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建刻过一枚闲章,“打回原形”,这次拿来用作书名,因相对于他的画而言,这些文字应该算是某种形式上的原形,或深或浅地折射出一些画里未尽的意思。近三十万字,收录了朱新建这辈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朱新建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 一千遍工作室
  • 定价:49.00元
  • ISBN:9787549561018
  • 2018-11-20 13:25:46 摘录
    我觉得一个民族,老不让它在自由、温润的环境里,审美的气质就会弱化。不懂审美,光知道赚钱,那这民族挺可怕的。“文革”的时候,我们骗小女孩,想讨好她,只要背三首唐诗,她就感动得要命,天天跟在你屁股后面。现在你不给她洋房,不给她汽车,她理都不理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6 08:27:10 摘录
    牧溪所有的作品现在都在日本。那时候日本人到中国,很喜欢中国画。但是我想日本人那时候很穷,不是现在的日本人,那时候叫倭奴,一塌糊涂,漂洋过海跑到中国来,又不是国家派来的,也没什么钱,全是那种小和尚之类的,反正不怎么样的一些人。他们实际上是来中国学习的,但是他们没有钱不可能把宫廷的绘画带走,他们带走的其实就是类似牧溪这样的画,真画得好但是不值什么钱,又没什么地位。
    中国人自己判定哪张画好哪张画不好的时候,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掺进来,说这个人有没有地位啊,这个人有没有名气啊,皇帝怎么说啊,等等,反而弄得没有眼光,不纯粹。
    而到了日本人那里,他不太知道这些事,也没有必要关心这些,反而会让他的判定更加直接和准确一些。
    人不在利害中间,头脑就清醒一些。所以日本人当时看得比中国人清楚,这种可能性完全有。因为当时在中国,比如皇帝画的是工笔画,可能大家就认为画得越细越好,你画这么粗枝大叶的人家觉得不好。但日本人不管,日本人觉得这个也好。牧溪的画到了日本以后,对日本的画影响非常大。
    元朝人的《画鉴》里批评牧溪的画“粗恶无古法”。 他一辈子是个籍籍无名的杂役僧。朱新建老师说牧溪为什么不画工笔而去画写意,估计很有可能是因为工笔需要的绢和绫很贵,他根本画不起。他的画作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绘画影响很大,日本人说牧溪是“日本画道的大恩人”,川端康成说:牧溪在中国绘画史上几乎不受尊重,但是日本仍然把他视为最高。 朱新建老师认为整个中国画,一个赵佶一个牧溪,中国画全部江山都在他们手里。 也许这只是他个人的看法,但是我很喜欢这个观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5 09:54:11 摘录
    我在法国的博物馆看展览每次最拥挤的地方就是印象派绘画的那几个馆。我仔细听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不关心这张画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只是在谈这张画卖到三千万美元,那张画卖到七千万美元,都是在谈钱的事儿。确实钱跟广大的受众最有关系。至于这张画好坏与否,这是地震的震中,这点东西的波动跟老百姓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6-06-17 16:01:09 摘录
    真正的艺术其实是很难懂的,也很难捕捉到,剩
    下的就是大家争名夺利,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更有兴趣去做更容易
    看到利益的事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6-06-10 17:10:38 摘录
    佛教里面有句话讲,人生的行囊里面,真正装的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是你对人生的体悟;假如你没有,最后会发现自己就是一个空空的臭皮囊。所以佛教里面说的身外之物那些道理,讲得很好,
    人生其实是很残酷。
    生而孤独,人人如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2
  • 2016-06-10 17:05:12 摘录
    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都已经给关起来了,我满马路窜,自己找吃的喝的,自己去对付社会。有的孩子打架比你凶,你怎么不让他伤到你;有的孩子比你弱,你怎么不去欺负他,这些都要学,都是在玩的时候就学会的。主要要有乐观的心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被摧毁,不让自己垮掉,我觉得这些很重要。对一个孩子来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你的毅力,是承受挫折的能力,是有挫折的时候能把自己弄好。
    乐观,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6-06-10 16:50:26 摘录
    很多事儿你心里能平衡,能有感受快乐的心态,自然就会快乐。就像吃苹果,你自己的感受器官是嘴,光有苹果没有嘴,也不会觉得甜。甜是苹果和嘴发生的一件事,那么快乐也是和你整个的心态感受发生的一件事。
    快乐是自己和这个世界相互作用的一件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6-06-10 16:38:57 摘录
    生活道德要更多的考虑人家,艺术道德则要更多发自内心,揭示自己的感情世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6-06-10 16:37:41 摘录
    你去体会一个人,要从他身上来验证自己,生命是情感交流的涌动,是人性表现的状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6-06-10 16:24:09 摘录
    人世间本身有一些大家共同追求的东西,不管是作家还是艺术家,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有共同遵循的规则。……艺术像喝酒一样,你要玩到一定程度,才会懂这个游戏,赏国画、听音乐、看京戏都是这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6-06-10 16:10:11 摘录
    有一个民间笑话,一个教书先生写一个。“枭”教给孩子,说这个字念“枭”。孩子说,我爸爸说这字念“鹰”。双方争执不下,教书先生只好和孩子的爸爸一起去找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先生说这个字念“鹰”。教书先生就哭了,说你怎么这么没骨头,人家有钱就是对的,就不能坚持一下真理吗?老先生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们认识几个字不容易,就不告诉他,让他错一辈子。
    中国旧知识分子的圆滑、睿智,苦笑和无奈『另一个方面是不是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门户之见”,我认为一个真正对真理无限追求的人不应该去如此欺骗一个“孩子”,如此中伤一个教书先生』背后有一个问题:对真理的追求和处事之道之间的矛盾,谁该妥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6-06-10 10:29:49 摘录
    中国古代的绘画到后来,物像的东西变得不重要了……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用笔墨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6-06-10 10:23:37 摘录
    一个人在技术上能解决艺术这个游戏,有多少深度我觉得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略深略浅。问题在于有人是真
    正动心动肺碰到了艺术,很真诚很朴素的美,有人忙了一辈子都在忙表面的技巧,没有碰到而已。
    所谓艺术,技术只是手段。其背后的审美理想才是最感动人心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6-06-10 10:02:48 摘录
    中国的文人大体上是这样认为的,用儒家的思想去对外处事,处理上下级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用禅、道的东西修炼自己的内心。
    中国问人的处世之道和审美理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6-06-10 08:23:43 摘录
    什么是有用?最有用的就是把这个小孩的性情培养好,把他养得美好、善良、睿智,这些是最有用的东西。他两岁就让他认识二十五个字,你说他干什么啊?三岁就让他会看《南京日报》,干什么啊?现在报纸上整天提倡这种东西。你想想,两岁,他应该学的东西非常多,两岁他认识了一百多个二百五的字,其实丢掉了很多真正两岁应该学的东西。这时候他漏学的东西,到八十岁都补不回来。两岁你就让他玩吧,知道深一点的河不应该跳下去就可以了。
    论教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