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作者写作的目的,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广对佛陀教导的了解,以及对佛陀教导的精华——内观方法——的了解。遵照乌巴庆尊者的传承,及葛印卡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威廉·哈特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定价:25.00元
  • ISBN:9787544330640
  • 2019-10-02 06:54:35 摘录
    佛陀曾说:
    一定要探究痛苦的真相至其源头。
    在他证悟的那个晚上,以坚定的意志力坐着发誓:若不能了解苦的起源以及如何将苦拔除,誓不起座。

    他清楚地看到,痛苦确实存在。无论它令人感到多么的不愉快,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随着生命的开始,痛苦也就开始了。我们记不起在母胎内的情形,但是一般的经验,都是我们号啕大哭地从母胎来到人世。出生是极大的创痛。
    既然生命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经历生病和年老的痛苦。然而,无论我们病得多重,无论我们如何老迈、衰弱,没有哪个人想死,因为死亡是极大的痛苦。
    一切众生都必须面对所有这些痛苦。我们在生命历程中,都一定会经历其他的痛苦,各种身体或心灵的痛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4 09:26:13 摘录
    问:假如我们只是就所发生的每件事,如实地接受与观
    察,怎么会有进步呢?
    答:进步的衡量是要根据你是否培养平等心而定。除了平等心,你没有其他实在的选择,因为你不能改变感受,也不能制造感受。有什么感受,就是什么感受,也许是愉悦的,也许是不愉悦的;也许是这类的,也许是那类的。但是假如你一直保持平等心,你确实在法的路上会有所进步。你已经打破了生起习性反应的旧习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7-10-02 09:27:51 摘录
    问:肉食算不算犯戒
    答:不算,除非是你自己亲手宰杀。如果菜肴中恰好有肉食,而你享受其滋味就像你享受其他的食物,这样并没有犯成。但由于肉食,你间接鼓励他人犯戒杀生。并且在较细微一点的层面来说,肉食会造成对你自己的伤害,因为动物时时刻刻生起贪噴,却没有能力自我观察、净化其心。它们的肢体组织充斥着贪嗔。当你吃肉食时,你就会吃进这些内观就是为了要根除贪嗔,所以避免吃这类的食物是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09:26:25 摘录
    问:正当与不正当的性行为之间有何不同?问题是不是
    出于自愿与否?
    答:不是的。在一般人的生活当中,性是有其恰当的地位,不应该强制去压抑它,因为强迫性的禁欲,会制造紧张,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多的困难。但是,如果你放纵性欲(只要激情生起,就放任自已与任何人发生性行为),那你永远无法从激情中解脱出来。要避免这两种同样危险的极端,正法提供了一条中庸之道,夫妇间维持健康的性行为并不妨碍心灵的修养。如果你的伴侣也是内观者,任何时候情欲生起,双方可以好好观察(自身的感受),这样既不压抑也不放纵,借由观察,你会很容易从情欲中解脱。偶尔夫妇之间仍会有性行为,但是慢慢地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性行为已不具任何意义了。这是自然的不淫阶段,心中没有一丝毫情欲念头的生起。不淫所带来的喜悦会远超过性欲的满足。内观者会经常觉得满足与和谐,我们必须去学习体验这种真正的快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09:24:36 摘录
    问:无心意外地伤害了他人,也算是不好的行为吗?
