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作者:卫蓝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定价:38
ISBN:9787545528787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 )
评价 (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0987654321qwertyuiop
2020-01-12 03:57:04 摘录
书入法800字书摘
笔记选填+章节+页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0987654321qwertyuiop
2020-01-12 03:56:34 摘录
书入法800字书摘
笔记选填+章节+页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0987654321qwertyuiop
2020-01-12 03:56:04 摘录
书入法800字书摘
笔记选填+章节+页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0987654321qwertyuiop
2020-01-12 03:55:34 摘录
书入法800字书摘
笔记选填+章节+页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木m
2020-01-09 11:08:20 摘录
上述四种情绪问题也是输入、加工和输出这三个过程的产物。其中,敏感主要出现在输入阶段,焦虑主要出现在加工阶段,愤怒往往是输出阶段带来的,抑郁则是防御行为失败之后的反应。
我们的应激系统就像一个安全部门,当它捕获到危险信号时,就会调动资源应对危险——通过愤怒的行为让对方害怕,以及抵抗各种入侵。当所有是围的防线都失效后,我们就会陷入抑郁情绪结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乐得观自在
2019-01-15 21:12:03 摘录
有人说“相爱容易,因为五官;相处不易,因
为三观。”
心灵气合,不易。但要有踏出那一步的勇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乐得观自在
2019-01-15 21:11:33 摘录
有人说“相爱容易,因为五官;相处不易,因
为三观。”
心灵气合,不易。但要有踏出那一步的勇气。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乐得观自在
2018-08-28 20:11:51 摘录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够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为长远的利益着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乐得观自在
2018-08-28 20:11:12 摘录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够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为长远的利益着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乐得观自在
2018-08-28 20:10:42 摘录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够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本能,为长远的利益着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闪闪枯叶风中
2018-01-17 21:03:18 摘录
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一半,觉得不好看,那么就离开吧。
如何判断沉没成本是否应该放弃? 确定喜恶心情,区分对沉没成本的取舍之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闪闪枯叶风中
2018-01-17 19:37:23 摘录
有的时候,当我们见到一个人,即使在此之前并没有相遇过,也无任何瓜葛,也会下意识地不喜欢对方,有很强的排斥感。
不喜欢一个人绝对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出具体是哪些,或者说不出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
这种感觉实际上就像闻到臭味就想捂鼻子、遇到危险要逃跑一样,都是一种自发的保护机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如果一个人经常侵犯我们的心理空间,我们就会讨厌对方,想要与之保持距离。
巴斯(David M. Buss)在其著作《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会厌恶一些人和事,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规避掉一些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我们需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感来获得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很差,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因为没有控制感,往往意味着存在风险。
就像听到手指划玻璃的噪音,即使实验证明,它对我们的听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自发地厌恶,这是因为它对环境的其他信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让我们无法更好地评估环境,造成我们对环境的预期不稳定,进而产生恐惧与厌恶。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经常给我们制造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就会对其产生非常多的排斥感。
比如说,在大学宿舍里,到了关灯时间,你想要入睡,但发现还有人在打游戏、放音乐,制造吵闹的环境,你可能会很不开心。这是因为你觉得这些因素干扰到你对睡眠环境的控制感。
