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挑战脑洞,直击人性的心理成长类图书。 本书中,作者丁锐(ting)讲述了自己在出现人生的“白洞”之后,以自身为饵,激烈地同这个世界进行碰撞,他不停地对人性发起质疑 …… [ 展开全部 ]
  • 作者:丁锐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42.00
  • ISBN:9787550293830
  • 2019-05-16 21:25:18 摘录
    甚至也暗合了葛吉夫的“第四道”理论——想要维持一个“好”的身份,你就一定会被那个“好”所局限。真正的自由,是无拘无束地跳跃在各种“身份”之间,不被任何一种成型的价值观绑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6 21:24:31 摘录
    所谓的“空”,也许并不是一个静态止息的“零势能”状态,却很可能是一个动态波动的“对冲系统”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6 21:21:24 摘录
    鸡汤的最大毒害就是把世间多维的复杂因果链给“窄化”了,好像每个“意外”都会促成某种觉醒,人生一下子就彻底大不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6 21:16:35 摘录
    没有选择的,就不是爱——我们因选择而成为“自己”,你不爱我选择出来的“自己”,我也无法爱徒具母亲身份的“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6 21:14:01 摘录
    我不想要这种强加的爱,因为我有我的良知。我更不喜欢成为你的工具和借口,拿去修补你人格上的一切漏洞。在成为母亲之前,你亦是一个普通的人,肯定不会完美,母亲这个身份不是万能的膏药,它不能掩饰自私的本质。
    母亲和孩子曾经共用一个身体,我们被称作“共生单元”,任何母亲都要经历分离的焦虑。而母亲们不愿明白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所谓独立,是意识和意志的独立,而不只是肉身的隔离,当孩子的良知在发展时,它比肉体更需要呵护和善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5 22:09:46 摘录
    我们不是要活成一个标准答案,无论那个答案是来自老子还是佛陀。我想看到智慧不断生长,也愿意去帮助光明延续传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5 22:09:14 摘录
    我们不是要活成一个标准答案,无论那个答案是来自老子还是佛陀。我想看到智慧不断生长,也愿意去帮助光明延续传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4 21:10:37 摘录
    我一直找不出一个“意义”去再次“发芽”,但老黄用他的人生告诉我,其实不用“意义”,有“生机”就让它自然地去生发吧,只需要体会一件事——活着。
    活在当下,充分地活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4 21:09:23 摘录
    如果你一味纠缠在意义之上,就只会在意义变化的歧途中迷失自己本来的生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4 21:01:12 摘录
    普通修行者们所定义的“修行”,是切断与外界的互动,两眼一闭,假装自己跟宇宙“连接”在一起。他们对身边的人没有丝毫的融合力,把自己从社会生活里“摘”了出来,再裹上了层层叠叠的防护。这就是修行木乃伊,形体完整,却不带一丝生机。
    而我所谓的“修行”,是试着把自己打开、揉碎,尽可能碾入和编织到更大的“壳”里。我的肉身来自父母,思想源自于社会,如不能允许“贪嗔痴慢疑”一次一次通过和打碎“我”的价值观,又怎能完成吐纳和生死的轮回?
    我看到了一把真正的钥匙,名叫“如是”。
    《金刚经》的第一句就是“如是我闻”。“如是”,就是能够承认——我就是这么认为的,可能偏狭,可能不准确,但这就是我能看到、听到的那个“事实”。我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诚实,并允许一切不同的“如是”并存。是的,“如是”不是“如实”,因为如是者并不想把自己以为的真相替代那个真正的实相。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片面地还原实相,但永远不可能到达真正的圆满。
    只要有“我”在,只要有“表达”的对象,就一定会落于“偏见”。
    所以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一解释就会产生对“实相”的偏离。但若是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最基本的沟通,那就只能“如是”说,“如是我闻”。
    人世间所有的烦恼纠葛都来自于“我”是对的,“我”要代言真相的企图心。“觉”的本意,即是通过“如是”达到对“如实”的觉知——从肉身的“我”到心念的“我”、身份的“我”以及信仰的“我”,逐次逐第,层层去“觉”,但又“融”于一体意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4 21:00:39 摘录
    上路吧,上路才知因果。如果没有目标,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方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4 21:00:06 摘录
    英国心理学家莱恩说:“当自我放弃自己的身体和行动,退回到纯粹的精神世界时,最初可以感觉到自由、自足和自控。自我终于可以不依靠他人和外部世界而存在了,自我的内心充实而丰富。
    “与此相比,外部世界在那儿运行着,在自我的眼里是多么可怜。此时,他感觉到自己的优越性,感觉自己超然于生活。
    “自我在这种退缩和隐蔽中感到安全。然而,这种状况不能长久维持。内部真实的自我得不到外界经验的确认,因此也就无法发展自己,这导致持续的绝望。最初的全能感和超越感现在被空虚和无聊所代替。
    “这时,假自我者会感觉到内在纯精神性真自我的死亡,因而会产生深深的恐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4 20:59:34 摘录
    若这世上真有“干净”,它必须穿越贪婪的泥沼而依旧自清;若这人间真有慈悲,它一定要承受等同的恶意而不崩塌。若我真的有那么想要了悟真相,就必须看到它的根生自谎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4 20:59:07 摘录
    当孤独冲破了寂寞的界线之后,它同时也超越了他人带给你的一切束缚,我一直可以无比清晰地感受到整个“社会规则”的荒谬性,这个由无数“他人”组合而成的综合关系体,并不能从本质上影响到我。因为大家所在意的,我真的没那么在意。而我心心念念的困惑,与这个世界的表象并无瓜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5-14 20:58:10 摘录
    继续前行的话,我们还会遇到由情感、权力、心智所造成的各种迷宫,它们有的混杂在一起,有的单纯得历历可数。只是,如果你的心中一直存有远方的话,它们就是一座座地标、一个个驿站,并不是你真正要停留的地方。而人生跟旅行最不一样的是,再美好的景色也不能重温,一切经验都如梦境一般,阅后即焚。
    那么,这个旅途的终点是什么呢?
    其实没有终点,那个真相在我们所处的维度之外,所以无论如何拼命前行,也不可能因为努力而穿越。就像《哈利·波特》里那个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在地图上不可标注。
    比远方更远的地方,不在远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