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荷] 伊恩·布鲁玛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CNY 66.00
  • ISBN:9787549570454
  • 2018-09-23 20:35:43 摘录
    德国人心中充满负罪感,觉得有必要承认罪孽,卸去其包袱,获得世人的原谅;日本人则希望保持沉默,最要紧的是,希望别人也保持沉默,因为重要的不是在上帝眼里是否有罪,而是公开出丑、难堪和失了“面子”。总而言之,耶宁格坦白程度不够,而本岛则话太多。两人的缺心眼虽不尽相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他们没有循规蹈矩,他们破坏了本国文化的规则。
    罪文化与耻文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3 20:15:38 摘录
    令人悲伤的并不只是神风飞行员的过早凋零。但凡打仗,无论哪国的军人(乃至平民)都是如此。但他们的死让人最难过的地方,莫过于泛滥到让人反胃的煽情元素,而这居然被拿来为自我牺牲正名。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神风飞行员根本不相信那套樱花凋零和杀身成仁的爱国主义说辞,毕竟这在当时非常普遍。而这正好切中了问题的本质:他们被教育为自己的死欢欣鼓舞。正是这种对他们懵懂理想的利用,让劝之赴死的做法显得无比邪恶。但这点在“平和会馆”里至今完全没有提及。
    至于虚假的理想和腻味的诗意,它们依然是此地氛围的构成要素。通往会馆的马路两旁栽着樱花树;人们大肆吹捧所谓的“欢笑脸庞之美”;导游指南称会馆为“泪之阁”;一幅骇人的4×3米的油画里,六个身裹白袍的天使将一位飞行员的遗体抬离正在燃烧的机体,托着他升向天堂;最最重要的是,拒不承认自杀式任务完全是白白葬送生命,仅仅起到了延缓战争结束的作用。几千人的死被赋予了一种子虚乌有的意义:年轻人为了和平与繁荣而死,他们的牺牲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3 20:12:52 摘录
    每个展品间的文字说明介绍了当时的战争背景,是十足的战时宣传。1931年吞并满洲,是为了保护亚洲大陆免遭苏联共产主义和中国人染指的必要步骤。侵华战争不可避免,因为英美两国怂恿中国起义者进行抗日活动。而日美战争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大事。日本战俘及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共产主义政权手中所受的煎熬,证明了日本自始至终都是正确的。简言之,拿“游就馆”书店里一本历史书的话来讲,“大东亚战争并非‘侵略战争’,恰恰相反:这是一场为了将全世界从共产主义手中解放出来的圣战。”
    我们很容易从上述发现中得出一条结论,即靖国神社的战争博物馆美化了军国主义。事实上,情况比这要更复杂。“游就馆”以准宗教化方式赞美的,不是好战心理或仇恨,而是自我牺牲。“游就馆”乃至整个神社的基调,在一块由“祭奠特别攻击队联合会”(“特别攻击队”即神风特攻队)所立的大型铜质牌匾上得到了归纳。这块匾于1985年珍珠港事件纪念日当天揭牌。所刻之字笔法潇洒遒劲,出自联合会总裁竹田宫恒德之手:“六千壮士死于自杀式袭击,他们的壮举前无古人,震慑敌心。整个国家都为他们的无比忠诚和无私奉献感激涕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3 20:09:20 摘录
    然而,一座历史博物馆能否同纪念堂或警示碑合二为一,且不歪曲其目的,这个问题依旧有待解答。纪念堂是宗教化或半宗教化的丰碑,在这里,缅怀过去是一种集体仪式。人们在纪念碑前祈祷,点燃火把,敬献花圈。反之,博物馆是世俗机构,在自由社会中,它的职责是谋求学术独立。在专制国家,所有一切——政治、学术、追忆——都被简化为公共仪式,不存在什么内部张力;但在自由民主国家,这种张力是存在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3 10:06:29 摘录
    二战爆发前,德国是没有警示碑的,有的是战争纪念堂,用以缅怀为国捐躯的军人。大理石质地的雕像好似基督像。民族共同体的纽带因为他们的牺牲得到强化。在一战纪念碑上,战争是一种神秘的体验,是祭奠勇气、牺牲和重生的地方,类似基督受难地。德意志帝国时期曾修建哥特式的大型纪念碑群,为的是从战败中挽回一丝颜面。二战后没有出现这样的事。德国人立碑,不是为了美化战争,而是警示后人;纪念碑(Denkmal)成了警示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3 10:01:18 摘录
    其实,即便没人公开支持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许多日本民族主义者也深感有必要捍卫日本传统文化,反对不加批判地模仿西方。从政治上讲,这意味着捍卫日本主权,包括其发动战争的权利,并抵制马克思主义和反战主义的影响。从宣传上讲,受围困的“文化”是个模糊的概念,指的是家族制国家,其古老的价值理念经由名义上没有断代的皇族血脉世代传承。由于建立战后秩序的主体不是那些继承反抗旧制度(ancien regime)衣钵的日本人,他们看待过去的态度必然会较德国要模糊些,不管是东德还是西德。实际上,捍卫日本人的身份认同往往就是捍卫旧制度:不光要反对日本左派,而且也反对那些来自东方或西方、批评日本所作所为及其历史记忆的外国人。
    这就是为何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对我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1986年,他因为发表朝鲜人对朝鲜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也负有部分责任的言论,影响日韩关系,被首相革除了职务。接受采访时,他说东京审判是一场“种族复仇”,目的是“剥夺日本的权力”。藤尾这么说,是因为他希望“通过历史和传统来恢复日本精神”。
    藤尾既非另类,也不是战后第一个发表上述想法的人。1971年,即将卷入一桩贪腐丑闻的首相田中角荣表达了对日本教育缺乏德育培养的担忧。他建议恢复《教育敕语》,因为“其总体来讲阐述的是普世的道德准则”。但早在1957年,文部省就已触及问题的核心。在针对家永三郎编写的首版教科书出具的报告中,文部省给出结论,“家永不遗余力地促使人们反思过去,已经远远偏离了教授日本历史的正道,即承认我们祖先的历史成就,从而强化我们身为日本人的认识,激发对本民族的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2 20:15:45 摘录