实际上,生活中凡是强加到我们身上的,都会削弱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让我们感到不安全、不自在,也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厌恶感。
安全感提供幸福保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闪闪枯叶风中
2018-01-17 19:36:53 摘录
有的时候,当我们见到一个人,即使在此之前并没有相遇过,也无任何瓜葛,也会下意识地不喜欢对方,有很强的排斥感。
不喜欢一个人绝对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出具体是哪些,或者说不出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
这种感觉实际上就像闻到臭味就想捂鼻子、遇到危险要逃跑一样,都是一种自发的保护机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如果一个人经常侵犯我们的心理空间,我们就会讨厌对方,想要与之保持距离。
巴斯(David M. Buss)在其著作《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会厌恶一些人和事,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规避掉一些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我们需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感来获得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很差,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因为没有控制感,往往意味着存在风险。
就像听到手指划玻璃的噪音,即使实验证明,它对我们的听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自发地厌恶,这是因为它对环境的其他信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让我们无法更好地评估环境,造成我们对环境的预期不稳定,进而产生恐惧与厌恶。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经常给我们制造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就会对其产生非常多的排斥感。
比如说,在大学宿舍里,到了关灯时间,你想要入睡,但发现还有人在打游戏、放音乐,制造吵闹的环境,你可能会很不开心。这是因为你觉得这些因素干扰到你对睡眠环境的控制感。
实际上,生活中凡是强加到我们身上的,都会削弱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让我们感到不安全、不自在,也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厌恶感。
安全感提供幸福保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闪闪枯叶风中
2018-01-17 19:36:23 摘录
有的时候,当我们见到一个人,即使在此之前并没有相遇过,也无任何瓜葛,也会下意识地不喜欢对方,有很强的排斥感。
不喜欢一个人绝对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出具体是哪些,或者说不出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
这种感觉实际上就像闻到臭味就想捂鼻子、遇到危险要逃跑一样,都是一种自发的保护机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如果一个人经常侵犯我们的心理空间,我们就会讨厌对方,想要与之保持距离。
巴斯(David M. Buss)在其著作《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会厌恶一些人和事,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规避掉一些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我们需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感来获得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很差,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因为没有控制感,往往意味着存在风险。
就像听到手指划玻璃的噪音,即使实验证明,它对我们的听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自发地厌恶,这是因为它对环境的其他信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让我们无法更好地评估环境,造成我们对环境的预期不稳定,进而产生恐惧与厌恶。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经常给我们制造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就会对其产生非常多的排斥感。
比如说,在大学宿舍里,到了关灯时间,你想要入睡,但发现还有人在打游戏、放音乐,制造吵闹的环境,你可能会很不开心。这是因为你觉得这些因素干扰到你对睡眠环境的控制感。
实际上,生活中凡是强加到我们身上的,都会削弱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让我们感到不安全、不自在,也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厌恶感。
安全感提供幸福保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闪闪枯叶风中
2018-01-17 19:35:53 摘录
有的时候,当我们见到一个人,即使在此之前并没有相遇过,也无任何瓜葛,也会下意识地不喜欢对方,有很强的排斥感。
不喜欢一个人绝对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出具体是哪些,或者说不出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
