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遇到这本书之前,你并不知道你会爱上文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最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 美国常春藤大学指定读物 位居美国亚马逊畅销榜超过8年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姊妹篇
……
[ 展开全部 ]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 读出一本文学书的深刻不容易,读出趣味更难 “故事一直在我们周围飞翔,我们只要伸手摘下一片就是。” ========================================================== 小时候我常跟爸爸去采蘑菇。我总是看不到蘑菇,可他会说 “那里有朵黄色的松菇”或“那边有几朵黑色的尖顶菇”。 文学教授做的事与此相似:在遍地都是蘑菇而你看不到的时候,提醒你一下。 全美最受欢迎文学公开课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继《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之后,针对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进行了一次新的梳理,告诉我们迈向文学探索之路,找到“蘑菇”,是多么容易且富有乐趣。 旅行的目的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吃一顿饭也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雨雪天也不是天气预报的问题。这些文学中隐而不说的含义,借助作者阅读文学的3件法宝、20多个小诀窍、300部作品的赏析,丰富你的阅读体验。 遇到这本书之前,你并不知道你会爱上文学。
[ 收起 ]
作者:[美] 托马斯·福斯特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定价:39.50元
ISBN:978754428181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杨岚
2019-02-28 23:50:21 摘录
暴力是人与人之间最私人甚至最私密的行为之一,但它也可以具有文化和社会意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岚
2019-02-28 23:49:50 摘录
暴力是人与人之间最私人甚至最私密的行为之一,但它也可以具有文化和社会意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岚
2019-02-28 23:43:02 摘录
这一章只有短短几页,你读的话会花几分钟间;但不好意思,我写这一章可花了好多好多天的工夫呢。不,我不是说这几天我一直枯坐电脑前。首先,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我会先放上几天,反复琢磨怎样才能最好地表达出来。之后我才打开电脑,在屏幕上敲上几条要点,之后开始充实这些论点。然后我会卡壳,于是我做午饭,烤面包,或帮孩子鼓捣鼓捣汽车,但在整个过程中,这些问题会一直在我脑子里转悠。我在电脑前坐下,重新开始,但不久又开始分心,于是又去忙别的。最后我终于写到这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岚
2019-02-25 20:14:48 摘录
我偶尔会批评情节设计,但是我们绝不应该轻视作者作出决定的重要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杨岚
2019-01-20 16:29:20 摘录
似乎一切皆有象征意义,除非可以证明没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冬瓜夫子
2017-10-29 15:09:05 摘录
但我们从结构的角度考虑,一场追寻包括五个因素:(1)一位追寻者,(2)目的地,(3)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4)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5)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第一条很简单:追寻者就是要进行追寻的人,不管他知不知道这是场追寻。实际上他往往不知道。第二和第三条要同时考虑,有人告诉我们的主角,我们的英雄——他看上去未必具有英雄气概——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事。去寻找圣杯。去商店买面包。去拉斯维加斯把某个家伙痛扁一顿。当然任务五花八门,高低贵贱都有,但对结构来说都一样。去某处,做某事。注意我说这叫声称的原因,因为还有第五条。
追寻的真正原因绝不是声称的原因。实际上,追寻者经常完不成声称的任务。那他们干吗要去,我们干吗还在意他们?他们去是为了声称的任务,而且误以为那就是真正的使命。可我们知道,他们追寻是为了接受教育。他们对唯一真正重要的问题还不够了解,而这个问题就是他们自身。追寻的真正原因总是认识自我。这就是为什么追寻者总是年轻人,未经世事,不成熟,一直在别人羽翼庇护下生活。一个人活到四十五岁,要么已有自知之明,要么已是朽木不可雕;而一个十六七岁的普通男孩,他的自我探索之旅仍是长路漫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云 胡 不 喜
