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系统梳理周国平先生教育思考的随笔的修订版。 《周国平论教育(修订版):守护人性》是教人幸福和优秀的。作者针对今日严重违背常识的教育,发出了清醒而积极的声音,替教育忧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周国平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39.80元
  • ISBN:9787567528338
  • 2021-05-15 23:37:13 摘录
    附:优势累积教育法实践方法

    日常生活三步走
    第一步:记住孩子只有特点,没有优缺点,看到孩子的特点发生在自己欣赏的地方,可多肯定或表扬孩子,忽略那些产生自然后果的特点。
    第二步:看到孩子做的正确、可复制的行为,及时给予孩子肯定,正面标签时时贴、多样贴、重复贴,让孩子体验成就,体验被肯定的感受。
    第三步:每星期至少花6个小时和孩子一起做愉快的亲子互动,不谈学习,就是玩玩游戏,让快乐的能量在家庭中流动。

    焦虑时三问
    第一问:培养孩子是为了什么?(自己的焦虑和这个目标是什么关系?)
    第二问:自己应该在此时此刻面对孩子扮演什么角色?
    第三问:用损害亲子关系的方式教育孩子,值得吗?

    遇到问题,想教育孩子时三想三改变
    第一想:这是孩子的什么特点?我真的要去改变它吗?
    第二想: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孩子犯错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第三想:孩子这么做、背后的逻辑和需求是什么?
    第一改变:忍不住想教育孩子的时候,请把“但是”后面的内容置换为正面的肯定。
    第二改变:教育孩子的时候,把关注点放在目标上而不是问题上,帮孩子搭个台阶,引导孩子培养一个技能,这样每一个问题都能成为孩子的成长机会。
    第三改变:用游戏化的方式让问题解决变得更愉快。

