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今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及各个时期最具经典性的作家和作品,从心灵深层揭示了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历程。行文生动活泼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徐葆耕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26.00
  • ISBN:9787301060698
  • 2020-11-25 10:21:53 摘录
    从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来看,卜伽丘是双重罪恶的产物: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他又是父亲的私生子。但是这位商人父亲对于自己的私生子还是爱护备至的,让他小的时候受到很好的教育,希望他能够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又让他接受宗教方面的教育。卜伽丘从小就具有叛逆性格,长大后竟然写出了像《十日谈》这样“大逆不道”的作品。
    ==========
    kindle摘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3-02 16:08:01 摘录
    “冲突在于节制与诱惑之间,在于最诚挚的温情与最无情的贪婪的情欲之间。”
    弗洛伊德谈《蒙娜丽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3-02 16:06:35 摘录
    由我进入愁苦之城,由我进入永劫之苦,由我进入万劫不复的人群中。正义推动了崇高的造物主,神圣的力量,最高的智慧,本原的爱创造了我。在我以前,从未造物,除了永久存在的以外,而我也将永存。进来的人们,你们必须把怯懦抛开。
    地狱之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3-02 13:46:02 摘录
    第二讲 古希腊神话及其现代性

    【摘要】
    童年何以是美丽的
    希腊神话的起源
    十二主神
    中国何以没有酒神与爱神
    斯芬克斯之谜:认识你自己
    荷马史诗
    美狄亚:女人和爱
    俄狄浦斯:人和命运
    阿喀琉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人”
    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西方人的民族自省意识
    返回神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3-02 13:42:29 摘录
    欧洲中世纪基督文化与骑土文学、民族英雄史诗、市井文学之间的二元对抗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恒久的矛盾:理性与原欲的元对抗。
    人类在远古这对矛盾的漩涡之中,找不到出路。
    去苦求乐是人的本能。背负着“罪感”生活实在是件痛苦不堪的事。
    到了19世纪末,西方日益进入现代化社会。随着“上帝已死”的告白和上帝、耶稣形象的转换,末日审判与地狱的构建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贬谪,自由成为新的上帝。为了过无罪感的快乐生活,这一切都是必要的。
    但是,社会上,犯罪的事实依然在敷演而且有加无已。现代科技改善着人们的生活,但并没有改变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在地球的这一边按一下电钮,在地球的另一边就可以有大批的无辜平民惨死。一部分人过上了上帝也想像不到的奢华生活,另部分人为每天的口粮而忧心忡忡。失业、贫困、饥饿、残杀触目皆是。
    尽管罪恶时时在发生,但是,“谁之罪?”的质询已经不再时髦,罪感已经走向消亡。
    现在的人们,只是在罪行发生后,向可怜的受难者发放一点救济物资,用以表现人类尚未泯灭的悲悯之情。
    如果说,中世纪的罪感压抑了人的原欲,给西方人带来不幸的话,今天,罪感的消亡是否就是西方的幸福呢?
    人类好像不是在进步,只是不停地妄图拯救自己而已。但根本没有出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3-02 13:27:20 摘录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总感觉到些不自然的东西:人自己受苦,本来应该使别人能得到幸福。但是,阿列克西斯是相反的,他为了达到自己修炼的目的,给别人造成了痛苦。人们会问:你何必要把一个年轻的无辜女子迎娶到家里来让她守一辈子活寡呢?你这不是给别人加上了很多痛苦,以显示自己的崇高吗?如此折磨父母两位老人,难道也可以成为圣徒吗?这种做法未免离人的自然观念太远。
    把世间一切自然的东西(物质的情感的、伦理的)都当做自己的仇敌而加以割舍、抛弃、毁坏,并且认为割舍得越彻底,心灵就越崇高,结果只能导致个体与现实世界的背谬。对肉体和自然人性、人情的无端摧残是不能构成审美愉悦的,由此而获得的沐神福祉的喜悦也是一种畸形的心理病态。
    《阿列克西斯行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3-02 13:20:15 摘录
    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的慷慨悲歌之士和卓有才华的诗人、作家,但是,却缺少足够深刻的社会批判型作品,原因何在?论者见仁见智,我总感到同中国文人的生活心态有关。中国历来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是,当一个文化人未能尽社会批判之责时,我们的老祖宗却又设计了太多的精神安慰之法,使我们在未尽责时,也不会认为自己有“罪”。
    罪恶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2-25 19:57:10 摘录
    第一讲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古希腊神话艺术的突然兴起—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与骑士史诗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与启蒙思想的闪电浪漫运动编织的灿烂星空——一名作如林的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奇观—一小结:两大源头与六大思潮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2-25 19:51:46 摘录
    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长篇史诗的人物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充分的代表,但主人公主要应该以自己的个性表现民族力量的充沛,民族的根本精神的全部诗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9-02-25 17:10:12 摘录
    当你涉足这些作品、绘画和科学成果的海洋时,你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加错综迷离的世界:对人类的热情赞美与恶毒诅咒同在,近乎疯狂的欢乐与近乎疯狂的悲哀并存,对人间伊甸园的精心构建与对人间地狱的冷酷描绘交织,对教会神圣的亵渎与诚挚的忏悔融会,“战斗唯物主义的始祖同时是狂热的基督教徒,猛烈抨击教会丑恶的战斗者临终大都接受涂油礼,“第一个近代人”把中世纪的教父引为知己,思想上的巨人是道德上的侏儒,文化上的智者是品德上的败类,有的悲观主义者被历史证明为时代的先知,而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家却又被作弄似的成为浅薄之徒;高尚与卑鄙,文雅与粗俗,亮节与猥亵,深沉与浅陋,赤裸裸的人的本能世界与趋于成熟的观念世界,野蛮人强烈而持久的幻想与文明人尖锐而细致的求知欲,纵横交错在一起,展开了一幅七彩缤纷的社会与人的图画。
    文艺复兴时期 信仰断裂,理性尚未成熟 精力横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14 14:13:05 摘录
    2018年8月2日星期四


    裸露的灵魂是美丽的。
    ==========

    当他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便转而歌颂死亡,歌颂那使他摆脱困境的毒药。
    ==========

    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

    欧洲的诗人分成两类,一类,他们是以马内利(“救世主”),温存而强壮,坐在一辆霹雳和光明的车上周游他的王国;另一个则像倨傲的撒旦,当他从天国被贬谪的时候,拖带了一大群星星坠落而去。
    ==========

    你使自己变成了自己的地狱。
    ==========

    浪漫运动辉耀文坛的时间很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它是一个情感上的运动,一个完全不顾周围的现实环境的运动。这样的一个运动,不可避免地在和现实的撞击中消退,就像歌德在《浮士德》中所描写的欧菲良那样,终究要从高空中跌落,像一颗流星。流星消失了,但它划破天空的刹那,被永远地驻留在心灵的历史中间,并且辉耀万代。浪漫运动被现实主义所取代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并不是消亡,它依然在不同的形态下不断地复活。
    ==========

    理想的生活是尊严加爱,当然还要加上金钱。——《简爱》
    ==========

    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则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
    ==========

    他们寻找自我的努力进一步拓展开了人类心灵中那些没有开垦的处女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深邃和充满各种神秘骚动的内心宇宙。
    ==========

    人的异化导致人的自我价值的失落,除了自我消灭,没有别的生路,因此死亡是愉快的。
    ==========

    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战胜。
    ==========

    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遵循的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
    ==========

    伪书被证伪之后,就会显露出它内在的真实。
    ==========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