2017-07-09 10:46:37 摘录
将食物摄入体内是件很私密的事,此时我们只愿意和相处自在的人在一起。但与任何惯例样,这一条也可以打破。比如部落首领或黑手党头目摆下鸿门宴
趁机干掉对手。但这在大多数地区都会被看作是卑鄙下作的勾当一般说来,请某人共餐就是说:“我和你是一伙的,我喜欢你,让我们互结盟好。”而这就算是一种形式的圣餐仪式。
文学中的进餐也是表达友好之意。文学作品中还有另一个原因吃饭的场景太难写,吃饭本身也没什么趣味,故而作家只有在确有必要原因时才会写吃饭这一原因必得与表现人物的相处情况有关。
不妨看一下安妮泰勒°的《思家小馆的晚餐》(1982)。小说中的母亲希望全家团聚吃顿饭,但张罗了很多次,均未如愿。有的人来不了,有的人吃到一半离席,或饭桌上出点什么差池。重到她去世儿女们才终于在一家餐馆的桌边坐定,吃了这顿团圆饭。当然,他们此时才体会到那因她而存在的血肉相连的情感。她的生活一与死亡—成为他们共同的经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云 胡 不 喜
2017-07-09 10:10:59 摘录
我们从结构的角度考虑,一场追寻包』括五个因素:(1)一位追寻者,(2)目的地,(3)声称去那目的地的原因,(4)路上遇到的挑战和考验,(5)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
他们对唯一真正重要的问题还不够了解而这个问题就是他们自身。追寻的真正原因总是认识自我。这就是为什么追寻者总是年轻人,未经世事,不成熟,一直在别人羽翼庇护下生活。
封闭的危险境地在传统的罗曼史研究中叫做:“凶险教堂”
追寻小说的模式。 今天早上找了一本最简单篇幅最小的《绿野仙踪》来验证,感觉看到了小时候没有注意到的很多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云 胡 不 喜
2017-07-09 10:08:46 摘录
短篇和长篇小说有一大套常规:人物类型,情节节奏,篇章结构,视角限制。诗歌也自有一套规范,包括形式、结构、节奏韵律。
普通读者读到一篇小说,主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这是应该的: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遇到什么好事或坏事。这样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反应最初是基于情感层面,甚至仅限于此。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对作品产生情感或本能的反应。可话又说回来,当一个文学教授读这个故事时,他可以接受情感层面的反应,然而他还会把大量心思用在小说的其他因素上:那种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人物和谁相似?我以前
在哪儿见过这一情景来着?这话是不是但丁(或乔叟,或莫尔·哈格德°)说过?如果你学会提出这类问题,通过这些视角解析一部文学文本,那你就是在用一种新的眼光阅读和理解文学,并由此得到更多收获和乐趣。
记忆。象征。模式。在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时,这三条最为关键。
小孩子刚开始讲故事时,想到什么讲什么,每个细节每个词都告诉你,他们还意识不到主次轻重之分。随着渐渐长大,他们讲故事时就会越来越突出情节—哪些因素使故事更有意义,哪些无关紧要。读者也是如。刚人门的读者会被层出不穷的细节淹没;比如读《目瓦戈医生》时,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宇让他们疲于应付。但足智多谋的阅读老手则会吸收那些细节,甚至可能抛开那些细节,去寻找其背后起作用的模式、常规和典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1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文学教授是怎么读文学的/1
1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当然凡事总有例外)/8
2你是我的座上客:关于圣餐礼的故事/14
3你是我的口中食:关于吸血鬼的故事/21
4若格局方正,便是十四行诗/29
5我在哪儿见过她来着?/35
6要是拿不准,可能是出自莎士比亚/44
7还是拿不准?那可能是出自圣经/55
8迷失在森林中的孩子—也可能来自童话/67
9文学很希腊/75
10雨雪风霜总关情/85
插曲作者真是这意思吗?/93
11暴力,不只会伤害你/98
12这是象征吗?/108
13一切皆政治/118
14不错,他也是基督的化身/127
15乘着想象的翅膀/134
16一切皆为性/143
17谈性非为性/150
18如果没淹死,就是成功受洗/159
19地理很关键/169
20季节也很重要/180
插曲唯一的故事/190
21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198
22失明总是有原因的/206
23心脏病不只是心脏的病/211
24作家们偏爱哪些疾病/217
25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228
26 “他是认真的吗?”打碎期待的反讽/236
27测验/246
跋/276
附录阅读书目/281
致谢/295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文学教授是怎么读文学的/1
1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当然凡事总有例外)/8
2你是我的座上客:关于圣餐礼的故事/14
