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这是丹麦著名汉语学家易德波女士经多年辛勤劳作撰写的一部研究扬州古老地方曲艺——扬州评话的学术专著。全书共分两个部分,第 一部分扬州评话的调研共有七章:说唱艺术与扬州评话、
……
[ 展开全部 ]
原始资料、语音、语法、文体、叙述、口头性与书面性;第二部分扬州评话艺人口述选段有三章:王派《水浒》、吴派和康派《三国》、戴派《西游记》。书后附有扬州评话行话术语表、扬州专案录音录像说明和参考书目。
[ 收起 ]
作者:[丹麦]易德波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定价:69.00
ISBN:9787214191533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欣余
2017-10-20 13:19:52 摘录
于此想强调一下:为本研究收集材料,我进行了穿街走巷的“田野调查”。在扬州城里,我平时在街上走,或去小饭馆吃点东西,或到小卖部摊子上购买日用品,都会碰到当地的人问我为什么到扬州来。当他们得知我调査扬州评话的目的以后,大都表现得很热情。其中一些人开始通过他们的朋友关系,主动帮助我。⋯⋯
某一次的巧遇对我来说是特别的重要。早在1986年,作家汪曾祺先生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对我提到了扬州陈午楼教授的名字。而我与陈教授的见面,却是三年之后的事,也是“穿街走巷”的结果。1989年的一天,我到一家书店向店员打听购买扬州评话方面的书时,他说他的邻居是研究扬州评话的学者,建议我上门造访。次日我按地址找上门,不曾想到这位店员的邻居就是陈午楼。从该日起,情形就急转直下了。陈教授认识扬州评话圈内所有的艺人,也与当中许多人有私交凭着满腔的热情和精力,陈教授不错过任何机会把我引荐给他所熟识的
艺人们。我们几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往来在扬州的大街小巷里到艺人的家中走访、讨论、录音。⋯⋯
1992年我又一次走访扬州,我的评话艺人朋友们尽一切可能帮助我,邀我看特殊的表演,安排见面会对说书艺术进行讨论,帮助我取得所缺的材料,等等。我甚至被戴步章先生收为“徒”,他还鼓励我像学艺徒弟一样练基本功,就是说,天天要到他的位于老说书区教场的家中去报到。每次我去,戴先生的朋友,老艺人、学者或票友,都来谈论一些有关他们活动的事情。我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他们对我研究工作的关心,无疑对我个人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并也对我研究资料的选材方向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艺人之中,戴步章先生是我的良师兼益友,他不仅积极地把我介绍给其他艺人,帮助我安排与艺人们讨论以及录音的会面,而且还要求我体会一些艺术的“内在”,逐字逐句地从头教导我。最后他还把承自父亲扬州评话戴派创始人一的“止语”(又称醒木)送给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新编序言
插图说明
音标记录、语法缩写词等的说明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对扬州评话的调研
第一章 说唱艺术与扬州评话
历来“长寿的”说书人
中国的说唱艺术——曲艺
扬州评话与曲艺;扬州评话与扬州弦词
中国职业说书的起源
扬州评话——从明朝到当代;扬州评话的门派;传统培训方式
表演场合
传统书场;大光明书场;今日景况;其他表演场所
传统书目
表演成份和要素
表演风格;演出道具;口头叙述的风格
第二章 原始资料
活的口传艺术
书面的记录;原始资料的收集;录音办法;誊写成汉字的方法;扬州方
言的音位和音素的表示
说书艺人
四代艺人;书段选择;师徒承传关系图谱;图表一:扬州评话王派图
