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西方学界最权威的五四研究 ▽ 青年知识分子凭借一己情怀与抱负 身陷救亡与启蒙的纠缠 自由、民主、科学之风 使旧制度、旧伦理、旧文化摇摇欲坠 ▽
……
[ 展开全部 ]
知识界的震荡 唤醒了古老的沉睡国度 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外交失败 却赢得了公众与社会的新生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本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材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 收起 ]
作者:[美]周策纵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定价:99.80元
ISBN:9787510078699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李云飞
2019-05-12 22:16:04 摘录
学生许德珩(其他姓名见前,此略)32人呈为提出声明事。曹章等卖国,罪不容诛。凡有血气,罔不切齿。五月四日之事,乃为数干学生,力余商民之爱国天良所激发。论原因不得谓之犯罪,则结果安有所谓嫌疑。且使我国果有法律之可
言,则凡居检察之职者,应当官而行,不畏强御,检察曹章等卖国各款,按照刑律一百零八条、一百零九条之罪,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始足以服人心。乃曹章等卖国之罪,畏而不检举,而偏出传票传讯学生,不平者一。学生等三十二人,并无一人系当场捕获者。既非当场捕获,亦不过数千人中分子之一耳。钩厅传讯,加以“嫌疑”二字,果有嫌疑耶,亦应数千人同时讯问,何单传生等?不平者二。公民团捣毁议会,殴打议员,被逮者百余人,释放之后,未闻依法办理。五月四日之事,痛外交之失败,愤卖国之奸人,悲愤所激,不能自已,非公民团所比拟,而钧厅公然传讯,不平者三。以上三大不平,所谓“法律”字者,宁复有丝毫价值之可言!然五月九号学生等奉到钧
厅传票,十号即齐集候审者,岂甘受此不平之审讯哉?盖一以
卸校长保释出署之责任,一以避抗传不到之恶名。此两种原
因,在钩厅传讯时,学生等首先声明在案矣。今各校长已联翩辞职,同学又自行检举,情事变迁,两种原因,已不存在。特提出声明,如钧厅认为有再讯之必要,嗣后不论其为传票为拘票,请合传十六校学生。德珩等亦当尾同到厅,静候讯问,决不能单独再受非法之提传也。再此呈已于五月十五H上午十时呈递钧厅,奉前以小合方式,不能受理,改用刑事辩诉状,见示。学生等查刑事辩诉,系刑事被告人所用,不敢从命,理合声明。谨呈。
要跟许德珩回忆录比较一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云飞
2019-05-08 11:21:32 摘录
事实上,自19世纪西方势力开始撞击古老的中国,中国就开始了她的蜕变,她调整了脚步,走了相当远的一段路程来适应现代文明,而“五四运动”实是这段旅程中,要事频繁,最富于决定性的一个阶段。
五四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云飞
2019-05-08 11:19:55 摘录
因此我们可以为“五四运动”作定义如下:“五四运动”是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案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学习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设一个新中国。它不是一种单纯不变,组织严密的运动,而是许多思想纷歧的活动汇合面成,可是其间并非没有主流。
对五四运动的定义 更全面、具体,不以意识形态为导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李云飞
2019-05-08 11:12:10 摘录
这种学生干涉政治的现象为什么会在中国发生呢?
