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灯光》这本书是作者关于书店的回忆,也涉及到书与书店的历史。 在书中,作者不仅描绘了书店的氛围,回忆起自己阅读的启蒙,准确的将人与书店的关系比喻成“在人群中独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刘易斯·布兹比
  •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 定价:25.00
  • ISBN:9787542628909
  • 2021-02-18 14:44:38 摘录
    近来我有种突然和莫名的买书冲动。我去了城里的数家书店,尽管那里有成百上干种图书,却没有找到可以抚平我的冲动的那本。我并非无书可读,我的床边有一摞没有读过的好书,更何况我的客厅里还有成架的书打算再读。恼火的是我发现我渴望的是“下一本”,但我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不再试图去分析这种渴望,我屈服于折磨我大半生的痴书症已经很久了。我很明白这种“病”况,感到不久就将有所斩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22 20:25:15 摘录
    任何社会的文化群体——那些喜好书籍,阅读、写作、出版和销售书籍的人——都只是小众。我们对这个群体的规模必须持现实的态度。2004年最畅销的精装小说是丹·布朗(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售出430万册。当年只有八种精装小说的销售量超过100万册。一种书的平均印数为3000到5000册,并且不会重印。而在2005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正值盛夏,我正在写这本书,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犯罪现场调查》(Cri·e Sce·e In刀estigation)正在重播它的观众接近
    1400万。
    就拿它做结束吧,这样正好,我们知道自己在哪。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22 20:19:12 摘录
    不可否认,网络书店将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如果它的商业模式能够根据真实商业世界加以调适,将会成为书业的重要部分。然而网络书店造成了读者与书籍之间的疏离,它排除了传统书店一直传播的那些愉悦。除非发明一种气味复制程序,否则我们怎么知道本书是否好闻呢?而且如果我想一边抿着拿铁咖啡一边看书,就只有去传统书店才得以享受。网络书店的书比我家附近的黑橡树书店多得多,但每次只能显示一个屏幕因特网虽大,但我看不到全景;因特网速虽快,但我不能遭遇惊喜。因特网是无限的,而书店是有限的,尽管这个小天地范围有限,效率也低,我却能避开国际性全球商业的强势,十分惊讶地发现我一直在寻求的那本书。
    是吗,当人类和运气筛选带来的惊喜不够多的时候怎么办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22 20:11:09 摘录
    加州更北一些的红杉林镇加伯维尔(Garb·rville),有一家书店兼营纹身。在我造访前的很多年就已经听说过这家书店。是的,这里也有一排排的图书不同的是从店堂后面不时发出的尖厉的叫声,你绝不会听错。当我走近纹身间时,那个在一位妇女的肩部轻柔地描绘一朵玫瑰的居然是位熟人这位纹身师和我一起在帕洛阿尔托的普林特斯书店共过事,这是她最新的投资。我们愉快地聊了很久,但我放弃了首次纹身的机会。我已经记不起这家书店的名称,也许是。墨与墨。(Ink&Ink)?
    233333333可以的可以的,真是有创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22 20:10:07 摘录
    旧金山以南20英里,在海边小镇半月湾(Half Moon Bay)有家完全出自业主奇想的兼营书店湾区书店暨烟草店(BayBooks&Tobacco)。书店拥有世界水平的科幻小说区,还有一个直接通向街面的保湿间,销售各种牌子的香烟和烟丝。我始终琢磨不透这种搭配怎么会成功,但它确实成功了。抽烟斗或香烟和读书一样需要慢慢地品味,也和读书一样容易陷人沉思和绽放激情。即使你不抽烟斗,书店里飘溢着的附近林木和樱桃的气味也会使你心旷神怡。
    尽管想不通吧,反正能成功就好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22 20:00:41 摘录
    "城市之光"在当地以顾客服务而著名,但也许不是你希望的那种。北滩附近有一家老派的意大利餐厅——运动咖啡馆(Caffe Sport),它的侍者教育你可以或不可以吃什么,只可以吃多少,你的进餐基本上是在他们的呵斥中进行的。但餐客却趋之若鹜,为了享受这种待遇要排几个小时的队。“城市之光"的客服自然不会这么粗鲁,按我们的说法是太心不在焉了。顾客的询问经常招来一声厌世的叹气,然后随手一指,嘟囔出一个方向。如果你是常客,碰过几回钉子就再也不会去寻求帮助了,但可以坐在一旁看旅游者吃瘪。我不抱怨“城市之光"的客服,一点儿也不;没有它书店的格调就不一样了,所以。城市之光。近乎完美。
    不能理解你这样的人,不过什么样的人都有对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22 19:42:56 摘录
