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川编著的《苏东坡》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几千年,很难找到一个人比苏东坡活得更精彩、抗压力更强。苏东坡远不止是文豪和艺术巨匠,他是生活大师,是热血智者,是官员楷模,是生命丰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刘小川
  • 出版社:
  • 定价:37.00元
  • ISBN:9787532143207
  • 2024-03-23 21:53:38 摘录
    做学问的两个阶段,先博览群书,再形成自己的想法。努力使自己到达不观一书,运用想象力创造的时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3-05-10 14:13:03 摘录
    统治者也可以放心:这样的人,肯定忠君爱国。因此,汉武帝改秦制为汉制,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确实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事实证明,独尊儒术的两汉创造了世界性的文明,质疑儒学的魏晋,以及推崇佛新的南北朝,却是分裂和动荡的。之后,唐宋元明清吸取历史教训,以尊儒为主兼容佛道,这才相对地长期稳定。

    不过问题也就来了:国家意识形态看起来相同,为什么明清的文明成就和影响力,与唐宋不可同日而语,思想文化的演进也明显处于停滞状态?如果说这是因为程朱理学害人不浅,
    那么请问,这恶果难道不是儒家自己种下的?为事实上,儒学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没有也不提倡创造精神。孔子自己就说,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眼晴从来是向后看的。他们也不认为人类的认知永无止境,反倒认为先王之道早就尽善尽美。
    庄子说,宇宙之外的事情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论而不议,对先王之志则议而不辩,倒是符合儒家的思想方法:不主张怀疑论,也没有好奇心。”
    难怪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就没了下文。
    不敢怀疑就没有批判,没有好奇就不会探索,结果当然是既不可能产生宗教,也很难有科学成果。科学与宗教看似势不两立,其实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终极追问。他们也都试图回答:我们人类和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原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宇宙的时间开始之际,又是谁推了第一下?

    儒家对此显然不感兴趣,他们的视野永远在此岸。子路曾经向孔子问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再问死亡,得到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说,在人间和现实的问题解决之前,不要去关心那些没影的事。这种态度说得好听,就叫人本主义和现实精神。但不管怎么说,儒家的思想体系是自我封闭和内循环的。这当然也未尝不可。问题是:人间和现实,他们就管得好吗?
    似乎也未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31 21:23:16 摘录
    离开黄州,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要离开总要有些不舍,舍不得人,舍不得物,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2-04 21:51:38 摘录
    推己及人,心存善念。事事为他人着想,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有人帮忙。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10-14 22:35:43 摘录
    别人落难的时候不落井下石,格局放开。 同时自己在平时也要做人坦荡,才能在自己落难的时候有人帮助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24 23:25:01 摘录
    当人遇到事情落难时,我们依然要心存善意,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是落井下石。对于帮过自己的人,我们更是要心存感恩 勿忘初心。 鲜于侁,陈师锡,王适兄弟在别人落难时依然不忘恩情,帮助别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欺负君友,吾不忍为,更不可为。愿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个坦坦荡荡问心无愧的君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16 22:52:34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09 11:40:00 摘录
    其实每个人都处在梦中,醒者以为自己是醒着的,但是事实是仍处在梦境中,不过是在醒着观察别人的梦而已。旧欢新怨不断,把握当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8-17 11:14:56 摘录
    才知道苏辙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羡慕兄弟俩的情谊 虽不在一起 但内心时时牵挂。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6-21 12:10:40 摘录
    至和二年(1055),苏轼年已及冠。最近这几年间,读书狂勇;如名驹放足,奔驰驿路,不能自已;又勤于作业,所蓄文章如经论、史论、经义、经解、策论等,已经积稿盈箧。他的文章,能以敏锐的洞察能力,驭以旺盛的气势,纵笔所至,议论风发写其所不能不写,而立论的精神,则皆归于实用,不唱高调。其风格似孟子,论事则如陆贽。

    张方平少年读书,是个天才人物,凡书看过一遍,终身不再读。曾向别人借一部十七史,那么多的卷帙,据说经月就已看毕归还书主。他是制科出身,曾知制诰,官拜翰林学士和御史中丞,在政治与学术两方面都属有数的人物。苏洵命苏轼带了课业往谒方平,求教亦所以求知。方平一见苏轼,惊为天上的麒麟,待以国士。这老少二人,成都初见,奠定终生师友之谊,情逾骨肉。
    《苏东坡新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