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行业内,“运营”这个职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更需要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方法来给予行业从业者以指引。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 2.0》尤其难得之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黄有璨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定价:99
  • ISBN:9787121311543
  • 2020-08-29 07:14:50 摘录
    常规型,傍大款型和颠覆认知型的进行清晰对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13 14:28:59 摘录
    而对于一款互联网产品,其运营体系的搭建可能会围绕着如下几个维度来进行思考,并完成具体运营工作的规划:
    需要有一些基础动作可以保证产品主要业务的顺畅运转;
    在上一点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开源、节流,围绕着开源和节流要形成一些固定动作;
    界定清楚产品内部是否存在某些关键性的用户行为,通过梳理用户引导流程、运营机制等确保这一用户行为的发生几率;
    核心用户的界定和维系机制建立;
    阶段性通过活动、事件、营销等手段扩大产品知名度、实现用户增长。
    开源:构建稳定的用户增长路径。节流:梳理用户流失高发的节点;结合用户访谈,行为数据分析定义用户流失的原因;针对每个节点用户流逝的原因,定义一系列手段降低流失的可能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12 10:36:10 摘录
    但还有一类产品,扮演的是一个“连接器”的角色,其最终实现的状态,是很多不同类型的用户之间,最终通过它建立了某种关系。
    这样的产品,包括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包括知乎这样的社区,包括探探这样的社交软件,都算。
    然而,一旦你的产品是这种“让用户间建立关系”型的产品,就意味着一点,即产品中的相关用户体验你可能是无法完全掌控的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会在上面遇到什么样的人,经历什么样的事。
    因而,假如你是这种类型的产品,则你的运营工作规划中又需要包含必不可少的两块:
    其一,这样的产品往往会特别注重氛围的打造,发展也会比较慢。且早期的用户会极度重要,你需要与早期用户间保持极其密切的关系,且需要让他们极度认可你的理念。这方面,知乎是典型,不细说了。
    其二,这样的产品,你一定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一些规则、边界和约束条件。最终,你通过这样的一些规则来最大程度保障用户的体验,并且给用户在站内的行为规范指明了方向。
    这些规则,典型的比如发黄图必删号,接到投诉三次踢走,不得辱骂、诋毁他人等。并且,每一个相关规则的建立,最好都建立在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上,并最好在公布前广泛寻求用户的意见,这样会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顺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12 10:34:40 摘录
    (二)典型用户行为频次
    所谓典型用户行为频次,就是假如用户接受和认可了你,他使用你最核心的产品功能或服务的频次可能是怎样的。基本上这里也有几种可能:
    ·用户基本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或核心服务是一次性的;
    ·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或核心服务频次中低,比如数月一次,甚至1-2年一次
    ·用户使用你的产品功能或核心服务频次较高,比如至少每周一次。
    这个频次不一样,尤其会导致我们在关于用户获取方面要关注的重点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也来依次简单分析一下。
    一次性使用:获客渠道铺陈和广告投放;销售转化的有效性;客单价的提高 低频次:渠道铺陈,占据入口;品牌传播,占据认知; 高频词:培养用户习惯;通过运营机制撬动现有客户的力量,形成病毒式传播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12 10:26:35 摘录
    商业逻辑3:免费+流量or数据变现
    逻辑3与逻辑2略有相似,在互联网世界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该类产品的商业逻辑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慢慢积累起海量访问流量或数据,然后再基于已有的流量和数据通过引入有付费意愿的第三方实现变现(即售卖流量,售卖数据等)
    与逻辑2相比,逻辑3的主要区别或许在于最后买单者不是用户,而是第三方这类产品的典型是社区。
    而这一逻辑的核心往往在于:是否能获取到足够多的用户,用户忠诚度是否足够,是否能积累下来可以持续带来新流量的数据或内容,是否可以积累下来付费方愿意为之付费的内容、数据或特定氛围。
    继续逆推,则该类产品需要运营端具备的核心能力是:
    ·引导用户发生特定行为、搭建特定氛围的能力;
    ·持续维系住用户形成用户活跃度的能力
    ·对于内容、数据和现有重点用户资源等的整合能力。
