理解故乡?》,编者选摘了部分重点知名媒体的评论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文章,以便读者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梁庄”。 不曾认识梁庄,或许我们就不曾认识乡村;不曾认识乡村,何以认识中国?乡土中国如中国的缩影,乡土中国“病”了,城市中国的繁荣最终只能是幻影。
[ 收起 ]
作者:梁鸿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38.00元
ISBN:978750864357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HHH01
2018-10-05 08:45:02 摘录
村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也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就内部结构而言,村庄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或者说,它的生命,如果它曾经有过的话,已经到了老年,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HHH01
2018-10-05 08:44:10 摘录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有机的网络,每个家庭的运动看似不相关联,但却充满着张力和布局。费孝通认为乡村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和别人建立联系。大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因此,在一个村庄里面,大家族的人总能够通过各个层面的亲属关系推出较大的势力空间。那些小姓,或独姓,因为缺乏基本的私人联系,也很少有机会通过婚嫁这一渠道进入大姓的亲属范畴中,很难推出大的波纹,难以进入村庄的内部空间,获得认同。也因此,他们的言、行、道德总是被另眼相待。正如费孝通所言,在乡土社会这个亲密社会中,他们是村庄的“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钱家在梁庄就是这样的典型形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咱哪可不可爱
2018-02-24 11:50:21 摘录
现在想想,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就是理想,不是想保持这点儿理想,我能过得这么差?我能嫁给老三这样的窝囊废?要是嫁给我哥那样的人就好了。现在我最崇拜的人就是我哥。当初觉得我哥太粗暴,没文化,现在看,还是人家干起来了,不嫌脏不嫌累,啥事都敢担当。老三可不粗暴,没一点儿本事。但是,说到底,老三人也不错,比较平凡,属于保守形式,应该是上班那种类型,不敢冒险。我们俩之间的矛盾就是思想不对路。原来谈恋爱的时候还经常谈心,谈理想;现在,还谈啥说不上三句话,就开始吵架。他也不沟通,我也觉得与他说话就好像对牛弹琴。
开裁缝店的时候还有理想,再苦再难,都觉得能坚持下去,活得也充实总觉得快乐。现在生活再富足,也不快乐。也有点儿自卑,毕竟你们还是实现了自己。我自己呢?啥也没有,日子过得也不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咱哪可不可爱
2018-02-24 11:30:40 摘录
在言谈之中,建昆婶很容易就把角度转换到道德上。杀人偿命固然是法,但在深层思维时,人们对这件事的判断仍然是从道德角度去审判。譬如在讲到做假证的几个人时于,建昆婶很自然地讲述了这几家的其他遭遇,以此来印证道德败坏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报应。另外,也作为支撑判断他们错误的理由。在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感觉,仿佛一种最古老的东西仍然存留在乡村的大地上,那就是原始正义。它隐藏在日常生活与所谓法律时事背后,是不间断的。人们依据这些来进行基本的判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我不禁怀疑起我自己来,也许,只是因为王家少年杀害的是82岁的老太,她行将就木,不值得搭上一条年轻的生命,所以我才本能地产生同情。如果他杀害的是一个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我的心态也许会
是另外一种。在根本上,我也是轻视生命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咱哪可不可爱
2018-02-24 11:29:52 摘录
我又能问些什么呢?一切的询问都是苍白的。谁能弄清楚,那个个寂寞的夜晚在少年心里郁结下怎样的阴暗?谁又能明白,那一天天没有爱的日子汇集成怎样的呐喊?而又有谁去关注一个少年最初的性冲动?我该以什么样的情绪去面对他呢?我不清楚。我很迷惑。同情?愤怒?心痛?当面对这样一个罪犯时,这些都是太过简单的词语。
作者在这里似乎有点自作多情了……是因为怜惜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咱哪可不可爱
2018-02-24 11:22:39 摘录
黄昏中的梁庄,是如此寂静。回首那已在薄暮中的学校,望着那八个朱红的大字,我有些走神、发呆。什么时候,“小\学”沦为了“猪场”,育人变成了“养猪”?如果一所小学的消失是一种必然,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重新把这已经涣散的村庄精神再凝聚起来?能够重新找回那激动人心的对教育、文化的崇高感与求知的信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咱哪可不可爱
2018-02-24 11:14:21 摘录
在访问的过程中,觉得自己似乎是在小题大做,所有的问题都被轻轻化解掉了。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不是问题,或者说,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因此,出现一些事情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席间吃饭的水利干部也只是谈自己的看法。在具体做工作时,也许非常敬业。至于挖沙与生态,它们与我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命本身之间的关系,并不属于他们的思考范围。何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你的确无法测量挖沙者到底挖得有多深,你也不可能让挖沙者停止挖沙,因为这是合法经营,行业更是需求量很大河流,一个国家的生态命脉,一个民族未来的保障,但是,在过去十几年中,我们却把它提前终结了。我们生活在干涸、散发着臭味充满诡异气息的河岸两旁,怀着一种绝望、暗淡和说不出的恐惧。如果这一切再不改变,大灾难要来了。或者,其实已经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咱哪可不可爱
2018-02-24 11:08:12 摘录
这就是我的村庄,我故乡的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挣了一点儿钱,盖起了楼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又是在怎样的黑色淤流之上建立所谓的幸福生活呢?