    政治理论家丸山真男管战前的日本政府叫“不负责任的体制”。他勾勒了三种政治性格:供人抬的“神轿”、“官吏”和“浪人”。其中,“神轿”居于最高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象征,由“官吏”负责抬扛(比如节庆期间的抬神轿活动)。“神轿”是一种标志,但那些扛它的“官吏”,才是掌握实权的人。然而,一干“官吏”——包括官僚、政客、海陆军将领——常常被最底层的“浪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些人里有军事冒进分子、头脑发热的战地指挥官、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等暴力论者。这一不负责任的体制造成的后果是,政治因果关系完全从视野中消失了,历史就像一根没头没尾的线绳,串满了既成事实,有的只是一段又一段处于压迫中的沉寂。偶尔,它才会被突如其来的神秘风暴打断,这可能是外来的邪恶势力、大自然,或者正如日本修正主义教父林房雄所说的,是“历史的残酷无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2 20:13:42 摘录
    责任问题在日本永远都是件麻烦事,因为在这个国度,形式责任比实际的罪孽更容易认定。不光是因为许多人——比如木下剧作里的主人公——为上峰的所作所为顶了包,这在日本黑帮中间很常见,在政界或商界亦是如此,而且最上面那些人往往根本无力控制行为不检点的下属。亚洲各地匆忙组建了军事法庭,但法官们都对日本国情毫无认知,因此,他们在认定日本指挥系统内部谁应该负什么责这一点上力所不逮,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日本,人们如此同情那些外国人眼中的战犯,特别是所谓的乙级和丙级战犯。这些人只是奉命行事,或者向下属发号施令,譬如战地指挥官、营地看守等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2 20:00:03 摘录
    不同于火车站或政府机关,在现代日本国家里,有着繁复程序的法庭从来就不是一个占据中心地位的机构。法律不是保护人们免受专制之害的手段;相反,它的存在是为了强化国家对人们的管控。
    东方国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2 18:47:20 摘录
    问题在于,如何在不扭曲法律的前提下伸张正义,以及如何在不歪曲历史的前提下让战胜方审判战败方。一种做法是,干脆就搞赤裸裸的胜利者正义,用军事法庭审判昔日的敌人。这么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许多虚伪言行,并减少对日常生活中程序正义原则的伤害。但如果说目的是给德国人上一堂历史课的话,那么军事法庭就会遇到和民事法庭一样的问题。而据当时的声明来看,历史教育无疑是战争罪审判的目标之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2 16:51:23 摘录
    日本人在广岛地下埋了毒气的事实也不能让原子弹的残酷性减色多少。但这一切让和平公园及其全部圣迹变得更具历史纵深感,而且从上帝手中接过了历史,放在了会犯错的人类手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2 16:49:24 摘录
    1980年代末,吴港市知事曾提议在广岛和吴港之间的某个小镇建造一座奥斯维辛纪念堂。广岛知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反战市民团体也不反对,但是他们坚持要求把建造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作为一大附带条件纳入到这个项目中来。方案悄无声息地流产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2 16:47:05 摘录
    在广岛,受害者的看法被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人们坚称他们是无辜的。然而,在日本对外战争史上,广岛根本谈不上无辜。1894年,日本同中国打响“甲午战争”时,部队正是从广岛出发、开赴前线的,明治天皇也把指挥部搬到了广岛。这座城市因此变得富有,十一年后的日俄战争则让它更加富庶。广岛一度还成为军事行动的中枢。正如《广岛和平读本》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所阐明的那样:“作为军事重镇的广岛固若金汤,得益于明治和大正时期连绵不绝的战争和事件,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也益发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遭到核打击时,广岛是帝国军队第二大本营(第一在东京)。简言之,这里遍地都是军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2 16:45:05 摘录
    日本人对广岛的受害者感同身受,而德国人却不可能因为奥斯维辛生出受害者情结。日本人的罪孽被消解在全人类的罪孽中。这点让日本人同时选择了两条路:一条是民族之路,即他们是原子弹唯一的受害者;另一条是普世之路,意指他们是广岛精神的倡导者。投身和平教育的日本和平主义者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定义日本人的自我认同。话虽如此,我胸中依然存在疑问。这种态度是否真的同许多希望将奥斯维辛“内化于心”、并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审视奥斯维辛的德国人,在立场上有着天壤之别?不管是日本人还是德国人,他们的民族性更多以历史、道德和宗教精神为基础,而非公民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9-22 16:42:17 摘录
    广岛和奥斯维辛之间的对比正是基于下面这种观念:广岛和屠犹一样,不是战争的一部分,甚至与之毫无关联,而是“发生在世界末日的某件事”。这席话出自小说家太田洋子之口,她在《尸横遍野的城市》里回忆了自己作为广岛原爆幸存者的经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