    请牢记:孩子是他生命的主宰,我们只是他身边最重要的
    环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5-15 22:51:27 摘录
    我们在看待孩子的时候也一样。我们都知道,人生的意义在于过得幸福,可是幸福的交换价值无法被衡量,而且捉摸不定,因此父母会更重视那些能够带来幸福的具有交换价值的事情。比如,父母总是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的逻辑是拥有好成绩可以考入好学校,考好学校意味着可以拥有好的就业机会,拥有好的就业机会可以获得比较高的酬劳,而比较高的酬劳可以换来幸福。在这样一种滑坡谬误(也就是前文说的多米诺骨牌逻辑)的引导下,成绩就具有了很高的交换价值,成了父母最为关注的目标。
    可实际上,如果我们的人生目标是获取幸福,可能根本不需要这种交换价值,这种交换价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见得能保值。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回到使用价值本身,让孩子体验幸福,激发他对自己人生的动力让他感受成就带来的喜悦,这种感受才是幸福的本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4-28 22:18:59 摘录
    玩游戏和写作业之间的本质不同并不是任务本身不同,而是孩子否是自愿去做。如果孩子自愿去做,学习也能像游戏一样点燃孩子头脑中的那根雷管。那么,这根雷管究竟是什么呢?它的心理学名词叫:内驱力。
    换种更为通俗的说法就是:要有兴趣去做。而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有两个要素:需求和努力后产生的成就感(英文为Hard Fun)。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各种需求,常见的需求有三种:第一种需求是好奇心,即探索世界的需要,孩子对新事物有兴趣,想要去了解;第二种需求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得一定地位的满足感,解决个体自我认同;第三种需求是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许,从而得到社会认同和社会连接的需要。这三种需求是内驱力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单纯从需求发出,孩子很可能只有三分钟热度,对什么都是浅尝辄止,要让内驱力持续下去,就要让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因为努力而感受的成就感,并且是相对即时的成就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4-19 22:39:06 摘录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一项新事业,在10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5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4-13 22:36:44 摘录
    本章重点
    当孩子真的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要把关注点放在目标上,探讨要解决这一问题达成目标,孩子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富尔曼提出的儿童技能教养法可以很有效地帮助父母和孩子找到解决问题需要的技能,并通过具体的十五步,让孩子养成这一技能,并检验这一技能。
    培养技能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一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所以着眼点是孩子成长需要的技能,这一技能的培养不是通过父母监督或强迫来完成的;二是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需要的时间可能比父母想象的要长,父母要相信孩子有成长的能力,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三是问题变成技能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父母要学会给孩子搭台阶,来帮助孩子成长。
    这一章我们详细介绍了富尔曼的十五步儿童技能教养法,也提供了一些相对详细的个案来解释这个技能法。如果父母鼓励孩子用技能法解决问题,并且能切实帮助孩子找出这个关键技能,那么所有问题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案。
    如果父母能抓住关键时期,及时地搭建合适的台阶,让孩子关注目标和自身发展,那么每个问题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机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4-13 22:20:36 摘录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自己很擅长、很舒适的地方,没有改变或学习的动力,而在焦虑的时候,虽然有改变的想法,但常常没有能量,这两个圈都不适合学习。舒适圈和焦虑圈之间的部分才是人类最能学习、也学得最有效的区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12 22:31:11 摘录
    本章重点
    中国的父母特别擅长发现问题,非常擅长用各种语言告诉孩子“你错了”,但是研究却告诉我说“不”的力量来自“是”。父母只有经常肯定孩子,偶尔说“不”才能起作用。减少说“不”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父母要重新认识自己认为是问题的那些问题的性质。很多问题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有些问题会随着成长而消失,还有一些问题完全是孩子无意的,这些问题其实父母都可以放一放。如果有那么多问题要处理,父母是很难控制各种形式的“不”从嘴里和行为上表达出来的。通过减少需要处理的问题,减少父母纠错的频率,让父母能把更多时间和关注放在孩子的优点上,也能更有效地处理问题。
    此外,父母还需要区分这些问题是情绪问题还是会产生自然后果的问题,或者是会产生逻辑后果的问题。剩下的20%需要父母处理的问题常常是那些会产生逻辑后果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外部干涉,孩子不得不承担其直接后果的问题。对于那些自然后果问题,父母其实需要给予孩子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承受和解决。试错本身就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孩子通过承受结果,找到调整行为的驱动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于那些产生的直接后果由他人承担的逻辑后果问题,父母最好及时出手管理,帮助孩子意识到问题,并让孩子改变行为。否则,没有边界的自由会养出一个熊孩子。确定了问题的属性,父母就能减少焦虑,容许某些问题的存在。
    但是,家庭中也会有一些底线问题,即孩子犯错的代价大到很难接受的问题,底线问题不能多,一般设置3~5个即可,可以给孩子非常清晰的容忍边界。
    除了区分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还需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之前提到的观察和记录表能帮助父母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没有解决问题的完美方案,父母处理问题的智慧在于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智慧的父母带孩子更轻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07 22:43:28 摘录
    大部分的孩子在一开始都无法认识到这些小后果的重要性,但是,随着不断承担后果,他们会有内驱力自己去解决这些小问题。如果父母太着急,在孩子还没有承受后果的时候,就急忙出手干涉或帮忙,那么孩子其实是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的,以后也不会有内驱力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大量补课却没有效果的原因,因为这些补课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没有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总体来说,凡是孩子自己能承担后果的事情,父母一定要学会等一等、忍一忍,让孩子先承担后果,产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实在有必要父母再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1-01-06 22:33:22 摘录
    正面标签贴哪里?
    如果不纠错,父母都觉得不会说话了。没关系,换种方式用正面标签来说话。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做的那些正确的、可复制的行为进行肯定,这样孩子就会踩着正确的台阶慢慢往上走了。
    这个正面标签一定要是真实的,因此,这一方法的运用有个前提,那就是父母要改变对孩子缺点、优点的判断方式,认识到缺点、优点可能是孩子的同一个特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发生在父母欣赏的地方就成了优点,发生在父母不欣赏的地方就成了缺点。真正欣赏孩子的特点,让孩子的特点发挥在父母喜欢的地方并加以肯定,才能让孩子的归属感建立得更为顺利。
    正面标签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挑战父母的能力。父母可以用5种工具来练习正面标签法:句式转换、书面写孩子的进步、利用网络给孩子点赞、让孩子自我总结和孩子没做“坏事”就鼓励。贴正面标签和表扬不同,它是对孩子的肯定是对孩子的信任,不是对孩子的期待。
    当父母改变挑剔的眼光,贴正面标签的能力越来越强,从看见事实到看到进步,再到看到关键,并且定期给孩子贴正面标签时,幸福的能量就会像一条河流一样,流淌在家庭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26 22:08:25 摘录
    其实,任何一种性格特点都像一枚硬币,总有两面性:有主见,可能会“果断”,也可能会“武断”;关注自我,可能会“自强”,也可能会“自恋”;不拘泥于细节,可能是“粗心”,也可能是“有大局观”……所以,一个特点在不同的语境里、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就会变成优点或缺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07 22:37:47 摘录
    本章重点
    今天,做父母真的非常不容易。一方面,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传统社会中父母拥有的权威不再那么大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已经没有合法性;另一方面,当我们使用西方育儿理论的时候,又出现了水土不服,不同的文化和育儿要求,使得“和善而坚定”的要求成了父母内疚的原因。再加上目前流行的密集母职育儿文化逼迫着妈妈都成为“超级辣妈”,这些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焦虑和压力,也压缩了孩子的成长空间。
    好学的父母们在这样的困境中,发出了“道理我都懂,但还是做不好”的心声。走出困境的方法是:父母需要提升目标、角色、关系和解释风格四个维度的能力,理清战略性目标和现实性目标之间的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把亲子关系和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言传身教的同时反省一下自己的解释风格给孩子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做到真实,做真实的父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诚实地与孩子一起商讨问题,给孩子营造一个客观的成长环境。
    育儿并非妈妈一个人的事,爸爸、老人、学校都是妈妈很重要的合作伙伴,要整合资源,让每个角色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把育儿这件事做到事半功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2-01 22:47:44 摘录
    美国联邦司法系统
    一、美国地区法院
    美国50个州共有89个地区,区域划分列于美国法典28条81144节。波多黎各、维尔京群岛、哥伦比亚特区、关岛及北马里亚纳群岛也设有地方法院。美国地区法院总计94个。一些州如阿拉斯加由单个司法区域构成。其他州,如加利福尼亚由多个司法区域构成。分配到每个地区法院的法官数量详见美国法典28条133节。美国地区法院的目录及相关规定详见网站http://www.uscourts.gov/rules/distr-localrules. html.