    比如知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12 10:24:53 摘录
    商业逻辑2:免费+增值服务
    该类产品的商业逻辑是:我为用户免费提供一部分产品或服务,在此基础上通过一部分付费增值服务获得赢利。
    这样的产品在互联网世界里是颇为常见的,尤其常见于各类工具类产品(比如我现在用的印象笔记)。它们往往通过免费提供某种服务从而赢得大量用户,之后再通过提供付费增值服务的方式实现赢利。
    所以,其核心在于:是否能获取到足够多的用户,是否能够让用户对产品形成依赖,以及是否可以更顺利地撬动用户为增值服务买单。
    同样逆推一下,该类产品需要运营端具备的核心能力是:
    ·免费试用用户的获取能力;·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培养
    ·用户日常使用行为到付费服务之间的路径搭建;
    最终的增值服务或第三方付费服务的售卖。
    ·用户和流量获取涉及的面太多太广,这里先不重点讲,主要讲后面几件事。关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培养,又有两种常见方法。一是慢慢引导用户把更多的社交关系、个人记录、数据等逐步沉淀到产品中;二则是通过理念输出、标杆树立等各种方式循循善诱式地完成对用户的教育。
    关于用户日常使用行为到付费服务间的路径搭建,重在巧妙的设计和前后关联性。
    关于售卖,这个就是各种促销运营手段了,没什么可说的。
    ·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培养
    ·用户日常使用行为到付费服务之间的路径搭建;
    最终的增值服务或第三方付费服务的售卖。
    ·用户和流量获取涉及的面太多太广,这里先不重点讲,主要讲后面几件事。关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培养,又有两种常见方法。一是慢慢引导用户把更多的社交关系、个人记录、数据等逐步沉淀到产品中;二则是通过理念输出、标杆树立等各种方式循循善诱式地完成对用户的教育。
    关于用户日常使用行为到付费服务间的路径搭建,重在巧妙的设计和前后关联性。
    关于售卖,这个就是各种促销运营手段了,没什么可说的。

    比如印象笔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12 10:22:20 摘录
    商业逻辑1:直接面向用户售卖某种商品或服务获得赢利
    这样的产品商业逻辑最为直接,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某些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用户,并从中获利。
    它们当中的典型例如品牌电商网站、各种O2O上门服务等。
    所以,它的核心在于:是否能找到足够好、足够多的商品,以足够低的成本、足够顺畅地将其售卖出去,并确保整体售卖流程的顺畅程度。
    所以按照这个逻辑,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逆推回来,该类产品需要运营端具备的核心能力就是:
    ·商品和货源的选择和拓展能力(即,要有能力找到更优、更多的可售卖商品);·商品包装和营销能力(即,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商品卖出去);
    ·供应链全程服务能力(即,从用户产生下单行为到最后完成消费的全过程服务能力,其中有可能包括了仓储、配送、服务人员管理等环节)
    例如,唯品会、聚美优品、当当网等自营电商,运营端往往会被划分成几个子团队:
    ·品类运营。该团队决定网站内会上线哪些商品分类以及每一阶段主推哪些商品分类,偏策略。
    商品运营。该团队主要负责商品的定价定量、上下架(即决定某段时间内库存中该商品的储备数量,备货太多占据仓储成本,备货太少可能影响销售收入)
    ·供应链团队。该团队主要负责涉及供应商对接、仓储、进出库、物流、配送等相关的所有环节管理。
    ·营销团队。该团队主要负责定期策划各种大型促销活动和制定相应促销策略,周期性拉动站内销售额上升。每逢类似双十一6·18前后,这个团队是最忙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12 09:59:12 摘录
    至此,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下,对于一款探索期的产品而言,常见的运营要点有如下几个。
    1挑用户。尽力通过各种方式把可能会对你的产品带来伤害的用户(比如那种典型的走到哪儿骂到哪儿的“喷子”型用户,或是你暂不具备能力服务好的用户(典型的如知乎在早期只关注创业、互联网相关话题),在早期拒之门外。
    2尽可能通过邀请、BD等各种手段找到一部分“活跃”、在小圈子内“有影响力的名人领袖型用户成为你的早期种子用户,然后通过服务好他们,让他们愿意自发为你背书,传播你的产品。他们的信任和背书,对于一款早期产品的价值是巨大的。并且,对于这样的用户,如果你能服务好个,很容易就能影响到一群人。
    3对你的种子用户一定要给予各种额外关注,让他们感受到,在这里做一个用户与在别的地方做一个用户的感受是显著不一样的。这个逻辑其实也很浅显:既然我们已经说了早期产品的体验可能会很烂、很不确定,自然需要运营端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给用户一个愿意留下来的理由。
    通常,如果你发现你的产品用户认可度和种子用户活跃度已经很高,用户的增长速度开始显著加速的时候,你可能就已经渡过了探索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11 21:00:14 摘录