    答:不算。必须是蓄意害人且造成伤害,这样才算是构成不好的行为。守戒不应该太极端,否则既不实际也没有好处。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不留意自己的行为,以至于不断对他人造成伤害,然后你又以无心为借口,来原谅自己这种做法也是同样危险。正法教导我们要念念分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09:23:14 摘录
    “戒”的训练
    正语(正当的语言)
    (一)说谎,也就是言过其实,或是隐藏真相
    (二)搬弄是非
    (三)背后中伤以及诽谤他人
    (四)说话尖酸刻薄,令人痛苦不堪,且对人毫无益处
    (五)无意义的飞短流长,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
    正业(正当的行为)
    (一)杀生
    (二)偷盗
    (三)不当的性行为,如强暴或通奸
    (四)饮酒吸毒,神思恍惚,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戒律
    (一)戒杀生
    (二)戒偷盗
    (三)戒淫邪
    (四)戒妄语
    (五)戒烟酒毒品
    正命(正当的谋生)
    任何涉及到杀戮的行业,无论是杀人还是动物,毫无疑问都不是正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08:52:41 摘录
    若无明生起,习性反应就发生(无明缘行);
    若习性反应生起,心识就生起(行缘识);
    若心识生起,心和身就生起(识缘名色);
    若心和身生起,六根就形成(名色缘六处);
    若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六处缘触);
    若接触生起,感受就发生(触缘受);
    若感受生起,贪爱、嗔恨就产生(受缘爱);
    若贪爱、嗔恨生起,执取就产生(爱缘取);
    若执取生起,未来的存有就形成(取缘有);
    若未来的存有形成,生就开始(有缘生);若有了生,就有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以及恼(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
    痛苦之轮开始转动的方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08:45:11 摘录
    问:刻意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难道不是一种压抑吗
    答:不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学会只是客观地观察。如果一个人生气了,却想要隐藏他的愤怒,忍气吞声,那么,没错,那就是压抑。但是,如果你只是观察愤怒,你会发现它自然而然就消逝无踪。学会如何客观地观察愤怒,你就从愤怒当中解脱出来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08:41:16 摘录
    “业”这个字(或是它较为人知的梵文字karm1a),一般被解释为“命运”。不幸的是,“命运”这个字的含义,和佛陀的原意恰恰相反。“命运”是指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东西,是天意,是命中注定的,然而“业”字面上的意思是“行
    为”。我们的行为是因,遭遇则是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08:35:56 摘录
    问:如果别人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呢?
    答:你绝对不可以让别人伤害你。每当有人做了错事,他不仅伤害别人,同时也伤害他自己。如果你纵容他,就是鼓励他错下去。你必须尽你所能去阻止他,但是要对那个人心存善意、慈悲和怜悯;如果你心怀怨恨和愤怒,就会让情况更恶化。除非你的心是平静安详的,否则你无法对这样的人心存善意。所以你应该练习培养内在的安详,这样就能够把问题解决。
    心存善念,慈悲和怜悯不是纵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2 08:28:08 摘录
    同:即使面对他人的痛苦,仍然保持快乐和安详一这
    不是完全麻木不仁吗?
    答:对于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不是说你自己必须变得伤心难过。相反的,你应该保持冷静和平稳,如此一来你才能采取行动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如果你也跟着伤心难过增加你周围的不快乐,既帮不了别人,也帮不了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1 09:42:57 摘录
    内观课程的3个训练步骤:
    1.不造作任何骚扰他人安宁的言行举止。
    2.将心专注于一点即气息上,借此培养心的控制力,驯服狂野的心。
    3.开展洞察力,照见自身的本质,借由此来净化内心的不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1 09:38:18 摘录
    一个不快乐的人,会使周遭的气氛充满焦虑,同时也导致任何和他有所接触的人被其影响,感染其烦躁不安。这诚然非正确的生活方式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快乐而把他人给陷进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1 09:00:59 摘录
    问: 对这个世界没有执取,人们怎么生活下去呢?如果父母什么都不执取,他们可能会对孩子漠不关心。人怎么可能毫不执取地去爱、去过日子呢?
    答: 不执取并不意味着漠不关心,正确的说法是“圣者的无分别心”。身为父母必须用全部的爱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但没有执取。出于爱心,你做你该做的事。假如你悉心照顾的病人,病情毫无起色,你并不会因此而哭泣,因为那是无济于事的。你试着以平衡的心,找出其他的方法帮助他,这就是“圣者的无分别心”:既不是冷漠以对,也不是以习性反应生起忧虑,而是以平衡的心,采取真正正面的行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7-10-01 08:57:49 摘录
    间: 对于计划未来,也是贪爱吗?

    答: 同样的,衡量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执著于你的计划。人人都会预先设想未来。如果你的计划没有成功,就哭哭啼啼,该知道,你产生执著了。但是如果你不成功,仍然可以微笑地想:“嗯,我已经尽了全力。所以失败了又有什么关系,下次再试就是了。”这就是不执著,你也就能常保快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