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它意味着,孩童失去了最初的文化启蒙,失去了被言传身教的机会和体会温暖健康人生的机会;它也意味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梁鸿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38.00元
  • ISBN:9787508643571
  • 2018-10-05 08:45:02 摘录
    村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也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就内部结构而言,村庄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或者说,它的生命,如果它曾经有过的话,已经到了老年,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5 08:44:10 摘录
    一个村庄就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有机的网络,每个家庭的运动看似不相关联,但却充满着张力和布局。费孝通认为乡村的社会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和别人建立联系。大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因此,在一个村庄里面,大家族的人总能够通过各个层面的亲属关系推出较大的势力空间。那些小姓,或独姓,因为缺乏基本的私人联系,也很少有机会通过婚嫁这一渠道进入大姓的亲属范畴中,很难推出大的波纹,难以进入村庄的内部空间,获得认同。也因此,他们的言、行、道德总是被另眼相待。正如费孝通所言,在乡土社会这个亲密社会中,他们是村庄的“陌生人”,“来历不明,形迹可疑”。钱家在梁庄就是这样的典型形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1:50:21 摘录
    现在想想,世界上最坏的东西就是理想,不是想保持这点儿理想,我能过得这么差?我能嫁给老三这样的窝囊废?要是嫁给我哥那样的人就好了。现在我最崇拜的人就是我哥。当初觉得我哥太粗暴,没文化,现在看,还是人家干起来了,不嫌脏不嫌累,啥事都敢担当。老三可不粗暴,没一点儿本事。但是,说到底,老三人也不错,比较平凡,属于保守形式,应该是上班那种类型,不敢冒险。我们俩之间的矛盾就是思想不对路。原来谈恋爱的时候还经常谈心,谈理想;现在,还谈啥说不上三句话,就开始吵架。他也不沟通,我也觉得与他说话就好像对牛弹琴。
    开裁缝店的时候还有理想,再苦再难,都觉得能坚持下去,活得也充实总觉得快乐。现在生活再富足,也不快乐。也有点儿自卑,毕竟你们还是实现了自己。我自己呢?啥也没有,日子过得也不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1:30:40 摘录
    在言谈之中,建昆婶很容易就把角度转换到道德上。杀人偿命固然是法,但在深层思维时,人们对这件事的判断仍然是从道德角度去审判。譬如在讲到做假证的几个人时于,建昆婶很自然地讲述了这几家的其他遭遇,以此来印证道德败坏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报应。另外,也作为支撑判断他们错误的理由。在听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感觉,仿佛一种最古老的东西仍然存留在乡村的大地上,那就是原始正义。它隐藏在日常生活与所谓法律时事背后,是不间断的。人们依据这些来进行基本的判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我不禁怀疑起我自己来,也许,只是因为王家少年杀害的是82岁的老太,她行将就木,不值得搭上一条年轻的生命,所以我才本能地产生同情。如果他杀害的是一个十几岁的青春少女,我的心态也许会
    是另外一种。在根本上,我也是轻视生命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1:29:52 摘录
    我又能问些什么呢?一切的询问都是苍白的。谁能弄清楚,那个个寂寞的夜晚在少年心里郁结下怎样的阴暗?谁又能明白,那一天天没有爱的日子汇集成怎样的呐喊?而又有谁去关注一个少年最初的性冲动?我该以什么样的情绪去面对他呢?我不清楚。我很迷惑。同情?愤怒?心痛?当面对这样一个罪犯时,这些都是太过简单的词语。
    作者在这里似乎有点自作多情了……是因为怜惜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1:22:39 摘录
    黄昏中的梁庄,是如此寂静。回首那已在薄暮中的学校,望着那八个朱红的大字,我有些走神、发呆。什么时候,“小\学”沦为了“猪场”,育人变成了“养猪”?如果一所小学的消失是一种必然,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重新把这已经涣散的村庄精神再凝聚起来?能够重新找回那激动人心的对教育、文化的崇高感与求知的信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1:14:21 摘录
    在访问的过程中,觉得自己似乎是在小题大做,所有的问题都被轻轻化解掉了。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不是问题,或者说,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问题,因此,出现一些事情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席间吃饭的水利干部也只是谈自己的看法。在具体做工作时,也许非常敬业。至于挖沙与生态,它们与我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命本身之间的关系,并不属于他们的思考范围。何况,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你的确无法测量挖沙者到底挖得有多深,你也不可能让挖沙者停止挖沙,因为这是合法经营,行业更是需求量很大河流,一个国家的生态命脉,一个民族未来的保障,但是,在过去十几年中,我们却把它提前终结了。我们生活在干涸、散发着臭味充满诡异气息的河岸两旁,怀着一种绝望、暗淡和说不出的恐惧。如果这一切再不改变,大灾难要来了。或者,其实已经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1:08:12 摘录
    这就是我的村庄,我故乡的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他们挣了一点儿钱,盖起了楼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又是在怎样的黑色淤流之上建立所谓的幸福生活呢?
