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本书从文学原理变革的角度看,文学通化是在应对亘古罕见的思想文化挑战。如何继承和更新华夏的文论传统?如何贯通中外人文学术,特别是熔铸西方近百年来的后现代思想资源?如何走出比
……
[ 展开全部 ]
较研究汗漫类比却比而不周的局面?文学的通化求索是化解这些问题的深度尝试。 本书作为华夏文学思想的创辟性设计,旨在领悟文学造化,櫽栝文论寰宇,重整审美时空,别开学术生面。这部书稿共十八章,全文约27万字。从学术理路上来看,通化是贯穿整个文本的基本思想。质言之,我们对文学本根、本真、本色有深入浅出的解析;对文学过去、现在、未来有原始要终的思索,对文学命运、原理、方法有改造制作的创辟,对文学是己、非己、超己有与道俱化的体悟。《周易》讲通转,刘勰讲 “通变”,章学诚讲“通义”,我们讲“通化”。“通化”与“通转”、“通变”、“通义”的最大区别在于三个变数,一是文学是非的“源头化解”,二是文学境界的“舍得看点”,三是文学精神的“通体开放”。文学“通化”,阐发的是“文学非文学”的划时代命题,揭示的是化感通变的新文学原理。
[ 收起 ]
作者:栾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定价:68.00
ISBN:978710013004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欣余
2017-10-12 09:43:40 摘录
学界友人读过部分文稿者,或赞美观点新颖,戛戛独造;或诧异立论罕见,行文奇谲;也有“读不懂”,“怪文章”的批评指点。创辟不易,出新实难。苟利人文,何患其他。知我,罪我,褒贬皆耳顺,功过安足论。
如果说全球“一体化”迫使每一个体和每个民族都经受着凤凰涅槃般的考验,那么笔者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交出的是文学通化的思想答卷,而化境则是凤凰涅槃精神的另一种表达。这本书稿的撰写持续近三十年,自2004年进入整合阶段,笔者独守书房,出行止于学堂,几与学术集会隔绝。在这个信息和欲望席卷天地的时代,虚静成了不可多得的奢侈行为。足不出户而知天下,是命运之神对当今文化人的恩赐,也是淡化名利者坐井观天却又可得天独厚的补偿。书稿付梓,算是给社会的一点报答。不求“文果载心”,也不求“余心有寄”,至于其高下精粗,一任读者品评。历史自会给每个文本做出不留情面的裁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欣余
2017-10-12 09:36:10 摘录
我就此事而深感愤慨。他却为之开心,说了一段让我非常难忘的话:“作为一所大学研究机构的带头人,我必须像篮球运动员一样,做规定的投篮动作,即带头申报项目。课题申报能否获批,则不必太介意。我能为国家科研提供某些指南选题,让别人做也是好事。而今申报和完成课题成了一片闹哄哄的台上角逐和台下过招,怎么能宁静致远和戛戛独造呢?学者不能热闹,热闹了大概也就快完了。我坚信这一点。”上古以至民国学者没有高科技传媒,潜心治学是常态。而今学界有许多动辄扬声朝野的工具,与会、见报、登台、出镜,话语权的诱惑无所不在。学术与文化活动不同。文化活动需要权力运作和运作权力,学术则要甘于寂寞,静水流深,至少应有一点矜持。康德一生没有走出过他住的那个小镇,成就了三大批判的宏构伟制。当今之世,古人的写经精神消失了,但是作为一个学者,对自己约束一点,对学术有一点敬畏,还是应该的。他说得有道理。古今优秀的学术成果,有多少是做项目做出来的?我曾经问他,概而言之,国内有多少学者与你一样?他说比自己强的学者多得是。他一口气举出一大串。
孟子说研究一个作品,要“知人论世”。我为《文学通化论》作序,自信是“知人论世”之举。
栾栋先生有自己的座右铭:“静悄悄,沉甸甸,乐陶陶。”这九个字是典型的夫子自道,披露出他治学的坚定信念和无限乐趣。
《文学通化论》只是其作品之一,他在国内外多年的学术积累,让我有更多的期待。据我所知,栾栋先生尚有7部积压在箱底而不愿很快出版的书稿,涉及人文学、美学、文艺学、比较文学、比较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说实在的,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学术腐败的议论,但是类似栾栋先生这样沉潜涵养的学者毕竟不是绝无仅有。石在,火是不会绝的。写序过程我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这个国家的学术界还是大有希望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
手动填写章节信息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抱歉,没有读取到这本书的章节信息,请手动输入
填写章节信息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如果说全球“一体化”迫使每一个体和每个民族都经受着凤凰涅槃般的考验,那么笔者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交出的是文学通化的思想答卷,而化境则是凤凰涅槃精神的另一种表达。这本书稿的撰写持续近三十年,自2004年进入整合阶段,笔者独守书房,出行止于学堂,几与学术集会隔绝。在这个信息和欲望席卷天地的时代,虚静成了不可多得的奢侈行为。足不出户而知天下,是命运之神对当今文化人的恩赐,也是淡化名利者坐井观天却又可得天独厚的补偿。书稿付梓,算是给社会的一点报答。不求“文果载心”,也不求“余心有寄”,至于其高下精粗,一任读者品评。历史自会给每个文本做出不留情面的裁决。
孟子说研究一个作品,要“知人论世”。我为《文学通化论》作序,自信是“知人论世”之举。
栾栋先生有自己的座右铭:“静悄悄,沉甸甸,乐陶陶。”这九个字是典型的夫子自道,披露出他治学的坚定信念和无限乐趣。
《文学通化论》只是其作品之一,他在国内外多年的学术积累,让我有更多的期待。据我所知,栾栋先生尚有7部积压在箱底而不愿很快出版的书稿,涉及人文学、美学、文艺学、比较文学、比较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说实在的,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学术腐败的议论,但是类似栾栋先生这样沉潜涵养的学者毕竟不是绝无仅有。石在,火是不会绝的。写序过程我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这个国家的学术界还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