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
……
[ 展开全部 ]
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 收起 ]
作者:《巴黎评论》编辑部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38.00元
ISBN:9787020074020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青鸟飞不到的地方
2019-01-12 23:01:49 摘录
村上:我觉得我的工作是观察人和世界,而不是去对它们进行评价。我一直试图让自己远离所谓结论性的东西,我宁愿让世间万物都处于无尽的可能性当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22:43:44 摘录
《巴黎评论》:主人公更接近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考尔菲德?
村上:是的。这本小说我写得很带劲。当我写这个男孩的时候,我可以回忆起我自己十五岁时的样子。我觉得记忆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它就像一种燃料,可以温暖你,也可以把你烧成灰烬。我自己的记忆如同一只柜子,柜子有很多个抽屉,当我想变成一个十五岁的男孩,我就打开其中某个抽屉。于是我看到了自己孩提时代在神户看到的风景,我可以嗅到那时的空气,我可以抚摸那里的土地,我可以看见葱绿的树木。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写这本书的原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8:26:21 摘录
距离越近,效果就越不真实。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7:08:21 摘录
我觉得我的工作是观察人和世界,而不是去对它们进行评价。我一直试图让自己远离所谓结论性的东西,我宁愿让世间万物都处于无尽的可能性当中。
比起评论,我更喜欢翻译,因为翻译的时候你几乎不需要作任何的评判。我翻译一本自己喜欢的作品,就好像让那些美妙词句一行一行地从我的身心穿过。毫无疑问,世界上需要有评论家 不过那不是我的差事。
观察未必得出评价,评价一定来自观察,观察是评价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6:57:43 摘录
我对电影没有兴趣,只要我能阻止,就不会发生。我喜欢在读者和作品之间保留一种私人关系。
真的很幸运,马尔克斯有这样的想法。书籍一旦转化为影片,就不可避免的影响原书。比如,一个角色,在读书的时候,你会无意识的想起影片中的形象,不论喜欢还是讨厌。我认为这就是一种侵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6:43:52 摘录
人们相信作家胜过相信政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6:39:45 摘录
《巴黎评论》:那种技巧或调子似乎也具有一种新闻的品质。你描述那些貌似奇幻的事件,用了如此精细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赋予自身以现实。这是你从新闻这个行当中得来的什么东西吗?
加西亚·马尔克斯:那是一种新闻的把戏,你同样可以用在文学上面举个例子。如果你说有一群大象在天上飞,人们是不会相信你的;但如果你说有四百二十五头大象在天上飞,人们大概会相信你。《百年孤独》满是那类东西。那正好是我祖母所使用的技巧。我尤其记得那个故事,是讲那个被黄色的蝴蝶包围的角色。我还非常小的时候,有一个电工来到房子里,我非常好奇,因为他拴着一条腰带,是他用来把自己悬挂在电线杆上的玩意儿。我祖母常常说,每一次这个人来,他总是会让房子里充满蝴蝶。可是当我写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发现如果我不说那些蝴蝶是黄色的,人们就不会相信它。当我写到俏姑娘蕾梅苔丝升天这个插曲时,我花了很长时间让它变得可信。有一天我走到外面园子里,看见一个女人,那个常常来房子里洗东西的女人,她正在把床单挂出去晾干,当时风很大,她跟风吵嘴,让它别把床单刮走。我发现,如果我为俏姑娘蕾梅苔丝使用床单的话,她就会升天了。我便那样做了,使它变得可信。作家面临的问题是可信性。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只要所写的东西使人相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6:20:00 摘录
纳博科夫先生的写作方式是先在索引卡上写短篇故事和长篇小说,在写作过程中时不时打乱卡片的顺序,因为他不想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写作。每张卡片都会重写很多遍。写完后,卡片的顺序也就固定了。然后 纳博科夫口述,由其夫人打字,最后输出三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6:15:42 摘录
《巴黎评论》:这么说,你不写的时候 也在观察,以便寻找一些能用的东西?