但是,我又能指责谁呢?指责“我故乡的人们”如此破坏环境,如此不注重生态平衡,如此不重视自己的生存质量?似乎有些矫情。他们看到的是,他们l的房屋在越来越好,哪怕他们不得不夫妻、父子母女常年分离:他们不再需要忍饥挨饿地过日子。他们可以在春节时回到村里,坐在新房子里,招待亲朋好友。这仅有的几天,可以使他们忽略掉那一年的分离、艰辛与眼泪,也的确是他们的幸福所在。他们不知道他们们是否应该还有别的路?历史似乎规定了他们的生存之路,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他们忍受,并努力从中寻找幸福的感觉。
我又能说什么呢?当面对我的族人亲切和善的笑脸,当倾听他们的艰难人生和悲欢离合时,我又怎能告诉他们,这已死的、肮脏的坑塘,也应该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咱哪可不可爱
2018-02-24 10:57:07 摘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枣树慢慢衰老,最后连枣子也不结了。现在,正是夏天,老枣树一大半的身躯干枯着,只有极少的一些稀疏泛黄的叶子证明它的生命还在。我们都离开家了,枣树的繁茂,它那白色的小花、青色的小枣,那泛着诱人光泽、圆润饱满的红枣,给谁看,又给谁吃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咱哪可不可爱
2018-02-24 10:47:28 摘录
已经夜里11点了,父亲几乎说了七八个小时,连晚饭都没吃。哥哥、妹妹、嫂子,还有下午从县城回来的二姐、三姐、姐夫,也都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只听得见我的电脑啪啪打字的声音。
全家人都在为此事而思索,有一种很明显的神圣感,这让我很震动。对于他们来讲,日常生活只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活,柴米油盐、吃喝玩乐,好像没什么大的追求,但一旦有某种契机的时候,他们很愿意去思考,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试图进入这一境界之中。只是,生活很少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咱哪可不可爱
2018-02-24 10:36:44 摘录
但是,我知道,这只是我的回忆而已。永恒的村庄一旦被还原到现实中,就变得千疮百孔,就像这宽阔的高速公路,它横贯于原野之中,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现代化已经到达村的门口,但是,对于村庄来说,它却依然遥远,甚至更加遥远,前两年,也许是高速公路刚刚开通,乡亲们还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公路上骑自行车的,走路的,开小三轮的,逆行的、横穿的都有,原野的上空不时响起刺耳的叭声和刹车声,我故乡的人们泰然自若地走在高速公路上,公路旁的铁丝网被剪成一个个大洞。
然而,如今,高速公路上已经没有行人了,想必他们是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和教训。他们有必须回到他们的轨道和指定的位置,那一辆辆飞速驶过的汽车,与村庄的人们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更加强化了他们在现代化社会中“他者”的身份,被占去的土地且不必说,两个曾经近在咫尺、吃饭时就可以串门儿的村庄,如今却要绕几里路才能到达乡村的生态被破坏,内在机体的被损伤井没有纳入建设前决策者考虑的范围。没有人考虑村庄的感受,即使有一些可通行的涵洞口,也是按照标准的数据建造的。高速公路,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在原野的阳光下散发出强烈的柏油味和金属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章 我的故乡是梁庄
梦回穰县
迷失
往事
生存镜像
第二章 蓬勃的“废墟”村庄
废墟
平地掘三尺
黑色淤流
河岸
河的终结
第三章 救救孩子
梁庄小学
王家少年
芝婶
五奶奶
第四章 离乡青年
毅志
菊秀
春梅
义哥
生命之后
第五章 成年闰土
清立
昆生
姜疙瘩
清道哥
第六章 被围困的乡村政治
政治
老支书
现任村支书
县委书记
第七章 “新道德”之忧
明太爷
灵兰
老道义
焕嫂子
巧玉
赵嫂
第八章 何处是故乡
泥淖
被遗忘的人
新生
文化茶馆
再见,故乡!
