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研究它的人举不胜举,正所谓“一人一个红楼梦”,每个人眼中的大观园、贾宝玉、十二金钗等等都会有所不同。台湾艺术大家蒋勋老师花费半个世纪的时间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蒋勋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定价:35.00元
  • ISBN:9787542633262
  • 2019-06-05 10:40:20 摘录
    我们在生活里面最不容易注意到卑微者的痛苦,我们总觉得他是自找的,可是真的不一定是自找的,多数时候是一次一次压抑、侮辱的累积,最后他就自我认同了这个卑微的角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6-04 12:31:56 摘录
    人生的智慧,并不一定就是知识,智慧是一种“懂
    得”是一种对人性的了解与担待。
    学校学的大部分是知识,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智慧的修炼,去行万里路,去历练,去经历,才能结出智慧之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48:26 摘录
    这里已经在铺叙贾元春要回来那种浩大的气派。后来这个家族的败落跟这件事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贾家为了迎接贵妃回家,几乎倾家荡产。

    单聘仁这个人出现过,是“单骗人”的谐音;卜固修就是“不顾羞”。作者给自己不喜欢的人都用这种奇怪的名字,他一直很讨厌贾家养的那一批清客,什么事情都不做,只知每天讲一些阿谀奉承的话。

    贾家后来的腐败此刻已经全部露出根基了。你可以看到这里边有很多舞弊,这个家族的亏空就在这个过程中接连发生。

    作者在贵妃要回来的繁华极盛里,忽然转过来写秦钟之死。

    他永远让你在繁华极盛的时候看到人最终逃不掉的最本质的东西——哀伤和死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46:40 摘录
    王熙凤那种现世的活泼非常动人,她太懂人性了,而且她把这个人性在手中把玩,玩到自己都开心得不得了。

    她明明知道自己是在演戏,可是她还是很认真地演。黛玉正好相反,她从不演戏,只以本性示人。这又是对比。

    《红楼梦》里的男性大多很糟糕,只有宝玉比较特别。我们说的绝对不是宝玉用情专一,而是说他对人的那份深情不是来自纯粹的欲望。

    在宝玉的身上你的确能感觉到那份情的贵重,包括对二丫头,淡淡的一次见面,他会有一种怅惘。他从来没想过要霸占。

    这些都是作者有意在对比。让读者体会刚刚宝玉和黛玉见面,现在贾琏和王熙凤见面,两种关系有多么不同。仙缘或尘缘,世俗的写法与超逸的写法,也这么不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45:26 摘录
    你有没有注意,对黛玉作者完全没有描绘,只是“超逸”两个字。用“超逸”形容黛玉,因为她跟人世间所有的人都不一样。

    宝玉的世界里面有北静王、黛玉、二丫头,还有秦钟,他们与宝玉都有深深浅浅的缘分,可黛玉就不可能跟北静王等人有缘,因为这是世俗的王位,对黛玉没有任何意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44:38 摘录
    我们讲过,宝玉每次见到的黛玉,都没有关于她头上戴什么、身上穿什么的描绘,连见北静王都有描绘,可宝、黛永远是素面相见。《诗经》里面讲,素面相见是人与人最本质的相见,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

    黛玉就是天上的那一棵绛珠草,她下凡只是为还眼泪,跟所有人都无关。

    宝玉之所以爱黛玉也因为这个,因为她比宝玉还纯粹。宝玉对他姐姐封贵妃不在意,黛玉对皇帝的赏赐也不在意,这两个人是注定的仙缘。有很多人总想把《红楼梦》改成最后黛玉嫁给宝玉了,大概就是不太懂仙缘的含义。仙缘在人间是不会完成的,它只是天上的缘分而已。

    宝玉只问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了。
    可是情爱深处,其实就是平安。宝玉虽然年轻,可是他知道这个,所以他不在意别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42:25 摘录
    “因此宝玉心中,怅然如有所失。”
    “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
    宝玉常常在最热闹的时候,比如看戏庆祝什么事情的时候,忽然离场,去到路边烧纸,哀悼一个别人都已经忘掉的人,这是宝玉非常特别的个性。
    “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别人都笑他,觉得他简直是一个呆子,姐姐做贵妃了也不知道高兴。其实他不是呆,人世间别人所执著、眷恋的东西,对他来讲是空的。如果他真是一块天上的石头来经历繁华,他先天就带着一种感觉:所有的荣华富贵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迟早要回到天上,做回灵河岸边的一块石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41:50 摘录
    我希望大家注意作者的对比写法,就像一部电影的剪接有固定手法一样,《红楼梦》的对比也有规则,它一直在对比富贵和凋零、荣华与幻灭,这两者之间的交错构成了《红楼梦》极其独特的调子。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形容《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红楼梦》最美的地方刚好在于华丽和哀伤的组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39:03 摘录
    宝玉很好玩,做什么事是要有同伴一起的。

    “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畏势贪财,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其实对于这个前夫,她也未必熟悉。但她知义多情,竟因此自缢了。“那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缢,他也是个极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