    但是,我又能指责谁呢?指责“我故乡的人们”如此破坏环境,如此不注重生态平衡,如此不重视自己的生存质量?似乎有些矫情。他们看到的是,他们l的房屋在越来越好,哪怕他们不得不夫妻、父子母女常年分离:他们不再需要忍饥挨饿地过日子。他们可以在春节时回到村里,坐在新房子里,招待亲朋好友。这仅有的几天,可以使他们忽略掉那一年的分离、艰辛与眼泪,也的确是他们的幸福所在。他们不知道他们们是否应该还有别的路?历史似乎规定了他们的生存之路,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他们忍受,并努力从中寻找幸福的感觉。
    我又能说什么呢?当面对我的族人亲切和善的笑脸,当倾听他们的艰难人生和悲欢离合时,我又怎能告诉他们,这已死的、肮脏的坑塘,也应该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0:57:07 摘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枣树慢慢衰老,最后连枣子也不结了。现在,正是夏天,老枣树一大半的身躯干枯着,只有极少的一些稀疏泛黄的叶子证明它的生命还在。我们都离开家了,枣树的繁茂,它那白色的小花、青色的小枣,那泛着诱人光泽、圆润饱满的红枣,给谁看,又给谁吃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0:47:28 摘录
    已经夜里11点了,父亲几乎说了七八个小时,连晚饭都没吃。哥哥、妹妹、嫂子,还有下午从县城回来的二姐、三姐、姐夫,也都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只听得见我的电脑啪啪打字的声音。
    全家人都在为此事而思索,有一种很明显的神圣感,这让我很震动。对于他们来讲,日常生活只是一种无意识的生活,柴米油盐、吃喝玩乐,好像没什么大的追求,但一旦有某种契机的时候,他们很愿意去思考,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试图进入这一境界之中。只是,生活很少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4 10:36:44 摘录
    但是,我知道,这只是我的回忆而已。永恒的村庄一旦被还原到现实中,就变得千疮百孔,就像这宽阔的高速公路,它横贯于原野之中,仿佛在向世人昭示着:现代化已经到达村的门口,但是,对于村庄来说,它却依然遥远,甚至更加遥远,前两年,也许是高速公路刚刚开通,乡亲们还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公路上骑自行车的,走路的,开小三轮的,逆行的、横穿的都有,原野的上空不时响起刺耳的叭声和刹车声,我故乡的人们泰然自若地走在高速公路上,公路旁的铁丝网被剪成一个个大洞。
    然而,如今,高速公路上已经没有行人了,想必他们是接受了足够的教育和教训。他们有必须回到他们的轨道和指定的位置,那一辆辆飞速驶过的汽车,与村庄的人们没有任何关系,反而更加强化了他们在现代化社会中“他者”的身份,被占去的土地且不必说,两个曾经近在咫尺、吃饭时就可以串门儿的村庄,如今却要绕几里路才能到达乡村的生态被破坏,内在机体的被损伤井没有纳入建设前决策者考虑的范围。没有人考虑村庄的感受,即使有一些可通行的涵洞口,也是按照标准的数据建造的。高速公路,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在原野的阳光下散发出强烈的柏油味和金属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