这种感觉实际上就像闻到臭味就想捂鼻子、遇到危险要逃跑一样,都是一种自发的保护机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如果一个人经常侵犯我们的心理空间,我们就会讨厌对方,想要与之保持距离。
巴斯(David M. Buss)在其著作《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会厌恶一些人和事,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规避掉一些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我们需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感来获得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很差,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因为没有控制感,往往意味着存在风险。
就像听到手指划玻璃的噪音,即使实验证明,它对我们的听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自发地厌恶,这是因为它对环境的其他信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让我们无法更好地评估环境,造成我们对环境的预期不稳定,进而产生恐惧与厌恶。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经常给我们制造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就会对其产生非常多的排斥感。
比如说,在大学宿舍里,到了关灯时间,你想要入睡,但发现还有人在打游戏、放音乐,制造吵闹的环境,你可能会很不开心。这是因为你觉得这些因素干扰到你对睡眠环境的控制感。
实际上,生活中凡是强加到我们身上的,都会削弱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让我们感到不安全、不自在,也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厌恶感。
安全感提供幸福保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自 序 走出生活舒适区,挑战未来无限可能
第一部分 反本能之自我提升——战胜低配的自己
第一章 根源探索——事情那么多,我们为什么总想拖延
感性VS 理性——我们为什么那么不懂得克制自己
虚假的疲劳——为什么我们总想要放弃
享乐的大脑——为什么我们总想玩手机
社会的螺丝钉——为什么做事做久了会没精神
不走陌生路——为什么改变总是那么困难
第二章 对症下药——当拖延发生时,我们可以怎么做
改变很简单——从简单开始的蝴蝶效应
给个进度条——看得见的进步,让改变更有效
有效重复——让新习惯替代坏习惯
心理奖惩——让改变像玩游戏一样有趣
有效放松——什么是正确的休息姿势
记忆的线索——到适合的地方,做想做的事
第三章 学霸模式—— 手机时代,如何更好地自我控制
时间“黑洞”——为什么我们总想刷手机信息
萎缩的大脑——沉迷网络社交可能让人变笨
接纳性对抗——如何降低手机的负面影响
完美计划不完美——为什么充电计划总是失败
别让思考止步——最好的办法不会一开始就出现
仪式感——如何更好地落实计划
第四章 学习的障碍——为什么付出了却没有回报
知道感——知道了就代表懂了吗
注意的注意力——我们真的全都学到了吗
攀登障碍——学习也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
大脑的假设——它可能是台高阶超级计算机
忘掉不开心——遗忘是大脑的自清理过程
愉悦的情绪——大脑效能的最佳学习状态
第五章 扔掉低配——高效学习的核心配置
关联的知识——灵感的来源、思维的提升
高效巩固——集中学习VS发散学习
疲惫的身心——大脑学习的低效率状态
浮躁的解除——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提升自己
构建知识体系——大脑认知资源的节能模式
第二部分 反本能之群体接触——让自己成为高情商的人
第一章 不如愿的接触——社交过程中的盲区
“听我的!”——控制欲是人际关系的杀手
“我就知道!”——吵架时为什么总想否定对方的一切
让人“变笨”的爱——为什么有人看不见恋人的缺点
第二章 良性循环——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交关系
熟悉即安全——为什么你需要跟别人混个脸熟
自我表露——信任的建立在于相互了解
相对剥夺——令人反感的滥好人
有效赞美——夸赞是门技术活
第三章 沟通的艺术——怎样才能好好说话
拒绝抬杠——怎样改掉爱争辩的坏毛病
为何家会伤人——如何与家人亲密相处
善意的释放——如何更好地与别人聊天
自我实现预言——肯定别人是高效的建议方式
第四章 相处的艺术—— 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本能干涉——如何避免无故讨厌一个人
模糊的边界——如何放下自己的执念
干掉偷懒——合作过程中如何减少推诿带来的矛盾
看得见的影响——如何减少我们的负面情绪
面具的背后——怎样才能大致了解一个人
第五章 情绪的对抗——积极情绪vs消极情绪
过不去的坎——我们为什么会沉浸于负面情绪中(一)
过不去的坎——我们为什么会沉浸于负面情绪中(二)
与内心谈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被低估的影响——心理暗示的力量
资源的矛盾——如何减少竞争产生的焦虑感
第三部分 反本能之社会洞见——看到看不见的,说清想说的
第一章 外部干扰——有哪些常见的决策陷阱
控制感的陷阱——过度乐观的人更容易“入套”
呈现的画面——为什么我们总被故事说服
决策在瘫痪——选择多,不一定是好事
群体压力——再独立的个体也会受到群体影响
“白色的猴子”——关注独特的事物让我们看不见更多
第二章 自我设限——我们有哪些思维盲区
潜意识的偏心——我们真的比普通人优秀吗
专业的错觉——专业人才存在的思维局限
“就是看你不顺眼”——你反对的,我都要支持
金字塔塔尖之外——成功者背后的无数失败者
要不回来的成本——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
冲动是魔鬼——失去理智,定受惩罚
第三章 表达的逻辑——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表述的利器——金字塔模式
利器出鞘——如何使用金字塔模式
结论先行——让别人get 到你想说的
经验参照——为什么好的演讲者很喜欢举个例子
第四章 一些实战——看到事物的本质
存在的意义——人生是一场时间的旅行
