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表面上看,讲的是唐僧取经,师徒四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终成正果。 但细看此书,里面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根本就无法用常理解释。 比
……
[ 展开全部 ]
如: 1.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连玉皇大帝、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他,可为什么后来在西天路上反而还斗不过一些妖怪呢? 2. 唐僧为什么要去西天取经? 取回经来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真的是为了普度众生吗? 3.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完全可以飞到西天把经书取来,为什么还要慢慢吞吞地走过去呢,难道不嫌麻烦么? 4. 孙悟空被关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烧了49日也没有烧死。可为什么差点被红孩儿吐的一把火给烧死了? 5. 神仙们既然可以长生不死,那么,为什么一个个的还要跑去吃王母娘娘的蟠桃呢? 6. 玉皇大帝真的是昏庸无能吗?那么,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万神的主宰呢? 7. 唐僧既然是有道高僧转世,为什么他总是过不了惊恐之关?老是被吓的屁滚尿流? 8. 妖怪们为什么都盯着要吃唐僧肉?他们究竟凭什么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为什么就没有任何一个妖怪对此产生怀疑呢? 9. 妖精抓到唐僧后,总是不急着吃掉,他们究竟在等什么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急性子抢了就咬一口吃的? 等等。这么多的矛盾、硬伤,当然,还远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比比皆是。作者解释得了吗?于是,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看了西游记,说话象放屁。” 可是,《西游记》的作者会有那么弱智吗? 我们通观西游记全书,发现这些矛盾并不是简单的笔误,而分明是作者重点刻意描写的对象。 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作者在有意巧设机关,故意写出一个有违逻辑、前后矛盾的西游故事,为我们出了一个天大的“谜语”,就看我们是否能够猜中谜底。 作者的布局功夫之高,乃世所罕见。其实,解谜的“玄机”就隐藏在小说《西游记》的原文之中。这些矛盾都是有解的,只是多数读者都没有认真看而已。 我们把全书中所有矛盾的地方联系起来看,都可以根据原著所给出的依据,而将其中的玄机一一破译开来!!! 西游记究竟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下面,我将采用逻辑推理的手法, 重新解读《西游记》。
[ 收起 ]
作者:吴闲云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28.00元
ISBN:9787543858824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李欣翰
2018-03-15 20:35:43 摘录
第七a金银二角魔法离骗得宝贝降二妖
【第七回】金银二角魔法高骗得宝贝降二妖
名师导读
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两个妖怪虽然有点缺心眼,但是手上的室
物很厉害,他们究竟是什么来头呢?喜欢要宝的孙悟空又是怎么对
付他们的呢?
徒们同心协力,共诣西方。又值三春景候,轻风吹
柳绿如丝,海棠庭院来双燕(这用练的语言写出了春天的景
色之美)。师徒们行赏春色,不觉来到平顶山。这平顶山有个莲
花洞,洞内有二魔,神通广大。行者便对唐僧道:“此处山
高路峻,妖精凶狠,若要过得此山,须是猪八戒依得我两件
事儿。第一件是侍奉师父、第二件是去巡山。八戒领了一件
便罢
八戒道:“假若让我去乡下化斋,被人当作野猪捉住
拿家去宰了,岂不倒霉?老猪还是去巡山罢(八或语言幽默风趣,今
人发笑)。”那呆子就撒起衣裙,挺着钉粑,雄赳赳、气昂昂地
奔上大路那行者摇身一变,变作个小虫儿赶上八戒,叮在他耳朵后
055
第七回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以唐僧师徒巧遇银角大王,悟空受制于泰山压顶开始,给人一种紧张的感觉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却显得轻松活泼!悟空巧妙骗取小妖手中的两件宝贝让人忍俊不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欣翰
2018-03-15 20:28:23 摘录
西游记》
第
五庄观里偷仙果观音露化思思
过在
两个
明月
必名师导读
徒弟
有一种果子,形状跟小孩一样,吃一个就能活四万七千年。
丹盘
馋的悟空、八戒偷来吃了,闯出大祸。他们该如何收恰残局呢?
