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这版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前版本基础上有两章增补和修订。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68.00元
  • ISBN:9787508634159
  • 2019-08-24 15:16:32 摘录
    科学家与政客不同,能够以错为乐,政客如果改变了主张,会被人说成是反复无常。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7-02 09:03:47 摘录
    ♦在动物中,只有人类受文化也受后天获得的以及继承下来的影响的支配。
    ♦明显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是伪装起来的自私行为。
    ♦经过选择得例子对于任何有价值的概括来说从来就不是重要的证据。
    ♦动物的行为方式一般是为了有利于物种的永恒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8-18 18:12:58 摘录
    认为某一物种比另一物种高尚是毫无客观依据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6-05 08:07:28 摘录
    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当他开始思索自身存在的道理时,他才算成熟。如若宇宙空间的高级生物莅临地球的话,为评估我们的文明水平,他们可能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他们发现了进化规律没有?”
    反思,系统的反思的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6 14:43:10 摘录
    交换表现为这样的过程:取出相配的父方同母方的纸条,剪下并交换其相配的部分,不论它们上面画的是什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01 22:04:54 摘录
    不管模拟得如何逼真,计算机也不能预测到将要发生的全部实际情况,但好的模拟肯定远胜于盲目的试验和误差。我们本来可以把模拟称为代替性的“试验和误差”,不幸的是,这个术语早为研究老鼠心理的心理学家所优先占用了。
    强行甩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01 21:56:28 摘录
    在基因的水平上讲,利他行为必然是坏的,而自私行为必定是好的。这是从我们对利他行为和自私行为的定义中得出的无情结论。
    没有意识影响的、底层的、原始的、本能的竞争。 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们的等位基因竞争,因为在基因库中,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争夺它们在后代染色体上位置的对手。这种在基因库中牺牲其等位基因而增加自己生存机会的任何基因,我再啰唆一句,按照我们的定义,往往都会生存下去。因此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31 08:12:52 摘录
    对于刚提出的上述争论,“个体选择”论者可以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即使在利他主义者的群体中,几乎可以肯定也有少数持不同意见者拒绝作出任何牺牲。假如有一个自私的叛逆者准备利用其他成员的利他主义,按照定义,它比其他成员更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些后代都有继承其自私特性的倾向。这样的自然选择经过几代之后,利他性的群体将会被自私的个体所淹没,就不能同自私性的群体分辨开来了。我们姑且假定开始时存在无叛逆者的纯粹利他性群体,尽管这不大可能,但很难看出又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自私的个体从邻近的自私群体中移居过来,以后由于相互通婚,从而玷污了利他性群体的纯洁性。
    类似一个app“信任的进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06 21:51:46 摘录
    雌性个体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将这种形式的策略付诸实践。我已经提到过,雌性个体可能拒绝同还没有为它筑好巢,至少还没有帮助它筑造一个巢
    雄性个体交配。在许多单配偶制的鸟类中,情况的确如此,巢不筑好不交配。这样做的效果是,在受孕的时刻,雄性个体对幼儿已经付出的投资要远较其他一些廉价的精子为多。
    未来的配偶必须为它筑造一个巢,这种要求是雌性个体约束雄性个体一种有效手段。我们不妨说,只要能够使雄性个体付出昂贵的代价,不论是什么,在理论上几乎都能奏效,即使付出的这种代价对尚未出生的幼儿并没有直接的益处。
    如果一个种群的所有雌性个体都强迫雄性个体去完成某种艰难而代价馴的任务,如杀死一条龙或爬过一座山然后才同意交配,在理论上讲,它们能降低雄性个体在交配后不辞而别的可能性。企图遗弃自己的配偶并要和另外的雌性个体交配以更多地散布自己基因的任何雄性个体,一想到必须还要杀死一老,就会打消这种念头。然而事实上上雌性个体是不会将杀死一条龙或寻求圣杯这样专横的任务硬派给它们的求婚者的。因为如果有一个雌性个体对手,它指派的任务尽管困难程度相同,但对它以及它的子女却有更大的实用价值,那么它肯定会优越那些充满浪漫情调、要求对方为爱情付出毫无意义的劳动的雌性个体。杀死一条龙或在达达尼尔海峡( Hellespont2)中游泳也许比筑造个巢穴更具浪漫色彩,但却远远没有后者实用。
    论房子在婚姻生活里的重要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06 21:28:32 摘录
    让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在本章开始时我们提到的那一对配偶。作为自私的机器,配偶双方都“希望”儿子和女儿数目均等。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没有议