社会圈层——如何进入更高的圈层
“美丽”的骗局——洗脑为什么那么厉害
伪科学的新衣——为什么有人相信星座
偏激的言论——为什么很难看到客观的真相
磨掉的棱角——我们是如何变得平庸的
后 记 沉下心来,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 · · · · · (
收起
)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自 序 走出生活舒适区,挑战未来无限可能
第一部分 反本能之自我提升——战胜低配的自己
第一章 根源探索——事情那么多,我们为什么总想拖延
感性VS 理性——我们为什么那么不懂得克制自己
虚假的疲劳——为什么我们总想要放弃
享乐的大脑——为什么我们总想玩手机
社会的螺丝钉——为什么做事做久了会没精神
不走陌生路——为什么改变总是那么困难
第二章 对症下药——当拖延发生时,我们可以怎么做
改变很简单——从简单开始的蝴蝶效应
给个进度条——看得见的进步,让改变更有效
有效重复——让新习惯替代坏习惯
心理奖惩——让改变像玩游戏一样有趣
有效放松——什么是正确的休息姿势
记忆的线索——到适合的地方,做想做的事
第三章 学霸模式—— 手机时代,如何更好地自我控制
时间“黑洞”——为什么我们总想刷手机信息
萎缩的大脑——沉迷网络社交可能让人变笨
接纳性对抗——如何降低手机的负面影响
完美计划不完美——为什么充电计划总是失败
别让思考止步——最好的办法不会一开始就出现
仪式感——如何更好地落实计划
第四章 学习的障碍——为什么付出了却没有回报
知道感——知道了就代表懂了吗
注意的注意力——我们真的全都学到了吗
攀登障碍——学习也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
大脑的假设——它可能是台高阶超级计算机
忘掉不开心——遗忘是大脑的自清理过程
愉悦的情绪——大脑效能的最佳学习状态
第五章 扔掉低配——高效学习的核心配置
关联的知识——灵感的来源、思维的提升
高效巩固——集中学习VS发散学习
疲惫的身心——大脑学习的低效率状态
浮躁的解除——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提升自己
构建知识体系——大脑认知资源的节能模式
第二部分 反本能之群体接触——让自己成为高情商的人
第一章 不如愿的接触——社交过程中的盲区
“听我的!”——控制欲是人际关系的杀手
“我就知道!”——吵架时为什么总想否定对方的一切
让人“变笨”的爱——为什么有人看不见恋人的缺点
第二章 良性循环——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交关系
熟悉即安全——为什么你需要跟别人混个脸熟
自我表露——信任的建立在于相互了解
相对剥夺——令人反感的滥好人
有效赞美——夸赞是门技术活
第三章 沟通的艺术——怎样才能好好说话
拒绝抬杠——怎样改掉爱争辩的坏毛病
为何家会伤人——如何与家人亲密相处
善意的释放——如何更好地与别人聊天
自我实现预言——肯定别人是高效的建议方式
第四章 相处的艺术—— 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本能干涉——如何避免无故讨厌一个人
模糊的边界——如何放下自己的执念
干掉偷懒——合作过程中如何减少推诿带来的矛盾
看得见的影响——如何减少我们的负面情绪
面具的背后——怎样才能大致了解一个人
第五章 情绪的对抗——积极情绪vs消极情绪
过不去的坎——我们为什么会沉浸于负面情绪中(一)
过不去的坎——我们为什么会沉浸于负面情绪中(二)
与内心谈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被低估的影响——心理暗示的力量
资源的矛盾——如何减少竞争产生的焦虑感
第三部分 反本能之社会洞见——看到看不见的,说清想说的
第一章 外部干扰——有哪些常见的决策陷阱
控制感的陷阱——过度乐观的人更容易“入套”
呈现的画面——为什么我们总被故事说服
决策在瘫痪——选择多,不一定是好事
群体压力——再独立的个体也会受到群体影响
“白色的猴子”——关注独特的事物让我们看不见更多
第二章 自我设限——我们有哪些思维盲区
潜意识的偏心——我们真的比普通人优秀吗
专业的错觉——专业人才存在的思维局限
“就是看你不顺眼”——你反对的,我都要支持
金字塔塔尖之外——成功者背后的无数失败者
要不回来的成本——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
冲动是魔鬼——失去理智,定受惩罚
第三章 表达的逻辑——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表述的利器——金字塔模式
利器出鞘——如何使用金字塔模式
结论先行——让别人get 到你想说的
经验参照——为什么好的演讲者很喜欢举个例子
第四章 一些实战——看到事物的本质
存在的意义——人生是一场时间的旅行
社会圈层——如何进入更高的圈层
“美丽”的骗局——洗脑为什么那么厉害
伪科学的新衣——为什么有人相信星座
偏激的言论——为什么很难看到客观的真相
磨掉的棱角——我们是如何变得平庸的
后 记 沉下心来,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 · · · · · (
收起
)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自 序 走出生活舒适区,挑战未来无限可能
第一部分 反本能之自我提升——战胜低配的自己
第一章 根源探索——事情那么多,我们为什么总想拖延
感性VS 理性——我们为什么那么不懂得克制自己
虚假的疲劳——为什么我们总想要放弃
享乐的大脑——为什么我们总想玩手机
社会的螺丝钉——为什么做事做久了会没精神
不走陌生路——为什么改变总是那么困难
第二章 对症下药——当拖延发生时,我们可以怎么做
改变很简单——从简单开始的蝴蝶效应
给个进度条——看得见的进步,让改变更有效
有效重复——让新习惯替代坏习惯
心理奖惩——让改变像玩游戏一样有趣
有效放松——什么是正确的休息姿势
记忆的线索——到适合的地方,做想做的事
第三章 学霸模式—— 手机时代,如何更好地自我控制
时间“黑洞”——为什么我们总想刷手机信息
萎缩的大脑——沉迷网络社交可能让人变笨
接纳性对抗——如何降低手机的负面影响
完美计划不完美——为什么充电计划总是失败
别让思考止步——最好的办法不会一开始就出现
仪式感——如何更好地落实计划
第四章 学习的障碍——为什么付出了却没有回报
知道感——知道了就代表懂了吗
注意的注意力——我们真的全都学到了吗
攀登障碍——学习也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
大脑的假设——它可能是台高阶超级计算机
忘掉不开心——遗忘是大脑的自清理过程
愉悦的情绪——大脑效能的最佳学习状态
第五章 扔掉低配——高效学习的核心配置
关联的知识——灵感的来源、思维的提升
高效巩固——集中学习VS发散学习
