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是作者作为政治犯被关押期间所写的几部小说之一。 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敖
  •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
  • 定价:20.00元
  • ISBN:9787505720176
  • 2018-02-25 21:25:42 摘录
    《北京法源寺》,"台湾人所著书"之谶,百年孤寂,又复重演。契阔四十载。今印此书以归故国,沧海浮生,难忘我是大陆人而已。

    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二日
    "沧海浮生,难忘我是大陆人而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5 21:23:40 摘录
    伏尔泰(Voltaire)说过一句话"最好是好的敌人。“(Lemieux est 1'ennemi dubien. The best is the enemy ofthe good.)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5 21:20:51 摘录
    所以,事实上你没死,但在感觉上和理论上,你早已是古人。人们看到你,是看到历史,你并不比戏台上的你更真,报上说南边演戊戌政变的戏,你也去看了,看到台上的自己,你康先生泪洒戏院。其实,戏台上的你,才是真的你;而真的你,却已经变成了活古董。
    “其实,戏台上的你,才是真的你;而真的你,却已经变成了活古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5 21:18:40 摘录
    话说到这里,我想到你康先生,你想救中国吗?你想走这条路,你就不得不先做一番准备。群体是健忘的、是非不定的、忘恩负义的、残忍的。愈是伟大的民族,愈有这些特色。所以,有一天,当你遭受了这种待遇,你可能变得爱中国,但却不爱中国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25 21:13:39 摘录
    是用晋朝葛洪《神仙传》的典。徐甲是老子的佣人,跟了老子许多年,可是从没拿到薪水,有一天他忍不住了,向老子算总账,说老子欠他多少多少。老子真行,他一言不发,把徐甲化为枯骨一具。这时徐甲恍然大悟:他清楚知道,原来自己只不过是一具枯骨,他的血肉生命怎么来的,还不明白吗?区区人间小事,还计较什么?于是他忏悔了。
    如此对待讨薪,这个boss太狠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9-05 12:42:32 摘录
    一个人带着一个大集团做坏事,坏事对大集团有好处,虽然不合正义,他会得到拥护;可是,一个人带着一个大集团做好事,好事对大集团有坏处,虽然合乎正义,他会得到反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30 21:14:04 摘录
    轮回是不可信的,死后妄信有来生,是一种怯懦、一种自私,对来生没有任何指望而死,才算堂堂的生、堂堂的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7 23:06:04 摘录
    “勇于私斗,怯于公义,这是支那人的大毛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7 23:04:55 摘录
    古典可能转生为未来,只是古典不能转生为现代,你们的行为,不是历史就是未来,但不是现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4 15:48:51 摘录
    梁老师先用“学约十条”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十条里告诉学生:“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读一国之书。”要知道中国以外还有世界,了解世界才能为中国定位、才能了解中国,“孔子之教,非徒治一国,乃以治天下。”因此为学当“求治天下之理”。知识分子要求得此理而努力“成大丈夫”,“以大儒定大乱”,这才是读书上学的目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4 15:41:27 摘录
    佛学的信仰是唯心的,寺庙本身却是唯物的,以心寄物,由物见心,寺庙有它的必要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1 19:48:05 摘录
    个人只有和群体的大多数一起浮沉,才能免于被残忍对待,个人太优秀了、太特立独行了,就容易遭到群体的迫害,群体是最残忍的,个人比较好,群体比个人不是更好就是更坏,群体比个人极端得多。所以,优秀的个人如果秀得过分,就得准备付出惨痛的代价给群体,作为“冒犯费”。所以,许多优秀的个人为群体做事,必须事先就得抱有最后还得被群体出卖的危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1 19:41:21 摘录
    宋朝的三百二十年的天下、三百二十年忠君教育,已经足以使任何人把这个政权视为当然,时间可以化非法为合法,忠臣是时间造出来的。时间不够,就不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21 19:37:32 摘录
    在一个人阅历较多一点以后,他有时难免会发现,人间许多对立的问题,如是非、正邪、善恶、好坏等等,并不都是很草率就能断定的。同时对立的情况,往往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明显,对立的双方,可能有混同的成分、相似的成分,甚至还有完全相反的尴尬场面发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08-16 17:25:00 摘录
    判定善的真伪,要从他做出来的看。做出来的是善,我们就与人为善,认为那是善;如果他没做,只是他想去行善、说去行善,就都不算。不管是什么理由,他做了,你就很难说他是伪善,只能说他动机复杂、纯度不够而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