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科•大学经典:乡土中国》是从社区研究转入社会结构分析的一种尝试,对中国社会学而言,极具示范性和开创性。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费孝通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22.00元
  • ISBN:9787301174821
  • 2022-01-16 16:33:34 摘录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1-16 16:17:49 摘录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ö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地方性。 两种性质的社会: 没有具体目的,一起生长——为完成一件任务 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涂尔干)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0-12 14:51:19 摘录
    重刊序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0-12 14:50:13 摘录
    重刊序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0-12 14:48:45 摘录
    目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0-12 14:47:04 摘录
    目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0-12 14:45:00 摘录
    名师点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10-12 14:43:56 摘录
    名师点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8-18 20:06:22 摘录
    项目( afterschool and vacation play programs)。全国教育协会(NEA)建议使用公共区域作为社区娱乐和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从1910到1930年短短20年时间里,成千上万的学校建立了种类繁多的课外活动项目,包括体育、爱好、社交和学术体验等。休闲教育提升项目( leisure
    Education Advancement Project,LEAP)是美国全国游憩与公园协会的大创举,它将休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忽略级别与题材的差异。它有两大用途:一是识别、理解和评估社区、州和国家休闲资源的供给情况;二是培养人们鉴别资源获取渠道的能力( Mundy,1998)。21世纪社区学习中心项目(21CCLC)则是由联邦政府发起的,是中小学教育法案(ESEA)的组成部分,用以支持低收入青少年的课后项目。该项目支持诸如毒品和暴力预防、艺术、音乐、娱乐消遣、科技教育、扫盲等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孩子们的学术成就。1998年该项目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
    资金支持。到201年,该项目的预算已经达到1.6亿美元。
    寻找中国的休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30 19:22:26 摘录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本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30 19:21:55 摘录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本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01 10:37:36 摘录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7-01 10:33:22 摘录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7 01:17:15 摘录
    ◆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再論文字下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7 01:16:06 摘录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