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读书笔记 听这个站在文学前沿的女人讲笛福、谈奥斯汀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个从未进过学校、博览全书的文学天才 一个从小就跟文学泰斗共处一室的文学传承者 一个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定价:32.80
  • ISBN:9787544754668
  • 2018-04-18 11:15:38 摘录
    对英国文学稍有涉猎的人一定会感觉出来:它有时候处于一个萧条的季节,好像乡下的早春似的,树木光秃秃的,山上一点儿绿意也没有;茫茫大地,稀疏枝条,统统无遮无掩、一览无余。我们不禁思念那众生躁动、万籁并作的六月,那时候,哪怕一片小小的树林里也是生机盎然。你静静地站着,就会听见矮树丛中有些身体灵巧的小动物在那里探头探脑、哼哼唧唧、走来走去,忙着它们的什么活动。在英国文学当中也是这样:我们必须等到16世纪结束、17世纪过了很久,那一派萧条景象才能有所变化,变得充满生机和颤动,
    我们才能在伟大作品产生的间歇,听到人们说长道短的声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8 11:04:40 摘录
    作者似乎把我们所知道的人物的特征都撕个粉碎,然后再对这些无法辨认的碎片注入一阵强劲的生命之风,于是这些人物就飞越在现实之上。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本领。她能把生命从其依托的事实中解脱出来;寥寥几笔,就点出一副面貌的精魂,而身体倒成了多余之物;一提起荒原,飒飒风声
    轰轰雷鸣便自笔底而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8 10:56:59 摘录
    因此,如果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那激昂的呼声曾经传到她的耳边:“在这颗心里一定存在着某种永生不灭的东西—人生不是幻梦一场。”那么,她自己的答案也是明确无疑的。她大概会简简单单地答道:“我们只要观察周围的一切,就
    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8 10:38:10 摘录
    奥斯汀的才华如此均衡,难得地完美。她所有完成了的小说中
    没有失败之作,她的众多章节里很少有哪一章明显低于水平线。不
    过,她毕竟年仅42岁就过世了,死在能力巅峰期。她尚待经历那些
    使晚年成为作家生涯中最有趣阶段的种种变故。活泼灵动,气韵难遏,
    富有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如果假以时日,她肯定还会写出更多的作品,
    而且简直让人乐于揣测她是否会改换写作的路数。边界已经划定;月
    亮、山峦和城堡都在界外。不过,她不是有时也曾试图短暂越界吗?她不是也正开始以自己特有的快活而精彩的方式,盘算一次小小的
    发现之旅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4-18 10:26:19 摘录
    的确,笛福隶属于那一类伟大的平铺直叙者,其作品以对人性中最持续长存因素的深入了解为基础,尽管那些成分未必最夺目诱一
    人。从亨格福德桥望去,伦敦的景象是灰蒙蒙的,严峻的,沉重的,充满车马行人、买卖交易压抑着的律动,若不是有舰船的桅杆和市区的钟楼和穹顶,一切就会显得平庸乏味,这景象令人想到笛福。手捧紫罗兰花站在街角处的衣衫褴褛的卖花姑娘,在拱门遮蔽下耐心兜售火柴和鞋带的饱经风霜的老女人,仿佛都是他笔下的人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1-12 00:05:40 摘录
    诗意态度的根据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物质的事物之上的。它有赖于闲暇,有赖于一点儿钱,以及钱财和空闲所能提供的冷静的、超越个人的观察事物的机会。
    我们也许可以预言,将来妇女写的小说会少一些,但质量更好;她们不但会写小说,也写诗歌、批评和历史。这一预言无疑包含了人们对一个美妙的黄金时代的向往,那时妇女将拥有她们长期以来被剥夺的东西—空闲、钱财和属于自己的一间屋。
    我们有幸生存在对于一个世纪前的作者而言的黄金时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1-11 23:36:02 摘录
    英国的小说家知道,社会乃是由许多彼此隔离的玻璃匣子构成的巢,每个匣子里住着一个有特殊习俗和品性的集团。他知道世间有伯爵而伯爵们还有侄女,他知道世上有将军而将军们在拜会伯爵的侄女前要刷外套……
    没有了伯爵的女儿和将军的表亲,英国小说会一派荒凉。它就会像俄国的小说,只能依仗灵魂的无限性和人类的友爱亲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1-11 22:57:51 摘录
    他们(以随笔写作为专业的人们)每周写,每天写,写的要短,要为那些在早晨匆匆忙忙赶火车的人们而写,也要为那些在傍晚精疲力尽回到家里的人们而写……
    本能地把一切可能会由于跟公众接触而受到损失的宝贵内容统统抽出来,免遭伤害,同时也抽出那些可能刺痛读者皮肤的东西……
    这些作者是为一个友善、疲惫而漠不关心的社会而写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08 14:47:42 摘录
    他注定只可能深切地了解本社会阶层的人并恰如其分地描绘他们。他不可能逃脱自己在其中生长的那个匣子。纵览小说,就会发现狄更斯的作品中没有绅士;萨克雷的书里没有工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08 14:46:07 摘录
    不行,人是无法隐退的,即使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他们不愿意隐退,尽管理智如果要求;离群索居,他们无法忍受,尽管人老体衰,需要一个隐退之所——正像有些市民,人老了,仍然想坐在街门口,这么一来,就把他们的老态龙钟摆在外面,让人嘲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08 14:44:10 摘录
    但是,究竟谁才是理想的人选,谁才能够引诱作家的头脑构思他那最佳杰作,促使他那孕育之中的种种充满生机的作品诞生出来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答案。大致说来,伊丽莎白时代的作家选择贵族和剧场观众作为自己写作的象。18世纪的文学保护人是由咖啡馆的才子和格拉布街的书商这两种人组成的。在19世纪,大作家都为那些半克朗一本的杂志和有闲阶级写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08 14:39:19 摘录
    当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物质主义感到腻烦的时候,他们—哪怕最不起眼的小说家一却对人的精神生来就怀有一种天然的崇敬。“要学会和人们亲近但是,不要让这种同情仅仅出自理智—因为出自理智的同情是容易的—而要发自内心,发自对于人们的爱。”在每一个伟大的俄国作家身上,我们都仿佛看到了圣徒的特征如果对于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于他人的爱,以及为了达到某种要对人的精神进行严酷考验的目标而奋斗,即构成为圣徒性格的话,那么正是他们的这种圣徒精神使我们感到惶惑,觉得我们自己由于缺乏信仰而浅薄无聊因而使得我们的许多著名小说看起来华而不实。俄国人的心既然如此博大而充满悲悯,他们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极大的悲哀。再确切一点说,我们可以把这个叫作俄国人思想的无结论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08 14:37:45 摘录
    例如,在公墓那一个场景,鲜明的色彩、恶浊的气氛、松散的结构、电光石火倏然一闪的重大含意,使人心里悚然有所感悟,至少在第一次阅读时很难不称赞这是一部杰作。如果我们要的是生活,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08 12:31:33 摘录
    我们不可以想当然,认为生命在通常所谓的大事中比在通常所谓的小事中能够更完满地存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08 12:29:57 摘录
    如果我们给他们这些作品贴上一个“物质主义者”的标签,那意思是说:他们所写的只是些无足轻重的东西,他们拿出了巨大的技巧、巨大的勤奋,只是为了把那些琐屑平凡、转瞬即逝的东西写得仿佛是真实而有长远意义似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