海明威:当然。作家停止观察就完了。但他不必有意识地观察,老想着怎么去用。一开始可能是这状况。但后来,他观察到的东西进入他所知所见的大储藏室。知道这一点可能有用:我总是用冰山原则去写作;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是八分之一,水下是八分之七,你删去你所了解的那些东西,这会加厚你的冰山,那是不露出水面的部分。如果作家略去什么东西是因为他并不了解那东西,那他的故事里就会有个漏洞。
《老人与海》本来可以有一千页以上,把村子里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怎么谋生、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有的作家这么写,写得很好很不错,写作这行当,你受制于已经完美的杰作。所以我得努力学着另辟蹊径。第一,我试着把向读者传递经验之外的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删去,这样他或她读了一些之后,故事就成为他或她的一部分经验,好像确实发生过。这做起来很难,我一直努力在做。
第一次读到海明威本人解释冰山理论,所以还是觉得很新颖。一个作家不要写他熟知的事物,却要写他不了解的东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6:13:30 摘录
《巴黎评论》:我们还没有谈论人物,你小说中的人物都毫无例外地来自真实生活?
海明威:当然不是。有些人来自真实生活。你创造的大多数人物来自你对人的见识、理解和经验。
《巴黎评论》:你能不能谈谈把真实生活中的一个人变成一个虚构人物的过程?
海明威:如果我解释了我是怎么干的,那会成为诽谤罪律师的一本手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6:04:27 摘录
在采访过程中,他曾多次强调,写作这门手艺不该被过度的探究所干扰——“虽然写作中的某些方面很坚硬,无论怎么讨论都不会对它造成伤害,但其他部分却是脆弱的,一旦谈起来,它们的构造就会轰然瓦解,而你一无所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Esther泠
2018-12-06 16:02:30 摘录
表格上的数字代表每天产出的文字量,从450、575、462、1250,到512。高产的日子定是因为海明威加班工作,免得因为第二天要去海湾小溪钓鱼而内疚。
可爱的海明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且莫空山聽雨去。
2018-08-03 15:35:59 摘录
《巴黎评论》:你现在如何评价勃洛克和曼德尔斯塔姆以及那些在你离开俄国之前写作的诗人?
纳博科关:我小时候读过他们,半个多世纪以前了。自那以后我一直都深深地喜爱勃落克的抒情诗。他的长诗比较弱,那首著名的《十二个》很吓人,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惺惺作态的“原始”腔,最后粘上一个粉红色的硬纸板做的耶稣基督。至于曼德尔斯塔姆,我也烂熟于胸,不过他给我的愉悦感没有那么强烈。今天,透过悲剧命运的折光镜,使他的诗歌显得名声比实际高。我碰巧注意到文学教授们仍然把这两位诗人划入不同的流派,而他们只有一个流派:天才流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不自觉野山菇
2017-02-18 22:15:03 摘录
村上:几乎我的所有小说都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主人公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周遭发生的事情,他在实际时间看到他所必须看到的一切。也许可以这么说,他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卡罗威。他是中立的,为了保持中立性,他必须摆脱所有血缘关系以及和家庭体系的联系。你可以把这看做我对传统日本文学中。家庭"所扮演的角色过于重要这事实所做的回应。我想把我的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他的城市居民的身份也与此有关,他是那种比起亲密关系和私人情意,更加看重自由和孤独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1
条评价
不自觉野山菇
2017-02-18 22:07:20 摘录
我觉得我的工作是观察人和世界,而不是去对它们进行评价。我一直试图让自己远离所谓结论性的东西,我宁愿让世间万物都处于无尽的可能性当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杜鲁门·卡波蒂(1957) 黄昱宁 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958) 苗 炜 译
亨利·米勒(1961) 王岳杭 译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67) 丁
杰克·凯鲁亚克(1968)
约翰·厄普代克(1968)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1) 许志强 译
雷蒙德·卡佛(1983) 小 二 译
米兰·昆德拉(1984) 叶 子 译
阿兰·罗伯-格里耶(1986)
君特·格拉斯(1991) 吴 筠 译
保罗·奥斯特(2003) BTR 译
村上春树(2004) 比目鱼 译
奥尔罕·帕慕克(2006) 方柏林 译
斯蒂芬·金(2006) 张 坤 译
翁贝托·埃科(2008) 张 芸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杜鲁门·卡波蒂(1957) 黄昱宁 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958) 苗 炜 译