疲惫的身心——大脑学习的低效率状态
浮躁的解除——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提升自己
构建知识体系——大脑认知资源的节能模式
第二部分 反本能之群体接触——让自己成为高情商的人
第一章 不如愿的接触——社交过程中的盲区
“听我的!”——控制欲是人际关系的杀手
“我就知道!”——吵架时为什么总想否定对方的一切
让人“变笨”的爱——为什么有人看不见恋人的缺点
第二章 良性循环——如何建立有效的社交关系
熟悉即安全——为什么你需要跟别人混个脸熟
自我表露——信任的建立在于相互了解
相对剥夺——令人反感的滥好人
有效赞美——夸赞是门技术活
第三章 沟通的艺术——怎样才能好好说话
拒绝抬杠——怎样改掉爱争辩的坏毛病
为何家会伤人——如何与家人亲密相处
善意的释放——如何更好地与别人聊天
自我实现预言——肯定别人是高效的建议方式
第四章 相处的艺术—— 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本能干涉——如何避免无故讨厌一个人
模糊的边界——如何放下自己的执念
干掉偷懒——合作过程中如何减少推诿带来的矛盾
看得见的影响——如何减少我们的负面情绪
面具的背后——怎样才能大致了解一个人
第五章 情绪的对抗——积极情绪vs消极情绪
过不去的坎——我们为什么会沉浸于负面情绪中(一)
过不去的坎——我们为什么会沉浸于负面情绪中(二)
与内心谈判——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被低估的影响——心理暗示的力量
资源的矛盾——如何减少竞争产生的焦虑感
第三部分 反本能之社会洞见——看到看不见的,说清想说的
第一章 外部干扰——有哪些常见的决策陷阱
控制感的陷阱——过度乐观的人更容易“入套”
呈现的画面——为什么我们总被故事说服
决策在瘫痪——选择多,不一定是好事
群体压力——再独立的个体也会受到群体影响
“白色的猴子”——关注独特的事物让我们看不见更多
第二章 自我设限——我们有哪些思维盲区
潜意识的偏心——我们真的比普通人优秀吗
专业的错觉——专业人才存在的思维局限
“就是看你不顺眼”——你反对的,我都要支持
金字塔塔尖之外——成功者背后的无数失败者
要不回来的成本——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
冲动是魔鬼——失去理智,定受惩罚
第三章 表达的逻辑——让别人知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表述的利器——金字塔模式
利器出鞘——如何使用金字塔模式
结论先行——让别人get 到你想说的
经验参照——为什么好的演讲者很喜欢举个例子
第四章 一些实战——看到事物的本质
存在的意义——人生是一场时间的旅行
社会圈层——如何进入更高的圈层
“美丽”的骗局——洗脑为什么那么厉害
伪科学的新衣——为什么有人相信星座
偏激的言论——为什么很难看到客观的真相
磨掉的棱角——我们是如何变得平庸的
后 记 沉下心来,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 · · · · · (
收起
)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我们的应激系统就像一个安全部门,当它捕获到危险信号时,就会调动资源应对危险——通过愤怒的行为让对方害怕,以及抵抗各种入侵。当所有是围的防线都失效后,我们就会陷入抑郁情绪结中。
为三观。”
为三观。”
不喜欢一个人绝对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出具体是哪些,或者说不出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
这种感觉实际上就像闻到臭味就想捂鼻子、遇到危险要逃跑一样,都是一种自发的保护机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如果一个人经常侵犯我们的心理空间,我们就会讨厌对方,想要与之保持距离。
巴斯(David M. Buss)在其著作《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会厌恶一些人和事,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规避掉一些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我们需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感来获得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很差,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因为没有控制感,往往意味着存在风险。
就像听到手指划玻璃的噪音,即使实验证明,它对我们的听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自发地厌恶,这是因为它对环境的其他信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让我们无法更好地评估环境,造成我们对环境的预期不稳定,进而产生恐惧与厌恶。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经常给我们制造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就会对其产生非常多的排斥感。
比如说,在大学宿舍里,到了关灯时间,你想要入睡,但发现还有人在打游戏、放音乐,制造吵闹的环境,你可能会很不开心。这是因为你觉得这些因素干扰到你对睡眠环境的控制感。
实际上,生活中凡是强加到我们身上的,都会削弱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让我们感到不安全、不自在,也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厌恶感。
不喜欢一个人绝对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出具体是哪些,或者说不出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
这种感觉实际上就像闻到臭味就想捂鼻子、遇到危险要逃跑一样,都是一种自发的保护机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如果一个人经常侵犯我们的心理空间,我们就会讨厌对方,想要与之保持距离。