盘在解离结
渴
的
唐
僧师餐风宿水,行罢多时,忽见有高山挡路。只
见那座山—崖前草秀,岭上梅香;青松翠柏,
舞猿。
个
这座山名唤万寿山,山中有一座五庄观,观里有一尊仙
道号镇元子。那观里有天下独一无二的异宝,名唤“人
温
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这
差不多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未满
来
三天的小孩。人若有缘,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童人果的
象历,为后做铺)s
是
这日,镇元大仙受邀,带领众徒弟到上清大上你宫中听
讲道法,只留下两个最小的徒弟看家1=个唤作清风,=个
唤作明月
只留F两个小,为下多的倒剧铺挚)
镇元千盼附二童道1“近日将有一个故交唐三藏从此经
4
第六回故事围绕人参果而展开的,故事一波三折,写得跌宕起伏!真是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引人入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欣翰
2018-03-15 20:14:23 摘录
第五回八戒大战流沙河四圣妙计试禅心
【第五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四圣妙计试禅心
名师导读
流沙河水流湍急,又有妖怪把守,悟空八戒擒不住妖怪,只好
求助于观音。那妖原来也在等取经人,于是收了他,师徒四人结伴
而行。来到一座大庄院,面对财富、美色的诱惑,四人又会有什么
样的表现呢?这
日,唐僧师徒正行处,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
涌浪,河中不见一只渡船。岸上有一通石碑,上有
个篆字,乃“流沙河”。
忽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哗啦”钻出一个
妖精
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那怪一个旋风奔
上岸,来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
脱。那八戒掣出铁耙,向妖精筑去,那怪使宝杖架住。他两
个来来往往,战经二十回合,不分胜负。
那大圣忍不住掣出棒来,向那怪照头一下,那怪急转身,
慌忙躲过,径钻入流沙河里。
行者道:“那怪久居在此,必知水性。若论在高山云
/037
第五回主要写流沙河水流湍急,又有妖怪把守,悟空八戒擒不住妖怪,只好求助于观音。在四圣考验师徒四人的过程中把猪八戒的好色,脸皮厚的特点写得栩栩如生,令人忍俊不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
手动填写章节信息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请手动输入
填写章节信息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第七回】金银二角魔法高骗得宝贝降二妖
名师导读
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两个妖怪虽然有点缺心眼,但是手上的室
物很厉害,他们究竟是什么来头呢?喜欢要宝的孙悟空又是怎么对
付他们的呢?
徒们同心协力,共诣西方。又值三春景候,轻风吹
柳绿如丝,海棠庭院来双燕(这用练的语言写出了春天的景
色之美)。师徒们行赏春色,不觉来到平顶山。这平顶山有个莲
花洞,洞内有二魔,神通广大。行者便对唐僧道:“此处山
高路峻,妖精凶狠,若要过得此山,须是猪八戒依得我两件
事儿。第一件是侍奉师父、第二件是去巡山。八戒领了一件
便罢
八戒道:“假若让我去乡下化斋,被人当作野猪捉住
拿家去宰了,岂不倒霉?老猪还是去巡山罢(八或语言幽默风趣,今
人发笑)。”那呆子就撒起衣裙,挺着钉粑,雄赳赳、气昂昂地
奔上大路那行者摇身一变,变作个小虫儿赶上八戒,叮在他耳朵后
055
第
五庄观里偷仙果观音露化思思
过在
两个
明月
必名师导读
徒弟
有一种果子,形状跟小孩一样,吃一个就能活四万七千年。
丹盘
馋的悟空、八戒偷来吃了,闯出大祸。他们该如何收恰残局呢?
盘在解离结
渴
的
唐
僧师餐风宿水,行罢多时,忽见有高山挡路。只
见那座山—崖前草秀,岭上梅香;青松翠柏,
舞猿。
个
这座山名唤万寿山,山中有一座五庄观,观里有一尊仙
道号镇元子。那观里有天下独一无二的异宝,名唤“人
温
果”。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这
差不多一万年,只结得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如未满
来
三天的小孩。人若有缘,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童人果的
象历,为后做铺)s
是
这日,镇元大仙受邀,带领众徒弟到上清大上你宫中听
讲道法,只留下两个最小的徒弟看家1=个唤作清风,=个
唤作明月
只留F两个小,为下多的倒剧铺挚)
镇元千盼附二童道1“近日将有一个故交唐三藏从此经
4
【第五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四圣妙计试禅心
名师导读
流沙河水流湍急,又有妖怪把守,悟空八戒擒不住妖怪,只好
求助于观音。那妖原来也在等取经人,于是收了他,师徒四人结伴
而行。来到一座大庄院,面对财富、美色的诱惑,四人又会有什么
样的表现呢?这
日,唐僧师徒正行处,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
涌浪,河中不见一只渡船。岸上有一通石碑,上有
个篆字,乃“流沙河”。
忽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哗啦”钻出一个
妖精
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那怪一个旋风奔
上岸,来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
脱。那八戒掣出铁耙,向妖精筑去,那怪使宝杖架住。他两
个来来往往,战经二十回合,不分胜负。
那大圣忍不住掣出棒来,向那怪照头一下,那怪急转身,
慌忙躲过,径钻入流沙河里。
行者道:“那怪久居在此,必知水性。若论在高山云
/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