    的。分歧在于,谁将承担抚养这些子女的主要责任。每一个体都希望存活的女越多越好。在任何一个子女身上,他或她投资得越少,他或她能够生育的子女就会越多。显而易见,实现这种愿望的方法是诱使你的性配偶在对每一个子女进行投资时付出比他或她理应承担的更多的资源,以便你自己脱身同另外配偶再生子女。这种策略是一种两性都向往的策略,不过对雌性来讲更难如愿以偿。由于她一开始就以其大而营养丰富的卵子付出了比雄性多的投资额因此做母亲的从怀孕的时刻起,就对每个幼儿承担了比做父亲的更大的“义务”。如果幼儿一旦死亡,她比做父亲的要蒙受更大的损失。更确切地讲,了把另一个新的幼儿抚养到同死去的幼儿同样大小,她今后必须比做父亲的行更多的投资。如果她耍花招,让做父亲的照料幼儿,自己却同另一个雄性体私奔,父亲也可以将抛弃幼儿作为报复手段,而其所蒙受的损失,相对来说要小。因此,至少在幼儿发育的早期,如果有这种抛弃行为发生的话,一般父亲抛弃母亲和孩子,而不是相反。同样,我们可以推断出雌性个体对子女的投资多于雄性个体,这不仅在一开始,而且在子女整个发育期间都是如此。
    母爱是伟大的,或许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会让我们对待母爱有更理性的认识,但是,还是要致敬默默奉献的妈妈们!爱你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05 20:51:52 摘录
    幼儿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欺骗。它会装成比实际更饥饿的样子,也许装得比实际更年幼或面临比实际更大危难的模样。尽管幼儿幼小羸弱,无力欺负其父母,但它却不惜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心理战术武器:说谎、哄骗、欺瞒、利用,甚至滥用亲缘关系作出不利于其亲属的行为。
    啃老,理论上应该是幼儿的行径,但在中国人这里为何广泛存在?我想应该是这群孩子只是生理上长成了大人的模样,仅此而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05 20:12:25 摘录
    在许多情况下,雌性动物因雄性动物不拥有一块领地而拒绝同其交配。有时,雌性动物由于其配偶被击败,领地被占领,而很快就委身于胜利者,这些情况的确时常会发生。甚至在明显是忠诚的单配留物种中,雌性动物许配的可能是雄性动物的领地,而不是雄性动物本身。
    如果种群的成员过多,有些个体得不到领地,它们就不能进行繁殖。因此按照瓦恩一爱德华兹的观点,赢得一块领地就像是赢得了一张繁殖的证书或许
    可证。
    由于能够得到的领地数量有限,就好像颁发的繁殖许可证有限一样。个体可能为取得这些许可证而进行搏斗,但整个种群所能生育的幼儿总数受到所能得到的领地的数量的限制。
    原来,只有有房子才能娶得上媳妇生的了孩子这种现象并不只存在于人类中啊!大自然果然是神奇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1-12 11:08:17 摘录
    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蚜虫和榆树不进行有性生殖,为什么我们要费这样大的周折把我们的基因同其他人的基因混合起来才能生育一个婴儿呢?看上去这样做的确有点古怪。性活动,这种把简单的复制变得反常的行为,当初
    为什么要出现呢?性到底有什么益处?
    *这是进化论者极难回答的一个问题
    为了认真地回答这一问题,大多数尝试都要涉及复杂的数学推理。除一点外,我将很坦率地避开这个问题。我要说的这一点是,理论家们在解释性的进化方面所遇到的困难,至少在某些方面是由于他们习惯于认为个体总是想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生存下来的基因的数目。根据这样的说法,性活动似乎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因为个体要繁殖自己的基因,性是一种“效率低”的方式:每个胎儿只有这个个体基因的50%,另外50%由配偶提供。要是他能够像蚜虫那样直接“芽出”( bud off)孩子,这些孩子是与他自己丝毫不差的复制品,他就会将自己100%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个小孩。这一明显的矛盾促使某些理论家接受群体选择论,因为他们比较容易在群体水平上解释性活动的好处。用博德默(W.F. Bodmer)简单明了的话来说,性“促进了在单个个体内积累那些以往分别出现于不同个体内的有利突变”。
    但如果我们遵循本书的论证,并把个体看做由长寿基因组成的临时同盟所造成的生存机器,这一矛盾看起来就不那么自相矛盾了。从整个个体的观点来看,“有效性”就无关紧要了。有性生殖对无性生殖就被认为是在单基因控制下的一种特性,就同蓝眼睛对棕色眼睛一样。一个“负责”有性生殖的基因为了它自私的目的而操纵其他全部基因。负责交换的基因也是如此。甚至有一种叫做突变子的基因,它们操纵其他基因中的拷贝错误率。按照定义,拷贝错误对错误地拷贝出来的基因是不利的。但如果这种拷贝错误对诱致这种错误的自私的突变基因有利的话,那么这种突变基因就会在基因库里扩散开。同样,如果交换对负责交换的基因有好处,这就是存在交换现象的充分理由;如果同无性生殖相对的有性生殖有利于负责有性生殖的基因,这也就是存在有性生殖现象的充分理由。有性生殖对个体的其余基因是否有好处,比较而言也就无关紧要了。从自私基因的观点来看,性活动也就不那么难于解释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1-07 18:05:32 摘录
    我将论证选择的基本单位,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严格说来,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遗传单位基因。*对于某些生物学家来讲,乍听起来像是
    种极端的观点。我希望,在他们理解了我的真正意思时,他们会同意这种观点实质上是正统的,尽管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进行论证需要时间,而我们必须从头开始,以生命起源为其开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1-07 18:01:48 摘录
    令人费解的是,在和平时期号召人们作出一些微小的牺牲,放慢他们提高生活水平的速度,似乎比在战争时期要求他们献出生命的号召更难奏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