谱;图表二:扬州评话主要门派图谱
说“水浒”的艺人
王派和其他说“水浒”的门派;王氏艺人:王少堂先生和他的前辈;王
派弟子:王筱堂,王丽堂;外招的学生:李信堂,任继堂,陈荫堂,惠兆
龙,马晓龙
说“三国”的艺人
吴派的艺人:费正良,徐幼良;康派的艺人:高再华
说“西游记”的艺人
戴派的艺人:戴步章
第三章 语音
评话与方言
扬州方言的语音
图表三:扬州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音素和音位细节;声母;韵母;
声调;一些词素“文白异读”
方口和圆口
说书、语音和说口;方口和圆口的语音分析;语音特征的分布;图表四:
扬州评话艺人语音特征一览表;扬州方言日常口语;对图表四的解释:
说书艺人对声母/l/,/n/,/r/音区分与否;说书艺人韵母的双元音化;
说书艺人的/ar/,/er/的发音;入声的消失;扬州评话里的文白异读
方口和圆口的语音特点
方口;圆口
小结
第四章 语法
扬州方言的语法
扬州评话和扬州方言的语法
对艺人口头表演的语法分析
名词性的结构
形态结构;后缀;复合词
动词性的结构
形态结构;后缀;复合词;句法结构;动词短语和副动词短语;副词短
语;共存的两种反复问句
其他结构
助词;叹词;文白异读的现象和文/白形式的交替使用;模仿声音和象
声词;有词形式的象声词;没有词形式的声音模仿
小结
第五章 文体
说书的文体
诗体
节奏;押韵、母韵和头韵;方言与诗体;诗体效果
平行
句法和语义的平行骈偶;方言和平行结构;平行的效果
重复
重叠;句法重复;超句子的重复
小结
第六章 叙述
叙述与口述
叙述交流形态
作者的问题;叙述者和叙述对象;口述者与叙述者
事中开始,事中结束
“武松打虎”梗概;图表五:“武松打虎”七次表演;上下文与故事主线;
其他书段的展开
口述说声
口述者;口述人的叙述体、戏剧体和抒情体;叙述体;戏剧体;抒情体;
叙述体、戏剧体和抒情体的结合
题外话与悬念
题外话与书外书;“关子”和“卖关子”
叙述者的位置
小结
第七章 口头性与书面性
口传艺术与书面文化
口头性与书面性
创作
说书基本功;共时的角度;历时的角度
传授
学艺;脚本
表演
演出的情形;演出的话语;发音;词法和语法;文体;叙述;“三碗不过岗”
小结
第二部分 扬州评话艺人口述选段
第八章 王派“水浒”
“武松打虎”王少堂口述
“武松打虎”王筱堂口述
“武松打虎”王丽堂口述
“武松打虎”李信堂口述
“武松打虎”任继堂口述
“武松打虎”陈荫堂口述
“武松打虎”马晓龙口述
“潘金莲和武大郎”任继堂口述
“巧遇周侗”惠兆龙口述
“武松大闹飞云浦”王丽堂口述
第九章 吴派和康派“三国”
“斩颜良”费正良口述
“看病”高再华口述
“葫芦谷”费正良口述
“华容道”徐幼良口述
第十章 戴门“西游记”
“仙庄投宿”戴步章口述
“通天河”戴步章口述
扬州评话行话术语
专案录音、录像
参考书目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新编序言
插图说明
音标记录、语法缩写词等的说明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对扬州评话的调研
第一章 说唱艺术与扬州评话
历来“长寿的”说书人
中国的说唱艺术——曲艺
扬州评话与曲艺;扬州评话与扬州弦词
中国职业说书的起源
扬州评话——从明朝到当代;扬州评话的门派;传统培训方式
表演场合
传统书场;大光明书场;今日景况;其他表演场所
传统书目
表演成份和要素
表演风格;演出道具;口头叙述的风格
第二章 原始资料
活的口传艺术
书面的记录;原始资料的收集;录音办法;誊写成汉字的方法;扬州方
言的音位和音素的表示
说书艺人
四代艺人;书段选择;师徒承传关系图谱;图表一:扬州评话王派图
谱;图表二:扬州评话主要门派图谱
说“水浒”的艺人
王派和其他说“水浒”的门派;王氏艺人:王少堂先生和他的前辈;王
派弟子:王筱堂,王丽堂;外招的学生:李信堂,任继堂,陈荫堂,惠兆
龙,马晓龙
说“三国”的艺人
吴派的艺人:费正良,徐幼良;康派的艺人:高再华
说“西游记”的艺人
戴派的艺人:戴步章
第三章 语音
评话与方言
扬州方言的语音