3你是我的口中食:关于吸血鬼的故事/21
4若格局方正,便是十四行诗/29
5我在哪儿见过她来着?/35
6要是拿不准,可能是出自莎士比亚/44
7还是拿不准?那可能是出自圣经/55
8迷失在森林中的孩子—也可能来自童话/67
9文学很希腊/75
10雨雪风霜总关情/85
插曲作者真是这意思吗?/93
11暴力,不只会伤害你/98
12这是象征吗?/108
13一切皆政治/118
14不错,他也是基督的化身/127
15乘着想象的翅膀/134
16一切皆为性/143
17谈性非为性/150
18如果没淹死,就是成功受洗/159
19地理很关键/169
20季节也很重要/180
插曲唯一的故事/190
21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198
22失明总是有原因的/206
23心脏病不只是心脏的病/211
24作家们偏爱哪些疾病/217
25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228
26 “他是认真的吗?”打碎期待的反讽/236
27测验/246
跋/276
附录阅读书目/281
致谢/295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前言文学教授是怎么读文学的/1
1每一次旅程都是追寻(当然凡事总有例外)/8
2你是我的座上客:关于圣餐礼的故事/14
3你是我的口中食:关于吸血鬼的故事/21
4若格局方正,便是十四行诗/29
5我在哪儿见过她来着?/35
6要是拿不准,可能是出自莎士比亚/44
7还是拿不准?那可能是出自圣经/55
8迷失在森林中的孩子—也可能来自童话/67
9文学很希腊/75
10雨雪风霜总关情/85
插曲作者真是这意思吗?/93
11暴力,不只会伤害你/98
12这是象征吗?/108
13一切皆政治/118
14不错,他也是基督的化身/127
15乘着想象的翅膀/134
16一切皆为性/143
17谈性非为性/150
18如果没淹死,就是成功受洗/159
19地理很关键/169
20季节也很重要/180
插曲唯一的故事/190
21长相特殊者,往往与众不同/198
22失明总是有原因的/206
23心脏病不只是心脏的病/211
24作家们偏爱哪些疾病/217
25不要只用自己的眼睛读/228
26 “他是认真的吗?”打碎期待的反讽/236
27测验/246
跋/276
附录阅读书目/281
致谢/295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追寻的真正原因绝不是声称的原因。实际上,追寻者经常完不成声称的任务。那他们干吗要去,我们干吗还在意他们?他们去是为了声称的任务,而且误以为那就是真正的使命。可我们知道,他们追寻是为了接受教育。他们对唯一真正重要的问题还不够了解,而这个问题就是他们自身。追寻的真正原因总是认识自我。这就是为什么追寻者总是年轻人,未经世事,不成熟,一直在别人羽翼庇护下生活。一个人活到四十五岁,要么已有自知之明,要么已是朽木不可雕;而一个十六七岁的普通男孩,他的自我探索之旅仍是长路漫漫。
趁机干掉对手。但这在大多数地区都会被看作是卑鄙下作的勾当一般说来,请某人共餐就是说:“我和你是一伙的,我喜欢你,让我们互结盟好。”而这就算是一种形式的圣餐仪式。
文学中的进餐也是表达友好之意。文学作品中还有另一个原因吃饭的场景太难写,吃饭本身也没什么趣味,故而作家只有在确有必要原因时才会写吃饭这一原因必得与表现人物的相处情况有关。
不妨看一下安妮泰勒°的《思家小馆的晚餐》(1982)。小说中的母亲希望全家团聚吃顿饭,但张罗了很多次,均未如愿。有的人来不了,有的人吃到一半离席,或饭桌上出点什么差池。重到她去世儿女们才终于在一家餐馆的桌边坐定,吃了这顿团圆饭。当然,他们此时才体会到那因她而存在的血肉相连的情感。她的生活一与死亡—成为他们共同的经历
他们对唯一真正重要的问题还不够了解而这个问题就是他们自身。追寻的真正原因总是认识自我。这就是为什么追寻者总是年轻人,未经世事,不成熟,一直在别人羽翼庇护下生活。
封闭的危险境地在传统的罗曼史研究中叫做:“凶险教堂”
普通读者读到一篇小说,主要注意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这是应该的: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做什么,他们遇到什么好事或坏事。这样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反应最初是基于情感层面,甚至仅限于此。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对作品产生情感或本能的反应。可话又说回来,当一个文学教授读这个故事时,他可以接受情感层面的反应,然而他还会把大量心思用在小说的其他因素上:那种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这个人物和谁相似?我以前
在哪儿见过这一情景来着?这话是不是但丁(或乔叟,或莫尔·哈格德°)说过?如果你学会提出这类问题,通过这些视角解析一部文学文本,那你就是在用一种新的眼光阅读和理解文学,并由此得到更多收获和乐趣。
记忆。象征。模式。在区分文学教授和普通读者时,这三条最为关键。
小孩子刚开始讲故事时,想到什么讲什么,每个细节每个词都告诉你,他们还意识不到主次轻重之分。随着渐渐长大,他们讲故事时就会越来越突出情节—哪些因素使故事更有意义,哪些无关紧要。读者也是如。刚人门的读者会被层出不穷的细节淹没;比如读《目瓦戈医生》时,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名宇让他们疲于应付。但足智多谋的阅读老手则会吸收那些细节,甚至可能抛开那些细节,去寻找其背后起作用的模式、常规和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