巴斯(David M. Buss)在其著作《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会厌恶一些人和事,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规避掉一些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我们需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感来获得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很差,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因为没有控制感,往往意味着存在风险。
就像听到手指划玻璃的噪音,即使实验证明,它对我们的听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自发地厌恶,这是因为它对环境的其他信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让我们无法更好地评估环境,造成我们对环境的预期不稳定,进而产生恐惧与厌恶。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经常给我们制造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就会对其产生非常多的排斥感。
比如说,在大学宿舍里,到了关灯时间,你想要入睡,但发现还有人在打游戏、放音乐,制造吵闹的环境,你可能会很不开心。这是因为你觉得这些因素干扰到你对睡眠环境的控制感。
实际上,生活中凡是强加到我们身上的,都会削弱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让我们感到不安全、不自在,也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厌恶感。
不喜欢一个人绝对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出具体是哪些,或者说不出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
这种感觉实际上就像闻到臭味就想捂鼻子、遇到危险要逃跑一样,都是一种自发的保护机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如果一个人经常侵犯我们的心理空间,我们就会讨厌对方,想要与之保持距离。
巴斯(David M. Buss)在其著作《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会厌恶一些人和事,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规避掉一些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我们需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感来获得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很差,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因为没有控制感,往往意味着存在风险。
就像听到手指划玻璃的噪音,即使实验证明,它对我们的听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自发地厌恶,这是因为它对环境的其他信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让我们无法更好地评估环境,造成我们对环境的预期不稳定,进而产生恐惧与厌恶。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经常给我们制造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就会对其产生非常多的排斥感。
比如说,在大学宿舍里,到了关灯时间,你想要入睡,但发现还有人在打游戏、放音乐,制造吵闹的环境,你可能会很不开心。这是因为你觉得这些因素干扰到你对睡眠环境的控制感。
实际上,生活中凡是强加到我们身上的,都会削弱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让我们感到不安全、不自在,也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厌恶感。
不喜欢一个人绝对是有原因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察觉出具体是哪些,或者说不出为什么,就是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
这种感觉实际上就像闻到臭味就想捂鼻子、遇到危险要逃跑一样,都是一种自发的保护机制。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讨厌一个人呢?
如果一个人经常侵犯我们的心理空间,我们就会讨厌对方,想要与之保持距离。
巴斯(David M. Buss)在其著作《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会厌恶一些人和事,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可以让我们规避掉一些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我们需要通过对环境的控制感来获得安全感。
如果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很差,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应激反应——因为没有控制感,往往意味着存在风险。
就像听到手指划玻璃的噪音,即使实验证明,它对我们的听力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我们还是会自发地厌恶,这是因为它对环境的其他信息有一定的屏蔽作用,让我们无法更好地评估环境,造成我们对环境的预期不稳定,进而产生恐惧与厌恶。
在生活中,如果有一个人经常给我们制造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就会对其产生非常多的排斥感。
比如说,在大学宿舍里,到了关灯时间,你想要入睡,但发现还有人在打游戏、放音乐,制造吵闹的环境,你可能会很不开心。这是因为你觉得这些因素干扰到你对睡眠环境的控制感。
实际上,生活中凡是强加到我们身上的,都会削弱我们对环境的控制感,让我们感到不安全、不自在,也会让我们产生一定的厌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