图表三:扬州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音素和音位细节;声母;韵母;
声调;一些词素“文白异读”
方口和圆口
说书、语音和说口;方口和圆口的语音分析;语音特征的分布;图表四:
扬州评话艺人语音特征一览表;扬州方言日常口语;对图表四的解释:
说书艺人对声母/l/,/n/,/r/音区分与否;说书艺人韵母的双元音化;
说书艺人的/ar/,/er/的发音;入声的消失;扬州评话里的文白异读
方口和圆口的语音特点
方口;圆口
小结
第四章 语法
扬州方言的语法
扬州评话和扬州方言的语法
对艺人口头表演的语法分析
名词性的结构
形态结构;后缀;复合词
动词性的结构
形态结构;后缀;复合词;句法结构;动词短语和副动词短语;副词短
语;共存的两种反复问句
其他结构
助词;叹词;文白异读的现象和文/白形式的交替使用;模仿声音和象
声词;有词形式的象声词;没有词形式的声音模仿
小结
第五章 文体
说书的文体
诗体
节奏;押韵、母韵和头韵;方言与诗体;诗体效果
平行
句法和语义的平行骈偶;方言和平行结构;平行的效果
重复
重叠;句法重复;超句子的重复
小结
第六章 叙述
叙述与口述
叙述交流形态
作者的问题;叙述者和叙述对象;口述者与叙述者
事中开始,事中结束
“武松打虎”梗概;图表五:“武松打虎”七次表演;上下文与故事主线;
其他书段的展开
口述说声
口述者;口述人的叙述体、戏剧体和抒情体;叙述体;戏剧体;抒情体;
叙述体、戏剧体和抒情体的结合
题外话与悬念
题外话与书外书;“关子”和“卖关子”
叙述者的位置
小结
第七章 口头性与书面性
口传艺术与书面文化
口头性与书面性
创作
说书基本功;共时的角度;历时的角度
传授
学艺;脚本
表演
演出的情形;演出的话语;发音;词法和语法;文体;叙述;“三碗不过岗”
小结
第二部分 扬州评话艺人口述选段
第八章 王派“水浒”
“武松打虎”王少堂口述
“武松打虎”王筱堂口述
“武松打虎”王丽堂口述
“武松打虎”李信堂口述
“武松打虎”任继堂口述
“武松打虎”陈荫堂口述
“武松打虎”马晓龙口述
“潘金莲和武大郎”任继堂口述
“巧遇周侗”惠兆龙口述
“武松大闹飞云浦”王丽堂口述
第九章 吴派和康派“三国”
“斩颜良”费正良口述
“看病”高再华口述
“葫芦谷”费正良口述
“华容道”徐幼良口述
第十章 戴门“西游记”
“仙庄投宿”戴步章口述
“通天河”戴步章口述
扬州评话行话术语
专案录音、录像
参考书目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新编序言
插图说明
音标记录、语法缩写词等的说明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对扬州评话的调研
第一章 说唱艺术与扬州评话
历来“长寿的”说书人
中国的说唱艺术——曲艺
扬州评话与曲艺;扬州评话与扬州弦词
中国职业说书的起源
扬州评话——从明朝到当代;扬州评话的门派;传统培训方式
表演场合
传统书场;大光明书场;今日景况;其他表演场所
传统书目
表演成份和要素
表演风格;演出道具;口头叙述的风格
第二章 原始资料
活的口传艺术
书面的记录;原始资料的收集;录音办法;誊写成汉字的方法;扬州方
言的音位和音素的表示
说书艺人
四代艺人;书段选择;师徒承传关系图谱;图表一:扬州评话王派图
谱;图表二:扬州评话主要门派图谱
说“水浒”的艺人
王派和其他说“水浒”的门派;王氏艺人:王少堂先生和他的前辈;王
派弟子:王筱堂,王丽堂;外招的学生:李信堂,任继堂,陈荫堂,惠兆
龙,马晓龙
说“三国”的艺人
吴派的艺人:费正良,徐幼良;康派的艺人:高再华
说“西游记”的艺人
戴派的艺人:戴步章
第三章 语音
评话与方言
扬州方言的语音
图表三:扬州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音素和音位细节;声母;韵母;
声调;一些词素“文白异读”
方口和圆口
说书、语音和说口;方口和圆口的语音分析;语音特征的分布;图表四:
扬州评话艺人语音特征一览表;扬州方言日常口语;对图表四的解释:
说书艺人对声母/l/,/n/,/r/音区分与否;说书艺人韵母的双元音化;
