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王小波
  •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 定价:18.80元
  • ISBN:9787531719199
  • 2018-07-02 12:09:46 摘录
    近来买了本新出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本书我小时候很爱看,现在这本是新译的——众所周知,新译的书总是没有老版本好。不过新版本也不是全无长处,篇首多了一篇吐温瞎编的兵工署长通告,而老版本把它删了。
    我不赞同此处的观点。我们都知道万事没有绝对的存在,即便是真理也有被推翻的可能性,王小波在这里给出这么肯定的结论,是需要理论作为依据的,但王小波只是一带而过,似乎只为宣泄心中的不平情绪,未免显得以偏概全。 这让我想起王小波在谈《中国人的性爱和婚姻》时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理智和冷静,他以科学的论证方法来批判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相当高明的地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5 10:47:54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5 10:47:28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5 10:43:32 摘录
    以礼待人,同时,不失本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5 10:40:48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5 10:40:23 摘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9-19 15:06:35 摘录
    “如今我也挤进了话语圈子。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圈子已经分崩离析。基于这种不幸的现实,可以听到各种要求振奋的话语:让我们来重建中国的精神结构,等等。”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许能带给更多人正面的思索,我以为作者只是和大多数知青一样而又而又另有自己的独特罢了…当我再继续向往下探寻那文字里藏着的思想时,我可能会想马上屏蔽掉进入我眼睛里的所有字眼。这个世界上,沉默确实是属于大多数,这是一社会普遍现状甚至沉默无法彻底被打破…在我看来…但是作者将这种沉默极力地展现全部的灌输给读者,我可能会认为被一股消极的力量控制,他试图强迫别人不仅理解而且服从他的正确方式… 作者提到他只是在行为上稍稍改变而思想确是在批判自己未能服从自我内心的心。不好意思,本人阅历不够,我可能会想这个人他妈的是个神经病吧… 很不幸,文末王小波老师归结为自己跻身进的是这个已经分崩离析的话语圈子… 也许…我还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7-17 18:12:47 摘录
    工作与人生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蒙眬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做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做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碑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写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过伤感,还是及早回到正题上来吧。 我想要把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推荐给青年朋友们: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举例来说,现在把生育作为生活的主题,首先是不合时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为不如,更不要说和黄花鱼相比较;在这方面很难取得无穷无尽的成就。我对权力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小说),并且把它做好,这就是我的目标。我想,和我志趣相投的人总不会是一个都没有。 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在这方面,我倒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干什么都可以,但最好不要写小说,这是和我抢饭碗。当然,假如你执意要写,我也没理由反对。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人在工作时,不单要用到手、腿和腰,还要用脑子和自己的心胸。我总觉得国人对这后一方面不够重视,这样就会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乐最主要的源泉,对生活的态度也会因之变得灰暗……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心胸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清。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7-13 17:38:06 摘录
    如今,我早已过了不惑之年。旧事重提,不是为了夸耀自己是如何的自幼有志于学。现在的高中生为了考大学,一样也在熬灯头,甚至比我当年熬得还要苦。我举自己作为例子,是为了说明知识本身是多么的诱人。当年文化知识不能成为饭碗,也不能夸耀于人,但有一些青年对它还是有兴趣,这说明学习本身就可成立为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7-07-13 16:49:32 摘录
    “明辨是非”并非毫无必要,但是如果以为学会了“明辨是非”就有了什么能力那就大 错特错了。我们学会了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 、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是非标准,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持旧有的价值观念? 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成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生停留在只会“明辨是非”的水平上 。可以这样说,接受了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难得多,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 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