    二、美国巡回上诉法院
    美国司法巡回区共13个,每个区均有一个上诉法院。其中最小的法院是第一巡回法院,拥有6名法官,最大的法院是第九巡回法院,拥有28名法官。每个设有巡回法院的州目录详见美国法典28条41节,每个巡回法院拥有的法官数量详见美国法典28条44节。巡回法院的规定可见于网址:
    http: //www. uscourts. gov/RulesAndPolicies/rules/current-rules. aspx.
    加上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和哥伦比亚特区巡回法院,使巡回法院的总数达到13个。其他的信息可见于下面站:
    http:/:www.loc.gov/law/guide/usjudic.html.

    三、美国最高法院
    美国最高法院由首席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最高法院在国会确定的指导原则范围内,根据其自由裁决权,每年只审理和决定数量有限的案件。这些案件可能来源于联邦法院或州立法院,通常这些案件涉及宪法或者联邦法律方面的重大问题。更多关于最高法院的信息请访问网址:
    http://www.supremecourt.gov.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9 22:30:57 摘录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比如在农业社会中,老人的经验能指导年轻人;并喻文化是前喻文化与后喻文化之间的一种过渡;而后喻文化则是指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社会学家周晓虹在研究中国的代际关系时提出了文化反哺现象。也就是说,中国进入了后喻文化占主导的时期,老一辈的经验无法复制到年轻人的生活中去,反而是年轻人掌握了新的技术、新的信息源泉反哺老年人。这样,老年人就失去了其经验价值,从而彻底丧失了权威。
    社会发生了变化,父母权威的丧失并不由个人意志决定。无论父母接受与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必然会失去权威,除非父母让孩子丧失生存发展的能力,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父母,否则,带有专制性的权威必然遭到反抗。在这种社
    会转型中,父母必须寻找新的教育方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1 23:54:50 摘录
    耶鲁大学的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经过4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孩子成长地图: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和能力成长,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适应社会。
    1岁是可爱而难缠的年龄,也是培养安全感不可错过的一年;
    2岁是又好气又惹人爱的年龄,也是培养幽默感不可错过的一年;
    3岁是从友善到和父母对着干的年龄,也是培养创造力不可错过的一年;
    4岁是狂野而美妙的年龄,也是语言表达能力飞速成长的一年;
    5岁是开朗愉悦的年龄,也是亲子关系最融洽的一年;
    6岁是叛逆而甜美的年龄,也是内心矛盾最为突出的一年;
    7岁是沉静而敏感的年龄,也是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一年;
    8岁是成长与欢乐交织的年龄,也是热衷思考、思维活跃的一年;
    9岁是独立而执着的年龄,也是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10~12岁是独立又自我矛盾的年龄,也是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
    13~14岁是叛逆与成长共存的年龄,也是逐渐成熟的青春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11-21 23:48:37 摘录
    有一句话虽然是鸡汤,但是却让很多人产生共鸣: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因为归属感没有在童年时期建立起来,所以在成年后要花更多的力量反省,才能找回成长的动力,才能重建归属感。
    归属感对孩子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在这一章不断强调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成长的本质,更好地保护孩子自身的成长动力。如果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认为的对错去看待和指正孩子,那么这就是蒙台梭利说的“成人的傲慢”。父母如果不断地纠正孩子的各种“错误”,希望孩子“听话”,那么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在不断告诉孩子“你看你是很差的吧”,“你能力不行吧”。父母不断证明自己很正确,用事实和语言来证明自己是对的,但是对孩子来说,这证明了父母的强大,反衬了孩子的弱小和无力。所以,很多父母都不能理解:“妈妈说的都是正确的,爸爸给你的指导都是对的,你为什么不听?”“老师明明给你指了一条康庄大道,你为什么不走?”因为对孩子来说,承认听你的都是对的,他就没有听取自己声音的机会,也没有证明自己强大的机会。一旦孩子的归属感出了问题,那么对他而言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人生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维护孩子的归属感需要父母的理解,需要父母的智慧,也需要父母更好地认识孩子不同阶段的成长特征。
    我之所以强调优势累积教育法,正是想帮助父母认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建立归属感,从而让孩子有能量、动力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