说书艺人的/ar/,/er/的发音;入声的消失;扬州评话里的文白异读
方口和圆口的语音特点
方口;圆口
小结
第四章 语法
扬州方言的语法
扬州评话和扬州方言的语法
对艺人口头表演的语法分析
名词性的结构
形态结构;后缀;复合词
动词性的结构
形态结构;后缀;复合词;句法结构;动词短语和副动词短语;副词短
语;共存的两种反复问句
其他结构
助词;叹词;文白异读的现象和文/白形式的交替使用;模仿声音和象
声词;有词形式的象声词;没有词形式的声音模仿
小结
第五章 文体
说书的文体
诗体
节奏;押韵、母韵和头韵;方言与诗体;诗体效果
平行
句法和语义的平行骈偶;方言和平行结构;平行的效果
重复
重叠;句法重复;超句子的重复
小结
第六章 叙述
叙述与口述
叙述交流形态
作者的问题;叙述者和叙述对象;口述者与叙述者
事中开始,事中结束
“武松打虎”梗概;图表五:“武松打虎”七次表演;上下文与故事主线;
其他书段的展开
口述说声
口述者;口述人的叙述体、戏剧体和抒情体;叙述体;戏剧体;抒情体;
叙述体、戏剧体和抒情体的结合
题外话与悬念
题外话与书外书;“关子”和“卖关子”
叙述者的位置
小结
第七章 口头性与书面性
口传艺术与书面文化
口头性与书面性
创作
说书基本功;共时的角度;历时的角度
传授
学艺;脚本
表演
演出的情形;演出的话语;发音;词法和语法;文体;叙述;“三碗不过岗”
小结
第二部分 扬州评话艺人口述选段
第八章 王派“水浒”
“武松打虎”王少堂口述
“武松打虎”王筱堂口述
“武松打虎”王丽堂口述
“武松打虎”李信堂口述
“武松打虎”任继堂口述
“武松打虎”陈荫堂口述
“武松打虎”马晓龙口述
“潘金莲和武大郎”任继堂口述
“巧遇周侗”惠兆龙口述
“武松大闹飞云浦”王丽堂口述
第九章 吴派和康派“三国”
“斩颜良”费正良口述
“看病”高再华口述
“葫芦谷”费正良口述
“华容道”徐幼良口述
第十章 戴门“西游记”
“仙庄投宿”戴步章口述
“通天河”戴步章口述
扬州评话行话术语
专案录音、录像
参考书目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某一次的巧遇对我来说是特别的重要。早在1986年,作家汪曾祺先生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对我提到了扬州陈午楼教授的名字。而我与陈教授的见面,却是三年之后的事,也是“穿街走巷”的结果。1989年的一天,我到一家书店向店员打听购买扬州评话方面的书时,他说他的邻居是研究扬州评话的学者,建议我上门造访。次日我按地址找上门,不曾想到这位店员的邻居就是陈午楼。从该日起,情形就急转直下了。陈教授认识扬州评话圈内所有的艺人,也与当中许多人有私交凭着满腔的热情和精力,陈教授不错过任何机会把我引荐给他所熟识的
艺人们。我们几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往来在扬州的大街小巷里到艺人的家中走访、讨论、录音。⋯⋯
1992年我又一次走访扬州,我的评话艺人朋友们尽一切可能帮助我,邀我看特殊的表演,安排见面会对说书艺术进行讨论,帮助我取得所缺的材料,等等。我甚至被戴步章先生收为“徒”,他还鼓励我像学艺徒弟一样练基本功,就是说,天天要到他的位于老说书区教场的家中去报到。每次我去,戴先生的朋友,老艺人、学者或票友,都来谈论一些有关他们活动的事情。我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分子,他们对我研究工作的关心,无疑对我个人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要,并也对我研究资料的选材方向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艺人之中,戴步章先生是我的良师兼益友,他不仅积极地把我介绍给其他艺人,帮助我安排与艺人们讨论以及录音的会面,而且还要求我体会一些艺术的“内在”,逐字逐句地从头教导我。最后他还把承自父亲扬州评话戴派创始人一的“止语”(又称醒木)送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