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说服的认知反应观点,在人们接收信息的时候,思考是关键。正如安东尼·格林沃尔德( Anthony Greenwald,1968)所总结的那样,这一观点认为,我们通过把说服性信息与我们对有关问题的已有态度、知识和情感相联系从而对说服性信息做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对说服性信息的思想或者“认知反应”,这种思想或“认知反应”既可能与该信息所倡导的观点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重要的是该认知反应中所包含的评价的性质(“嘿,那太好了!”“啊,那太愚蠢了”)。当信息所引发的认知反应与信息所倡导的观点相一致时,我们就会改变我们的态度以符合信息的立场。但是如果认知反应支持“另一方”—信息所引发的认知反应与信息所倡导的观点相悖一那么我们的态度将保持不变,甚至“反
弹”,即背离信息所倡导的观点
如果想让别人如你所愿的那样去行动,那么你给予的强迫或奖赏越多,你就越有可能成功。
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人喜欢或者认同你强迫他们所做出的行为,那么你用于获得依从行为的诱因越少,效果越好。
诱因越少,越多的个人态度将朝向又发了一从方向改变。
认知不协调理论的逻辑:仅仅使用恰如其分的能使个体从事行为所需的力量,诱因应该刚刚足以获得依从,但却不足以作为能够证明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合理是自身的原因了。
自我归因、自我说服、自我辩解都能影响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这三者共同的关联是:关键的影响者是自我(个体自己内化的概念),而不是由外部说服者所引发的改变。
性格归因
我们可能会将原因归结于个体的性格或者他周围的情境(性格归因(或称内部归因)
把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结于个体内部。进行性格归因就是假定行为反映了个体的某些独特属性。例如,根据个体的态度、宗教信仰或者品格与人格特质来解释某个人的努力工作
相反,情境归因(或称外部归因)则把社会与客观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视为导致个体行动的原因。例如,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人努力工作,并根据他可能获得的金钱、分数或奖赏来解释这一行为,那么我们就在做情境归因。
吃闭门羹,得好处。被称之为“闭门羹”技术
(door- in-the- face technique)的方法是一种更加神奇的赢得顺从的方法,它似乎与互惠规则也有某种联系。该技术是这样一种策略,即首先提出一个几乎一定会被拒绝的、非常大的请求—门当着你的面砰然关上。然后,在请求被拒绝时,再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请求。
折扣技巧……与“闭门羹”技术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另一种顺从策略也涉及互惠规则,但是这一策略并不需要在“答应”前做一个“拒绝”的反应。在一商品中加入一些东西会被视为是一种协商,使潜在的顾客感觉到必须通过购买这一“优惠”商品进行报答。
在“闭门羹”效应和“折扣效应”中,互惠规则可能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另外的一个因素是知觉对比。在与第一个大请求(或非优惠交易)相对比的情况下,第二个更小请求(或优惠交易)就会显得更小(或更物有所值)( Burger,1986)
当面对这样的情境时,你可用的付策包括1)相信自己“似乎有什么不对劲”的直觉:(2)不要接受他人呈现给你的对当前情境的解释,他们追求的既定利益可能与你的有所不同(3)考虑一下“糟糕的情形”,并且按照这种可能性去行动;(4)制订出个逃脱计划,并且尽快实施;(5)不用顾虑别人会因你的行为而对你形成什么样的印象。请记住,当你处在一个安全情境中,如果你犯了错误,那么你任何时候都能够就此而道歉;(6)考虑上述逃脱计划的具体情境,并在脑海中进行一次预演,把它运用到你生活的不同情境中去
会有很多例外情况的规则。
弹”,即背离信息所倡导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