    让我们悲观地想象,一种书的大多数复本都退给出版商,于是出版商积压了首次印刷5000册中的3000册。目前,如果一种书卖得不够快,出版商经常会在第一年的年底就宣布该书绝版。在这个缓慢的行业中,书的寿命有时如闪电般短暂。但这并不意味这些书在书店的寿命已经终结。出版商会将库存图书作为绝版书降价出售给专营滞销书的公司。这些滞销书会被贴上“原价25美元现价6.98美元"的标签重新出现在书店中。这些滞销书因其高折扣反而成为书店的卖点,五折或更高的折扣,而且不需要严格的库存控制,出版商可以抵消部分损失,倒霉的作者就被排除在外了——这些滞销书即使卖掉了,他们也拿不到版税,只好作为作者下一本书的广告对顾客来说,这可是捡金子——去年你看到这本书,喜欢得要命,但是买不起——现在就摆在那里,不到半价。嘿,你可以买更多的书了。
    寿命之短啊……作者也是可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21 21:07:58 摘录
    我这个微不足道的方案的最大优点在于,也许它能帮助建立起一个更加温良恭俭让的国度。想象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曾经在零售业服务过,你将会看到一种可能的未来因为我们都参与过国家统一的消遣——零售,因此会变得更有耐心,会理解商品售缺并非末日,没有笑容的服务也是服务,不需找零并不是生活中一个值得称道的目标,花钱也不是速度测试。
    我要透露一点零售业的秘密如果你认为我们态度恶劣,应该滚开如果看上去我们一点儿也不愿意在那里——那你就对了。
    真是深有同感的体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21 20:51:31 摘录
    前台好比是船的甲板,一个防范盗窃和恶意毁坏书籍的监视哨拉,也是一个交易处。与酒店里的酒吧一样,这是一个庇护所,一个阻挡公众的隔断,一个掌握看权力的位置。传说中书商是众神的信使(数百年来书业的行徽是长着足翼传达真理和艺术的墨丘利)。总的看来,朽商是一个仙境的守护者,是这里的秩序和物品的保护人兼管理者。书商管理这片地界并将它呈现给公众,同时又保护这片地界及其内容防止受这些公众的侵害。日常的图书销售更多的是物质世界的商品交易而不是更高层而的思想交流。零售——尤其是书店劳累更多的是你的膝盖和后背,而不是你的头脑。
    是呀就是样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19 09:20:36 摘录
    书店装饰美学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空间很大却没有足够的书籍,顾客就不再上门.书店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书店要显得很兴旺才能吸引顾客,顾客要看到很多书。我们更可能被吸引进一家显得乱糟糟的书店,而不是一家将图书码放得一丝不苟的书店,因为这种乱透着生机。我们走进一家书店不会就是因为它的书架有品味,但每个铁灰色、带网眼的书架上就陈列着三本精选的、色彩协调的图书。大量的书籍——有点顺序当然更加一一一是我
    们期望的。就像一个城市。仅仅满足必需要求尚不足以成为城市。
    现在好像不大一样了呢,或许更多的小书店和二手书店是这个样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17 16:59:24 摘录
    最早有关书商的记录之一,发现于埃及古典时期法老墓的楔形文字碑文中,其中提到一位业者为了生意向一个悲伤的家庭推销他本人编辑的《死者之书》(Book of the Dead)。这种书(绝对是“即兴购买”与其他殡仪用品——服饰、玩具、食物,等等——起放入死者的墓穴,作为阴曹地府的导游手册。对书业而言这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开端,但却并非失当。与现代漫画中的书商——身穿毛衣抱着猫喝着茶——相反,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书店店员一直被认为是恶棍,捣蛋鬼,他们不只从悲伤的家庭挣些现钱,或传播异端和不同政见的种子。从这个行当伊始,书商就是独信息的渠道。立的,少有政府和体制的限制和审查,因此常常成为时下新思想和信息的渠道。
    开端居然是这样么?不是说《死者之书》不存在么?那到底有没有呢?(说《死者之书》是虚幻的参见《夜晚的书斋》书籍——想象一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17 16:12:27 摘录
    我在乌鸦书店第一周的工作就是把成箱的企鹅平装图书上架。一开始我还有些胆怯,只是一点一点地将那些绿色、黑色或黄色的图书从错误的架位放到正确的位置,但很快我就先按主题和字序排好,一次抱上二三十本。我被这些图书的重要性,也被我对图书的孤陋寡闻所触动也许就在此时我明白了人生短促而书海
    无涯。
    那种事情只要工作一天就会有深切直观的体验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3-17 15:44:02 摘录
    近来我有种突然和莫名的买书冲动。我去了城里的数家书店·尽管那里有成百上千种图书,却没有找到可以抚平我的冲动的那本。我并非无书可读我的床边有一摞没有读过的好书,更何况我的客厅里还有成架的书打算再读。恼火的是我发现我渴望的是"下一本”,但我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不再试图去分析这种渴望我屈服于折磨我大半生的痴书症已经很久了。我很明白这种"病"况,感到不久就将有所斩获。
    喜欢买书的人大概都是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