    在一个伦理的体系之中,人们学会了把事物分成好的与坏的、对的与错的、应该发生的和不应该发生的,这样的是非标准对我们 了解世界是有不良影响的。科学则指出事物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不发生,这些事实常常与那些道德标准冲突。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了,如果我们承认它,就成了精神上的失败者。如果我们不承认它,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机会。事实上很多人为了这种 精神上的胜利,就被永远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在萧伯纳的戏剧中,这样的人物多得是。斯泰芬、巴巴拉、《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 的娜拉等人都是。还有另一种人物:他们信奉一套道德标准,在行动中却绝不遵守它。他们可以正确地认识世界,但是又不和旧有的 信念冲突。他们保存了这个矛盾不去解决,结果活得很好。如薄丽夫人、《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中的博饶本。第三种人就是安德谢夫 ,他把这个矛盾解决啦。他干脆不去明辨是非,只信奉“绝不要脸”的信条,结果在那个社会非常成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7-13 16:13:02 摘录
    掩卷之后的议论不局限于《鱼王》,但是仍由《鱼王》而起。从初读《鱼王》到这次再读《鱼王》,已经有六年左右,我对它的兴趣并未减退,这样的书并不多,拿破仑曾云:世间一切书中,我偏爱以血写成者。此话颇有道理。
    用我的话来说,世间一切书中,我偏爱经过一番搏斗才写成者,哪怕是小说(虚构类)也不例外。这种书的出现,是作家对自己的胜利,是后辈作家对先辈作家的胜利,是新出的书对已有的书的胜利。
    这种胜利不能靠花拳绣腿得来,也不能靠诡异的招数、靠武林秘籍、靠插科打诨得到,而是不折不扣地比拼内力。《鱼王》的魅力在于作家诚实的做人态度,对写作一道的敬业精神,抒情时的真诚,思辨时的艰苦,而不在于他使用了“象征主义、自然主义、意识流一类方法”(评论家语),所以我把它列入了不可多得的好书之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7-13 15:46:13 摘录
    所谓幽闭类型的小说,有这么个特征:那就是把囚笼和噩梦当做一切来写。或者当媳妇,被人烦;或者当婆婆,去烦人;或者自怨自 艾;或者顾影自怜;总之,是在不幸之中品来品去。这种想法我很难同意。我原是学理科的,学理科的不承认有牢不可破的囚笼,更 不信有摆不脱的噩梦;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举例来说,对数学家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 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但你 也发明不出来。由此就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
    怀着这样的信念,我投身于文学事业。 我总觉得一门心思写单位里那些烂事,或者写些不愉快的人际冲突,不是唯一可做的事情。举例来说,可以写《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这样的作品,或者,像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那样的小说。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 澎湃的想象力。当然,这很可能是个馊主意。我自己就写了这样一批小说,其中既没有海船,也没有囚笼,只有在它们之外的一些事 情。遗憾的是,这些小说现在还在主编手里压着出不来,他还用一种本体论的口吻说道:他从哪里来?他是谁?他到底写了些什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7-12 20:59:58 摘录
    我们老家那些地都在山上。下乡时我带了几双布鞋,全是送粪时穿坏的。整双鞋像新的一样,只是后跟豁开了。我的脚脖子经常抽筋 ,现在做梦梦到推粪上山,还是要抽筋。而且那些粪也不过是美其名为粪,实则是些垫猪圈的土,学大寨时要凑上报数字,常常刚垫 上就挖出来,猪还来不及在上面排泄呢……我去起圈时,猪老诧异地看着我。假如它会说话,肯定要问问我:抽什么疯呢?有时我也 觉得不好意思,就揍它。被猪看成笨蛋,这是不能忍受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7-12 17:51:36 摘录
    费孝通的研究对象是个补区包括了社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样的研究在深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不同但是这项研究中省宝费的经验,值得我们记取。这就是,作士土长的人,对熟悉的入群做实在的就观察不回避生活的每个侧面这种实在的作风乃是出于以下的信念”真理能够解决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
    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站在这种借念的对立面的,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是“以事实和信念丟迎合个权威的教义”于
    是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科学便被出卖了。
    我们发现,在社会科学的出发点方面有两种对立的立场:种是说,科学在求真理,真理是对事实的实事求是:男种则说,真理是由种教义说明的,学寻求的是此种真理正大光明的颂辞种说,科学本身麻是权成的教义多说,科学不应屈康报于一种权威的教说,不应出卖科学:种不在在出卖的间题,『它自从出世在方手啡种说,在料学中要兔院式的装腔作势:另种则说别的,恰恰就是学院式的装作势种说是出于求知的努
    是永程:另种则认为,科学是天生所有的,后天的求学乃是养浩然凡有助正气的,可以格致一番,而不利于正气的,则应勿视勿听,以求达到思无邪的境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