亨利·米勒(1961) 王岳杭 译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67) 丁
杰克·凯鲁亚克(1968)
约翰·厄普代克(1968)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1) 许志强 译
雷蒙德·卡佛(1983) 小 二 译
米兰·昆德拉(1984) 叶 子 译
阿兰·罗伯-格里耶(1986)
君特·格拉斯(1991) 吴 筠 译
保罗·奥斯特(2003) BTR 译
村上春树(2004) 比目鱼 译
奥尔罕·帕慕克(2006) 方柏林 译
斯蒂芬·金(2006) 张 坤 译
翁贝托·埃科(2008) 张 芸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杜鲁门·卡波蒂(1957) 黄昱宁 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1958) 苗 炜 译
亨利·米勒(1961) 王岳杭 译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67) 丁
杰克·凯鲁亚克(1968)
约翰·厄普代克(1968)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1) 许志强 译
雷蒙德·卡佛(1983) 小 二 译
米兰·昆德拉(1984) 叶 子 译
阿兰·罗伯-格里耶(1986)
君特·格拉斯(1991) 吴 筠 译
保罗·奥斯特(2003) BTR 译
村上春树(2004) 比目鱼 译
奥尔罕·帕慕克(2006) 方柏林 译
斯蒂芬·金(2006) 张 坤 译
翁贝托·埃科(2008) 张 芸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村上:是的。这本小说我写得很带劲。当我写这个男孩的时候,我可以回忆起我自己十五岁时的样子。我觉得记忆是人类最重要的财富,它就像一种燃料,可以温暖你,也可以把你烧成灰烬。我自己的记忆如同一只柜子,柜子有很多个抽屉,当我想变成一个十五岁的男孩,我就打开其中某个抽屉。于是我看到了自己孩提时代在神户看到的风景,我可以嗅到那时的空气,我可以抚摸那里的土地,我可以看见葱绿的树木。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写这本书的原因。
比起评论,我更喜欢翻译,因为翻译的时候你几乎不需要作任何的评判。我翻译一本自己喜欢的作品,就好像让那些美妙词句一行一行地从我的身心穿过。毫无疑问,世界上需要有评论家 不过那不是我的差事。
加西亚·马尔克斯:那是一种新闻的把戏,你同样可以用在文学上面举个例子。如果你说有一群大象在天上飞,人们是不会相信你的;但如果你说有四百二十五头大象在天上飞,人们大概会相信你。《百年孤独》满是那类东西。那正好是我祖母所使用的技巧。我尤其记得那个故事,是讲那个被黄色的蝴蝶包围的角色。我还非常小的时候,有一个电工来到房子里,我非常好奇,因为他拴着一条腰带,是他用来把自己悬挂在电线杆上的玩意儿。我祖母常常说,每一次这个人来,他总是会让房子里充满蝴蝶。可是当我写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发现如果我不说那些蝴蝶是黄色的,人们就不会相信它。当我写到俏姑娘蕾梅苔丝升天这个插曲时,我花了很长时间让它变得可信。有一天我走到外面园子里,看见一个女人,那个常常来房子里洗东西的女人,她正在把床单挂出去晾干,当时风很大,她跟风吵嘴,让它别把床单刮走。我发现,如果我为俏姑娘蕾梅苔丝使用床单的话,她就会升天了。我便那样做了,使它变得可信。作家面临的问题是可信性。什么东西都可以写,只要所写的东西使人相信。
海明威:当然。作家停止观察就完了。但他不必有意识地观察,老想着怎么去用。一开始可能是这状况。但后来,他观察到的东西进入他所知所见的大储藏室。知道这一点可能有用:我总是用冰山原则去写作;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是八分之一,水下是八分之七,你删去你所了解的那些东西,这会加厚你的冰山,那是不露出水面的部分。如果作家略去什么东西是因为他并不了解那东西,那他的故事里就会有个漏洞。
《老人与海》本来可以有一千页以上,把村子里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怎么谋生、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有的作家这么写,写得很好很不错,写作这行当,你受制于已经完美的杰作。所以我得努力学着另辟蹊径。第一,我试着把向读者传递经验之外的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删去,这样他或她读了一些之后,故事就成为他或她的一部分经验,好像确实发生过。这做起来很难,我一直努力在做。
海明威:当然不是。有些人来自真实生活。你创造的大多数人物来自你对人的见识、理解和经验。
《巴黎评论》:你能不能谈谈把真实生活中的一个人变成一个虚构人物的过程?
海明威:如果我解释了我是怎么干的,那会成为诽谤罪律师的一本手册。
纳博科关:我小时候读过他们,半个多世纪以前了。自那以后我一直都深深地喜爱勃落克的抒情诗。他的长诗比较弱,那首著名的《十二个》很吓人,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惺惺作态的“原始”腔,最后粘上一个粉红色的硬纸板做的耶稣基督。至于曼德尔斯塔姆,我也烂熟于胸,不过他给我的愉悦感没有那么强烈。今天,透过悲剧命运的折光镜,使他的诗歌显得名声比实际高。我碰巧注意到文学教授们仍然把这两位诗人划入不同的流派,而他们只有一个流派:天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