后记
附录 艰难的“重返”
获奖情况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章 我的故乡是梁庄
梦回穰县
迷失
往事
生存镜像
第二章 蓬勃的“废墟”村庄
废墟
平地掘三尺
黑色淤流
河岸
河的终结
第三章 救救孩子
梁庄小学
王家少年
芝婶
五奶奶
第四章 离乡青年
毅志
菊秀
春梅
义哥
生命之后
第五章 成年闰土
清立
昆生
姜疙瘩
清道哥
第六章 被围困的乡村政治
政治
老支书
现任村支书
县委书记
第七章 “新道德”之忧
明太爷
灵兰
老道义
焕嫂子
巧玉
赵嫂
第八章 何处是故乡
泥淖
被遗忘的人
新生
文化茶馆
再见,故乡!
后记
附录 艰难的“重返”
获奖情况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第一章 我的故乡是梁庄
梦回穰县
迷失
往事
生存镜像
第二章 蓬勃的“废墟”村庄
废墟
平地掘三尺
黑色淤流
河岸
河的终结
第三章 救救孩子
梁庄小学
王家少年
芝婶
五奶奶
第四章 离乡青年
毅志
菊秀
春梅
义哥
生命之后
第五章 成年闰土
清立
昆生
姜疙瘩
清道哥
第六章 被围困的乡村政治
政治
老支书
现任村支书
县委书记
第七章 “新道德”之忧
明太爷
灵兰
老道义
焕嫂子
巧玉
赵嫂
第八章 何处是故乡
泥淖
被遗忘的人
新生
文化茶馆
再见,故乡!
后记
附录 艰难的“重返”
获奖情况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开裁缝店的时候还有理想,再苦再难,都觉得能坚持下去,活得也充实总觉得快乐。现在生活再富足,也不快乐。也有点儿自卑,毕竟你们还是实现了自己。我自己呢?啥也没有,日子过得也不好。
我不禁怀疑起我自己来,也许,只是因为王家少年杀害的是82岁的老太,她行将就木,不值得搭上一条年轻的生命,所以我才本能地产生同情。如果他杀害的是一个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我的心态也许会
是另外一种。在根本上,我也是轻视生命的。
但是,我又能指责谁呢?指责“我故乡的人们”如此破坏环境,如此不注重生态平衡,如此不重视自己的生存质量?似乎有些矫情。他们看到的是,他们l的房屋在越来越好,哪怕他们不得不夫妻、父子母女常年分离:他们不再需要忍饥挨饿地过日子。他们可以在春节时回到村里,坐在新房子里,招待亲朋好友。这仅有的几天,可以使他们忽略掉那一年的分离、艰辛与眼泪,也的确是他们的幸福所在。他们不知道他们们是否应该还有别的路?历史似乎规定了他们的生存之路,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他们忍受,并努力从中寻找幸福的感觉。
我又能说什么呢?当面对我的族人亲切和善的笑脸,当倾听他们的艰难人生和悲欢离合时,我又怎能告诉他们,这已死的、肮脏的坑塘,也应该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全家人都在为此事而思索,有一种很明显的神圣感,这让我很震动。对于他们来讲,日常生活只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活,柴米油盐、吃喝玩乐,好像没什么大的追求,但一旦有某种契机的时候,他们很愿意去思考,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试图进入这一境界之中。只是,生活很少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然而,如今,高速公路上已经没有行人了,想必他们是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和教训。他们有必须回到他们的轨道和指定的位置,那一辆辆飞速驶过的汽车,与村庄的人们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更加强化了他们在现代化社会中“他者”的身份,被占去的土地且不必说,两个曾经近在咫尺、吃饭时就可以串门儿的村庄,如今却要绕几里路才能到达乡村的生态被破坏,内在机体的被损伤井没有纳入建设前决策者考虑的范围。没有人考虑村庄的感受,即使有一些可通行的涵洞口,也是按照标准的数据建造的。高速公路,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在原野的阳光下散发出强烈的柏油味和金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