原来,在君主政体之下没有真正的立法机构,或种群众代议制度,少数受过教育的人要设法表达自已也许是无可避免的事。事实上,中国几千年来,在危难时期往往是官办的学校,通过教职员和学生团体担当起公意代言人的角色。中国早期的和现代的评论家们大抵都赞同这种活动。例如17世纪,名学者和思想家黄宗羲(610-1695)就曾实际上主张过一种政治制度,把学校当作消息灵通的发表公共舆沦的场所,或一种立法代表机枷。他并且认为这种制度是中国上古的“三代遗风”。
“五四运动”的学生们采取了这种学生负有政治使命的传统观念,可以由他们出版物之再三强调此一观念作为证明。但是20世纪的学生运动和它们的传统模,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学校”和”学生”二词在中国古时的用法,不同于五四运动时候的一般用法,事实上,也不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校制度已逐渐改向西洋方式时的用法。用现代的制度来比较传统的官办学校,大致从中学阶段开始,它们与科举制度关系密切。这些学校同时具有供给官僚人才的贮备处和学习机构两种作用。因此,它们比起今日的学校来,人学的成年人似乎较多,年轻的知识分子较少。这一些官办学校的成年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关切,又超过一般散布各地,在私人教师教导下年纪较轻的学生。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传统的私塾由于它们多半是独立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所以很明显地,
比起公立学校来,不太能够参加学生运动。不过一些规模较大的私立或半公立的“书院”,有时候却对民意发生过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学生干政的历史传统 以及 五四学生运动不属于次传统的原因解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出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繁体再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
英文初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上编 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第四章 “五四”事件
第五章 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第六章 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支持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第八章 世界主要国家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第九章 观念与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第十章社会政治的后果
下编 主要思潮分析
第十一章 文学革命
第十二章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第十三章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
第十四章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附录
大事年表(1914—1923)
注释
译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出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繁体再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
英文初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上编 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第四章 “五四”事件
第五章 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第六章 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支持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第八章 世界主要国家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第九章 观念与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第十章社会政治的后果
下编 主要思潮分析
第十一章 文学革命
第十二章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第十三章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
第十四章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附录
大事年表(1914—1923)
注释
译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出版前言
中文版自序 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繁体再版自序 认知·评估·再充
英文初版自序
第一章 导言
上编 运动的发展
第二章 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1915—1918)
第三章 运动的萌芽阶段:早期的文学和思想活动(1917—1919)
第四章 “五四”事件
第五章 事件的发展:学生示威与罢课
第六章 更进一步的发展:工商界及劳工界的支持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的扩展(1919—1920)
第八章 世界主要国家对“五四”运动的态度
第九章 观念与政治上的分歧(1920—1922)
第十章社会政治的后果
下编 主要思潮分析
第十一章 文学革命
第十二章新思想与对传统的价值重估
第十三章新思想与后来的论战
第十四章结论:繁多的阐释和评价
附录
大事年表(1914—1923)
注释
译后记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言,则凡居检察之职者,应当官而行,不畏强御,检察曹章等卖国各款,按照刑律一百零八条、一百零九条之罪,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始足以服人心。乃曹章等卖国之罪,畏而不检举,而偏出传票传讯学生,不平者一。学生等三十二人,并无一人系当场捕获者。既非当场捕获,亦不过数千人中分子之一耳。钩厅传讯,加以“嫌疑”二字,果有嫌疑耶,亦应数千人同时讯问,何单传生等?不平者二。公民团捣毁议会,殴打议员,被逮者百余人,释放之后,未闻依法办理。五月四日之事,痛外交之失败,愤卖国之奸人,悲愤所激,不能自已,非公民团所比拟,而钧厅公然传讯,不平者三。以上三大不平,所谓“法律”字者,宁复有丝毫价值之可言!然五月九号学生等奉到钧
厅传票,十号即齐集候审者,岂甘受此不平之审讯哉?盖一以
卸校长保释出署之责任,一以避抗传不到之恶名。此两种原
因,在钩厅传讯时,学生等首先声明在案矣。今各校长已联翩辞职,同学又自行检举,情事变迁,两种原因,已不存在。特提出声明,如钧厅认为有再讯之必要,嗣后不论其为传票为拘票,请合传十六校学生。德珩等亦当尾同到厅,静候讯问,决不能单独再受非法之提传也。再此呈已于五月十五H上午十时呈递钧厅,奉前以小合方式,不能受理,改用刑事辩诉状,见示。学生等查刑事辩诉,系刑事被告人所用,不敢从命,理合声明。谨呈。
原来,在君主政体之下没有真正的立法机构,或种群众代议制度,少数受过教育的人要设法表达自已也许是无可避免的事。事实上,中国几千年来,在危难时期往往是官办的学校,通过教职员和学生团体担当起公意代言人的角色。中国早期的和现代的评论家们大抵都赞同这种活动。例如17世纪,名学者和思想家黄宗羲(610-1695)就曾实际上主张过一种政治制度,把学校当作消息灵通的发表公共舆沦的场所,或一种立法代表机枷。他并且认为这种制度是中国上古的“三代遗风”。
“五四运动”的学生们采取了这种学生负有政治使命的传统观念,可以由他们出版物之再三强调此一观念作为证明。但是20世纪的学生运动和它们的传统模,却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学校”和”学生”二词在中国古时的用法,不同于五四运动时候的一般用法,事实上,也不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校制度已逐渐改向西洋方式时的用法。用现代的制度来比较传统的官办学校,大致从中学阶段开始,它们与科举制度关系密切。这些学校同时具有供给官僚人才的贮备处和学习机构两种作用。因此,它们比起今日的学校来,人学的成年人似乎较多,年轻的知识分子较少。这一些官办学校的成年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关切,又超过一般散布各地,在私人教师教导下年纪较轻的学生。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传统的私塾由于它们多半是独立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所以很明显地,
比起公立学校来,不太能够参加学生运动。不过一些规模较大的私立或半公立的“书院”,有时候却对民意发生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