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作者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讲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寻访,包括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
……
[ 展开全部 ]
,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 的民国往事。在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后,征得当事人或其后代的认可,将往事复原,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为理解人物的遭遇与作品做了丰富的注释。 ●他们成了历史,我们承负历史前行。 ●一场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敞开百余年历史中的人性纠葛与时代回响。 ●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 ●内容文本数次修订与核实,近百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 ●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获得者——李辉,最新作品! ●走读: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 起于1992,止于2014。 22年间,作者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的民国往事。不求绚丽的辞藻或尖锐的发现,而是尽可能多的观察与靠近,让当代的我们听得到历史真实的回声。 22年的走访与写作,内容文本数次的修订与核实,百余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史料:历史的局外人和承载者 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在与当事人或其后代深入交谈后,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一种个人化的史实研究,虽非全部,却是独有。 这个书写历史的人,用史料辅佐记忆,感性穿透理性,在历史的缝隙里解析人心和政治风云,使其尽可能成为往事与现实、史料与情感相交融的历史叙述。他说:“历史就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承负着历史,继续前行。 ●衷直:在责任与诚意之上记录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叙述中敬畏历史。为了引起人们对相关历史或人物的更多兴趣,为了提供认识历史的更多角度,他在旧闻旧事、陈迹残影中,抓住细节,深挖到底。他是历史兴趣浓厚的写作者,是态度宽容悲悯的记录者,也是守住历史本真的亲历者。
[ 收起 ]
作者:李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39.80元
ISBN:9787508651606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德坤
2017-08-26 15:15:52 摘录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作者:李辉
安葬现场,参加培土的庐山植物园的员工们,没有一位见过陈寅恪,甚至过去连他的名字也没有听到过,书更没有读过。可是,他们倾注了旁人没有的热忱、细致、敬重。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每天都将轮流来到这里拜祭,浇灌花木。入土为安的陈寅恪夫妇,从此成为他们情感中的一部分,就像与之相邻的“三老墓”里的三位前辈一样。
从张求会在书中特意写出陈寅格骨灰久久不能“入土为安”的忧虑,到黄水玉主动提出帮忙并与毛致用同赴江西试图最后落实,从李国强、郑翔两位局外人适时加入而柳暗花明,到一百多位庐山植物园员工轮流培土;陈寅恪的“入土为安”算得上一次少有的历史大戏,为这位史学家的命运起伏增加了更多的戏剧性色彩。
2017.08.25
这本书和武云溥的《生如逆旅》一样,是六根的系列丛书——其实只是六个人各自把微信文章结集。与纪实文学的《生如逆旅》不同,这本书其实是游记和杂感的结合。而对于我来说,看作者李辉漫游世界,寻访卡夫卡、奥威尔,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都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真要漫步世界,其实也并非容易,而从电视节目和书籍里,缓解一下不能亲至的遗憾,虽然是隔靴搔痒,但也总有增益之处。 所以我把《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一集一集看下来,倒不是因为喜欢看撕名牌和各种游戏,其实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才是吸引我的关键因素。 在李辉的书里,最后一篇讲述了陈寅恪墓迁葬于庐山的故事,书中提到陈氏长辈葬于杭州,陈寅恪本愿能与父母同葬,但其故去后却因为各种阻力,不得不放弃。最后葬于庐山,也是赖于黄永玉等人多方奔走,才最终安眠于庐山植物园。西湖边名人长眠处不少,但终究未能容纳陈氏,其实是颇为遗憾的事,但庐山植物园能因此多一处风景,也当浮一大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于孤独中如痴如醉
安静的一九八四
岁月不会淹没探险家
我们走进了铁门
凡高兄弟
人醉何处
寻根
弥漫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
诗人走了,画家也走了
入土为安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于孤独中如痴如醉
安静的一九八四
岁月不会淹没探险家
我们走进了铁门
凡高兄弟
人醉何处
寻根
弥漫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
诗人走了,画家也走了
入土为安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于孤独中如痴如醉
安静的一九八四
岁月不会淹没探险家
我们走进了铁门
凡高兄弟
人醉何处
寻根
弥漫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
诗人走了,画家也走了
入土为安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作者:李辉
安葬现场,参加培土的庐山植物园的员工们,没有一位见过陈寅恪,甚至过去连他的名字也没有听到过,书更没有读过。可是,他们倾注了旁人没有的热忱、细致、敬重。从这一天开始,他们每天都将轮流来到这里拜祭,浇灌花木。入土为安的陈寅恪夫妇,从此成为他们情感中的一部分,就像与之相邻的“三老墓”里的三位前辈一样。
从张求会在书中特意写出陈寅格骨灰久久不能“入土为安”的忧虑,到黄水玉主动提出帮忙并与毛致用同赴江西试图最后落实,从李国强、郑翔两位局外人适时加入而柳暗花明,到一百多位庐山植物园员工轮流培土;陈寅恪的“入土为安”算得上一次少有的历史大戏,为这位史学家的命运起伏增加了更多的戏剧性色彩。
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