    注意:这里的重点是,可以在比赛结束后2小时内(这是最黄金的时间段)迅速行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这说明懂球帝对于这一晚,必然是有备而来的。现在你所看到的所有方案,他们一定早已都提前准备好了。且,他们肯定连国足失败后的方案也都已经准备好了。
    也让我再一次感叹,有时候,在运营上,除了把事情想明白,其实更多时候,拼的就是执行力,这种执行力,精准到每一分钟的消息推送,每一张图片的设计,每一条文案的雕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4 10:43:34 摘录
    做好用户召回,基本是一个很考验执行和细节的活一般来讲,我的建议是通过如下三个步骤来开展对应工作。
    (1)分析流失用户。你需要对于流失用户进行分析,判断一下他们的用户特性,比如说,年龄多大,在流失以前更喜欢在站内做些什么,当时可能是因为什么而流失的,等等。如果你的流失用户中有一大半都是同一类用户,毋庸置疑,这批人肯定是我们的优先重点召回对象。
    (2)制定召回策略。所谓召回策略,就是“针对一群什么用户的什么需求,在什么场景下,我通过何种方式去触达和把信息传达给他们,从而能够令其再次回来使用我的产品”。比如说,滴滴出行这样的产品想要做用户召回,类似“职场上班族下班后一身疲惫打不到车”这样的场景,多半会是其主抓的场景;
    一旦明确了场景,我们就可以确定通过何种方式把召回信息推送给用户可能会更有效,目前常见的召回方式包括邮件,短信、客户端Push、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几种,可以根据用户的分布、使用习惯、场景等决定使用何种方式实现召回更为合理。
    (3)根据策略确定你的召回内容。这个部分会更考验你的文案功底,关于怎么写好转化型文案,我们此前已经提到过,所以在此不过多描述。在这里分享一个我看到过的比较好的用户召回案例下面是一封Aydo(Any.do是一个个人事务管理APP,主要功能就是帮助用户应用时间管理的一些方法和理念更好地记录和管理自己的事务)发给用户的召回邮件,你可以好好感觉一下其中的一些细节。
    您好
    别来无恙?
    我会尽量简明扼要地说明这封邮件的目的,不会占用您太多时间。
    今天,我整理了一下曾经下载过 Any do应用却很久没有登录过的用户名单我苦苦思索了一下如何才能让您再给 Anydo一次机会,而我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就是坦诚地询问您的意见。
    我们小小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努力,只为不断改进Any.do,为您带来比旧版本好上十倍的用户体验。尽管有些麻烦,但如果您升级当前的 Any do版本,或是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最新版本,您就会发现新版应用和旧版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您手头上的工作堆积如山,需要一个简单的应用来管理这些事务,我相信您一定会非常喜欢新版 Any do应用。
    新版中没有广告,没有赞助商名单,也没有讨厌的促销广告,只会给您带来乐趣,帮您轻松规划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访问我们的帮助中心来了解该应用的新特性,或向我们的客服团队提交问题。
    您可以点击以下链接来下载全新的 Anydo应用,或更新您的旧版本。
    http: //www.any.do/open-todo?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兴趣!
    Omer
    品牌创始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4 10:38:47 摘录
    激励体系通常可能会有这么几个组成部分,几方面都应该考虑到,并且有具体可落地的方案:
    (1)要明确用户的哪些行为需要激励,并围绕着他们结合前面提到的方法梳理出来一条用户成长路径,结合这个路径搭建出来一套用户等级及对应的任务等。(2)搭建一套虚拟物品或虚拟货币体系(积分也算是某种虚拟货币)大原则一定是用户级别越高,完成了更多你希望他们完成的行为,则用户获得的虚拟物品和货币就会越多,越稀有和越酷、越炫。
    (3)在此基础上,要注意用户PK或竞争氛围的营造,外加各种荣誉的刺激和展示。常见的表现形态是各种排行榜。
    (4)最后,是在激励体系搭建起来后,要注意加强每一个环节上的用户引导,这个前面已有案例提到,这里不多说了。
    而设计好一个激励体系,应当注意的原则包括:
    (1)一开始尽可能简单,能做到可以刺激到现有用户即可。等到发现已经有一部分用户快要走到激励体系的顶端和尽头之后,再增加激励体系的级别复杂度和内容。不要试图一次性完成一个完美的激励体系。
    (2)要尽量让用户有清晰的目标感和对目标的可掌控感。试着考虑你现在看到一个提示说“您的下一个级别是15级,请加油,和你看到一个提示说“您只需要再发帖243个就能进阶到15级啦”的区别。
    (3)如果是做了积分或虚拟货币,一定要注意整体系统积分发放和用户积分消费之间的平衡。假如发现用户账户中已经有了很多积分无处消化,则一定要尽快做一些虚拟物品之类的让用户把积分消费出去。否则,如果用户发现自己拿了一大堆积分却没什么用,他们会对积分感到麻木,而这套激励机制也将不再对他们生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4 09:03:15 摘录
    所以,我们来总结一下,假如你也喜欢做内容,想要在内容上能够做出来些超级性感的事情,我能给你的最诚恳的建议,是下面这些:
    要相信内容的价值和力量,不要只把内容当作一种工具和手段,以“让我做的内容能得到用户认同”为导向,而不要以“我的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眼球为导向”;
    把内容当作一种“与用户交朋友”的手段,每次做一篇内容或推荐一篇内容时都想一想,假如你现在是在面对一个你最好的朋友,你是否愿意把这篇内容推荐给他?以及你会怎么推荐?