    感觉到《红楼梦》中无所不在的情深。

    中国的古典小说很少让少年做主角,对青春多持一种比较排斥或批判的态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37:07 摘录
    在第十六回里,贾元春的生命达到巅峰,要回家省亲,此时也是贾家的鼎盛时期。

    两个生命的对比让你看到繁华与幻灭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

    生命在繁华之后就有凋零,所以要平等地来看待繁华的快乐和凋零的哀伤。

    可是就在这边的一个生命达到极盛时,另外一边的一个生命却在消亡。

    也许到了第十六回,你才觉得《红楼梦》开始的部分已经告一段落,这之前贾家的华贵已达到了巅峰,第十五、十六回是一个转折。秦可卿死亡、贾元春封贵妃是贾家盛衰之间的重点。这里的对比非常多,丧事之后的喜事交错在一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28:39 摘录
    作者太了解人性,也太了解当时上流社会的真相。在上层社会里,所谓的佛法就是一个仪式,并不是真正的清修,这些现在读来也蛮触目惊心的。

    作者笔下呈现的是我一直强调的平等,他认为不能把智能儿当成出家人,她就是一个少女,只是剃了头发而已。她做尼姑不过是因为家里穷。她很无辜,她也有向往爱情的权利。

    这是作者极大胆的写法,包括了对修行的漠视,对礼教的颠覆。你会觉得有一点悲悯,有一点无奈,可是那时人根本控制不了自己。

    这都是作者写作的微妙之处,因为宝玉和秦钟这个时候是爱人的关系。这里很调皮地表现了少男少女之间性的混乱。作者很隐晦地讲到这一句,只说等一下睡下再细细算账,也不讲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26:03 摘录
    人是很难做到非常清醒的,凤姐虽然聪明,可是在这个时候,她完全感觉不到老尼姑给她设了一个圈套,她一下子就掉进去了。

    在十五回的后半段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净虚和凤姐,一条线是智能儿和秦钟、宝玉,两条线在同一个时间交替进行。

    一个是司法案件,一个是情欲错乱,怎么会在一起讲?作者要写的是同一个东西,就是人不自觉的欲望。秦钟不自觉的欲望,凤姐不自觉的欲望,都在这个时候萌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20:55 摘录
    我常常想秦钟的命就是两个字——福薄。

    宝玉这时候和秦钟有点像恋爱的感觉,很疼秦钟,可是秦钟在爱另外一个女孩子,宝玉竟也觉得理所当然。宝玉的个性里有一种宽阔,这种宽阔是对人性的一种理解,而且是与生俱来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讲的深情,他不计较这些事。

    这个时候你能看到宝玉从来没想过要霸占秦钟,他认为秦钟和智能儿在一起很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19:44 摘录
    可是好的文学家不希望他的作品太像寓言或哲学,所以他笔锋一转,说这个馒头庵本来叫做水月庵,因为馒头做得好吃,所以大家叫它馒头庵。如果作者在这里说因为人死后都要归于一个坟冢,所以叫馒头庵,反而有一点俗气。这种文学上的真真假假可能是《红楼梦》最有趣的地方,作者一直在讲:假做真时真亦假。

    对于王熙凤来说,秦可卿的死亡是一个关键,从此,她开始协理宁国府。前面说过她管家管得好,可是正因为此,她的胆子越来越大,包括开始包揽诉讼。

    作者非常小心地在让我们看这些豪门贵族是如何不知不觉地走上违法道路的。贪赃枉法之心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日渐累积起来的。借着秦可卿的丧事,作者一步一步把这样的事件推了出来。

    后来王熙凤的胆子越来越大,不但包揽诉讼,还放高利贷,人性不自觉的贪欲慢慢地呈现出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4-19 10:18:33 摘录
    宝玉这个富家公子其实对人世间有很深的情,这种深情不只是对人,对物也是。

    宝玉有时候无法无天,不爱读书,可是如果有好的教育——不是贾代儒每天要求背书的教育,而是带他到乡村、到自然——他的感受会完全不同。宝玉并不是真不爱读书,当他真正认识这些农具的时候,李绅的诗句就自动蹦出来了。这是宝玉非常可爱的地方,他其实是一个可造之才,他对人性有悲悯,也有很高的悟性,从不以富家公子的自大待人。

    宝玉的赔笑是最可爱的。他总是感觉自己对人有亏欠,丝毫不觉得这个小女孩触怒了他,也不认为自己有权有势就可以对人颐指气使。他反而赔笑,觉得对不起。如果你回到清朝初年,知道一个王爷跟民间的距离有多大,你才会了解宝玉的可爱。宝玉的赔笑在那个年代几乎没有,连他身边的小厮都可以那么颐指气使。

    我们会觉得生命怎么活其实都是一种遗憾。这是曹雪芹了不起的地方。他用平等的视角写出人在不同生命状态里不同的遗憾。

    无论宝玉怎么活,你都能感觉到他那种怅然,因为只有一种生命状态是如此单薄和不足,于是他对每一个不同的生命状态才有了珍惜,有了尊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