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第一卷。如同古希腊和古罗马之于西方,秦和汉两个帝国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作者陆威仪将秦、汉两个早期帝国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陆威仪
  • 出版社: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 定价:68
  • ISBN:9787508664842
  • 2021-09-19 01:03:39 摘录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作者:[美] 陆威仪 王兴亮
      或许《商君书》中最令人震惊、最有意义的思想直接产生于这种观念:国家内部任何多余的人或事,其功能最后都变成自我放纵的寄生虫。所谓“六虱”就直接产生于“三官”:农、商、官。如果农民有了“余食”,他们将会考虑怎样把寿命活得更长,或者吃得更好;如果商人有“淫利”,他们会追求美女和观感上的满足;如果官员无事可做,他们将产生个人的野心或者追名逐利。不但耕、战之外的任何能力是被抑制的,而且任何对人民多余的供给,都会变成一种威胁、一种危险。战争不但成为征服敌人、劫掠其财产资源的方式,而且消耗了国内任何可能造成国家毁灭的能量。一个真正的强国必须知道如何激发潜能,更应该知道如何将其扼杀。这个观点在文献中反复出现,通常任何能量和资源的积累都名之为“毒”,“夫以强攻弱者,亡;以弱攻强者,王。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这种观点在其他文献中也有表述:国家必须通过进攻敌国的方式来消耗国内人民的能量,如果不这样做,将导致人民道德败坏和好逸恶劳的滋生。国家要想保持秩序,人民就必须变得弱小,而只有持续地把他们的财富和力量用于战争之中,才能使他们一直弱小下去。
      于是,正如《商君书》所分析的那样,全国备战不只需要把人所有的力量都投入耕、战之中,而且要时刻准备着迎接下一场战争,迎战下一位强敌。最终,战争不是为了获利,反倒是为了消耗,把私人手中掌握的资源和财力消耗掉,以防有人通过财富增长来获取私利,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国家为战争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源,以至于不再有精力去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资源被战争消耗,国家迟早有一天变得无力承担,这时,国家就面临崩溃。这是一个“自攻之国”,“必削”。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商君书》所暗示的这种命运,恰恰昭示着秦帝国的衰落。
    2021.2.2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19 01:02:46 摘录
    《网络拾花》
    作者:无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仓鼠穴几何而当论及谇?廷行事鼠穴三以上赀一盾,二以下谇。鼷穴三当一鼠穴。”即,地方司法机关请示,仓里有多少鼠洞就应处弄及申斥?中央司法机关批复,按判案成例:有鼠洞三个以上的,仓管官吏应罚相当一盾的钱;两以下的给予申斥。鼷鼠洞三个算一个鼠洞。该成例具有法律效力,犯者依例处罚。
    2021.2.5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19 01:02:26 摘录
    《网络拾花》
    作者:无
    秦律十八种·廄苑律

    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脯,为旱〈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殿者,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其以牛田,牛絜,治(笞)主者寸十。有(又)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殿,治(笞)卅。廄苑律。

      (假)铁器,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受勿责。

    在每年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又在乡里进行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里典资劳十天,成绩低劣的笞打三十下。