    让自己更有节制,让你做的内容更符合你的本心,尽量多做自己喜欢和相信的内容,不要逢迎讨好,也不要一味自High吹牛;
    把体验新奇有趣的事物和对之持续进行思考变成一种习惯,要从细节中去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理解对细节的刻画、呈现和渲染往往才是内容的打动力所在。最后,坦白说,我觉得做新媒体或者做内容这件事可能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它需要对内容有所热爱,更适合那些时常能够有所感触、有所思考、喜欢表达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4 08:59:48 摘录
    最后,我还相信,一个做内容的人,其个人价值会与他依靠内容获得用户认可的能力成绝对正比,而只会与他依靠内容吸引用户球的能力成阶段性正比。
    也就是说,如果你只是能够依靠内容吸引用户眼球,短期博得流量,那么你的个人价值是有天花板和上限的,且这种上限会到来得很快。
    但,如果你能做到的事情是能依靠内容获得用户的认可,那你的个人价值会越来越大,且没有上限。因为你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它一定会随时间的变化而越来越强,且认可你的人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举个不一定特别恰当的例子,二者的区别,好比“冷笑话精选”这种所谓自媒体大号,与“罗辑思维”间的区别。前者短期可以爆发迅速获取流量,但时间长了,用户感知其实很弱,作为用户也很难与之形成很深的信任关系。
    但后者,也许有人会反感,但只要你真的认可了罗振宇的观点、理念等,你会越来越无比相信他,愿意相信他给你推荐的大多数东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4 08:54:22 摘录
    甚至是,如果我连续几次感觉到我被你的标题党欺骗了,我会进而对你这个号或你这个人失去信任,在我眼中,你天然就已经是一个更喜欢哗宠取宠、为了骗点击阅读而丧尽天良的存在。
    所以,在三节课这个公众号的运营中我经常会跟三节课的两位相关的实习生讲:我们宁可点击率变差一点,也不要总是试图通过标题给予用户“哗宠取宠”、“博眼球”式的感觉,或者是给他们营造出来一些其实我们的内容给予不了的价值期待。
    我喜欢的工作方法是:先找到一个你长期愿意相信的东西,坚守住它,确定一个不可逾越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向一些短期的诱惑去妥协。否则,若无长期坚守,哪怕你短期战绩再辉煌,你在用户眼中很可能也只能成为一个过眼云烟式的枪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2-04 08:42:00 摘录
    首先,我相信内容本身的最大力量在于其通过持续内容输出面向用户构建起来的某种强烈的“信任感”。
    我有一个很喜欢的写作者叫程苓峰,他曾说过一句话,大约是这样的:
    媒体(或称内容)即阴阳。
    在所有行业当中,只有内容或媒体是阴阳,而其他行业比如房产商、电商都不是阴阳。独有阴阳能生化万物。
    这句话的意思讲的是,好的内容或一个好的媒体,承载的是信息、思想、知识、价值主张等,而可能不是单一的资讯。
    单一的资讯类似某种路边不经意间看到的不知名小点心,我要是正好路过,正好饿了,也正好有空,我会吃,但吃完后,我对它不会留下任何印象。
    但,假如你供应的不止是资讯,而是思想、知识价值主张等,你可能会更容易得到用户们的认可,这种认可如果长期累积下来,可能会为你构建起来一种具备穿透性的用户信任感,且这个信任可以下沉转化到任何东西上。比如罗辑思维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就可以转化到卖月饼、卖桃子、卖书等事情上。而同样的事情,可能只有媒体可以做到一你很难想象一个做电商的今天卖书、明天卖月饼、后天卖桃子吧?所以,如果做内容,尽量不要只做一维的资讯。或者说,即便是做资讯,其背后也应该包含了某种既定的思想与价值主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