      借用铁制家具,因破旧不堪使用而损坏的,以文书上报损耗,收下原物而不令赔偿。
    2021.2.5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19 01:00:09 摘录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作者:[美] 陆威仪 王兴亮
      第三,商鞅的政策为国民建立了一套以兵役为基础的统一的管理制度。他的五人为伍的做法,促使法律能在他们自己的组织范围内得以实施,也保证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良好表现。通过加强系统化的等级制度在全民中的影响,这种与军事相关的社会等级观念加强了。其他的诸侯国也尽力在做,但没有国家能做得和秦国一样成体系。任何能够在战争上杀死敌人或者因指挥有方而取得胜利、获得军功的人,都能拜官受爵,在20个等级中获得相应的爵位。依靠所获的爵位人们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宅院和奴隶作为奖励。如果以后违反国家法律,爵位还可以用来赎罪,或者为犯罪的亲属减轻罪名。
    爵位不能够世袭,但如果一个人在战场上英勇战死,那么他的后人可以获得他应得的爵位。这种军功等爵制度几乎是秦国社会荣耀誉的唯一衡量标准。所有的社会等级都直接反映了他们的战场表现,即便是宗室贵族,也需凭借军功来保有其社会精英的地位。
      在商鞅的改革下,秦把以往称为“县”的军事区域变成了地方政府的基础。“县”这个字最是指城市城墙外四周的区域,由农民和隶属贵族的奴隶居住。然而,到了春秋末期,这些“县”变成了在农民中征募士兵的主要来源地,宗室贵族和诸侯国开始意识到它的战略重要性。
    2021.1.28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19 00:59:54 摘录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作者:[美] 陆威仪 王兴亮
      简言之,秦国崛起后获得对诸国的支配地位,并且能最终成功地缔造一个统一的帝国,依靠的是两个方面的发展。第一,在商鞅的领导下,秦国的改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这很能体现战国时期的特征。这些改革把国家所有成年男子统计在册,发动他们服兵役,缴纳赋税。虽然所有诸侯国都在备战,但只有秦把这种模式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层面,使整个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致力于发动和支持国家的武力征服。第二,通过范睢的改革,秦国成功地把权力集中到了统治者个人手里,这在诸国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其他各国的分封官员和皇室宗族忙于分裂政府权威时,秦国却把权力集于统治者一人之手。
    2021.1.28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9-19 00:59:38 摘录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作者:[美] 陆威仪 王兴亮
      这些威胁被称作“虱”和“恶”:“六虱(“曰岁,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十二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多数的罪恶都出自早期的哲学典籍,这些观点尤其为偶家学者所研习。《商君书》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是,授予学者官职或者给予保护的做法,引导人民远离了“耕战”的原则。
      虽然《商君书》有时被描述为一种集权专制统治的著作,但是官僚主义本身是被怀疑和批判的对象——它是逃避耕、战的另一种方式而已。书的第二章列举了享受着“厚禄”“游居”的“邪官”。相比那些因学问而授官,或者靠贩运粮食得利,或者为有钱人生产奢侈品的人,他们对国家构成的威胁更为严重。一个严重的官僚主义威胁着君主,因为它把君主和民情隔绝开来。“故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如目不能以所见遁心。今乱国不然,恃多官众吏。吏虽众,事同体一也。夫事同体一者,相监不可。”
      睡虎地秦简同样表现出这种对官僚的怀疑态度,与战国晚期的政论文集《韩非子》所描述的一样。国家不能依靠这些官员,因为他们通过欺骗君主并逃避耕、战之责,来加强自己的地位。
    2021.1.28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6-17 18:53:32 摘录
    原来家暴在古时有法可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6-12 16:48:47 摘录
    这些古老的礼制依旧在当代存在着。 当有亲戚去世时,的确是有不同的服饰穿戴要求,但我一直不清楚是怎样的一种礼制,也没人解说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6-11 01:22:07 摘录
    这一段就很有意思。果然“润物细无声”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6-06 20:06:25 摘录
    原来焚书的是西楚霸王项羽,而非秦始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5-25 22:13:59 摘录
    工作也是如此,外部的视角观察,偶尔也能给我们提供对此项工作不一样的解决思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20 22:05:09 摘录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榨干了农民仅有的财物,而这种负担因现钱抽取人头税(口赋)而加剧。当遇到丰收,谷价下跌,农民只能卖出更多的谷物来获得现钱;当农业歉收,谷价高昂,农民却没有更多的粮食来出售。农民被逼无奈只好靠借贷来偿还他们的义务,从而陷入沉重的债务,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20 20:23:54 摘录
    秦国统辖的关中地区,由黄土高原、山脉和两河流域组成的漫长边境线,在与北方、西方以及后来的东方强敌作战中,培育出了强烈的尚武传统。这种传统直到汉代还被人们认可,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谚语:“关中出将,关东出相。”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20 20:23:10 摘录
    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黄河流域—被分为函谷关以东(关东)、函谷关以西(关中)和潼关以南地区。秦国控制着关中平原和在战国中期占领的四川盆地。因而,秦国于公元前221年征服其他诸侯国完成统一,标志着关中地区对关东平原和长江流域的胜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20 20:21:23 摘录
    没有比《尚书·禹贡》这本书更能证明这一点了,该书大概成书于战国时代中期(公元前4世纪)。它把当时可知的世界划分为九个州,每个州都有不同的人群和物产,并且对它们进行了颇为详细的介绍。该书的首要主题是这九个州是如何通过大禹的足迹成为一个国家的,并且每个州向都城朝贡特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