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不仅是诗歌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亦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献礼。 本书的目的并非对诗人、诗歌作一般性的概论,而是以专题的方式抽绎由初唐到晚唐诗歌的许多面向,除了厘清传统文学史中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欧丽娟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定价:52.00
  • ISBN:9787213088384
  • 2018-11-03 23:05:30 摘录
    透过这几首诗的重新认识,我们希望的是,对人性仍然可以充满慈悲和信心,但是乐观、宽容不应该建立在非常乡愿、素朴的性善论上面,那是经不起考验的一厢情愿,这种表层的认识无论是鼓励你还是阻碍你,都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有真正认识到黑暗有多么深沉的人,才能够知道光明有多么灿亮;真正知道人性有多么冷漠自私的人,也才能够坚持对人性美善的信心。也就是说,无论是黑暗还是光明,是残酷还是慈悲,都只有认识得越深,才能够越坚定地走下去,这样的人才能够真正把人性加以提升和升华,这种人对于人性的信心才是真正的可贵。
    古典诗歌绝不是跟我们没有关系的、一种过去的文字作品而已,在传统文化中,生命一直是真实地跃动着,和我们事实上是完全相关、彼此相通的。我们事实上还活在明代、活在唐代,甚至还活在原始人的神话时代,只是自己并不知道。那么,如何透过这些古典作品,一方面增加我们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加深我们对人性的认识,正是我们应该要努力的。借由王维的《杂诗》以及辛弃疾的《丑奴儿》,了解到古典作品的内涵是多么丰富深刻,工作当然还可以做得更多,还可以继续努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3 22:47:43 摘录
    于是受苦的人终究会体验到:自己的世界末日只是别人的茶余饭后,自己的刻骨铭心只是别人的轻描淡写,自己的椎心泣血只是别人的不痛不痒。因而,再大的悲伤,都只是自己的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2 15:56:46 摘录
    但整首诗最关键的是结尾,这么长的叙事诗就定格在“而他们,由于他们不是死者,转身继续他们各自的事”。他们就是那些旁观者,他们在意外事故刚发生的时候也很紧张、很慌乱,赶快去救治,可是当这个孩子心跳停止,已经没有救了以后,即使再悲恸、再惊骇,都还是只能转身继续他们各自的事,因为他们不是死者!这个现象乍看之下当然是很无情的,可这是必然的结果,毕竟没有人应该代替死者去死,也没有任何人应该代替这个无辜的小男孩去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可怕的灾难,所以要旁人不转身回去做自己的事,是个不合理的要求。然而,这仍然很残酷地碰触到人性的有限,那个“有限”就是说,人毕竞只能回到他的世界、关心他自己所关心的事,既然不是死者,当然要回到原本的生活常轨去承担各自的责任。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苦难、有他的地狱要面对,所以死者就这样独自进入黑暗的深渊,那是一个没有任何人可以分担的过程。活着的人也许心里或多或少对这个男孩有着悲悯、有着怀念,也有着痛楚,但是事实上,他们不可能全心全意去负担这个小男孩生命的悲剧,这就是人性的有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2 15:49:55 摘录
    这时你不会再喧嚣地求告,到处去声张自己的苦楚辛酸,因为那种平静来自你深刻的了解,最深的心声用说是没有用的。说出来只不过是制造噪声,或者只会扭曲原貌,或者只会更加无味,都会让自己更落入一种浮躁的、小气的、等着别人来给你安慰的可怜姿态;而平静里会有一种尊严,因为一切都回到自我的内心里靠自己承担、沉淀、转化,产生一种坦然以对的坚毅力量。然后你便明自,有一种尊严是建立在沉默之上,于是人就会越来越沉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2 15:36:39 摘录
    为什么王维这首诗会传诵千古,一定是诗里面有一些什么东西,非常微妙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许许多多有共同经验的人的心灵,而到底那个触动在哪里,恐怕连很多被感动的人自己也不是很明白,我想,我学到的这个体悟应该是最合理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2 15:22:00 摘录
    这个说法可以说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解释。但是宋顾乐所讲的可能也还不够好,原因是,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理性逻辑安排之下的产物,所谓诗人举一个小东西来概括其余,以微物悬念来传达件件关心,这是事过境迁之后的一种后设安排,是经过理性认知之后的一种艺术技巧,而只要是刻意安排的技巧,就是在自觉意识下的理性空间中去运用的,不是见到故乡来人的那一瞬间的心理状态。在那个当下,实在无法考虑这种逻辑性的安排,以达到由小观大、举一反三的暗示,所以不会是这样的一种理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2 15:06:14 摘录
    闽南话就是“河洛话”,对应它的文字就是黄河、洛水的河与洛,就是中原的音与义。这是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包含六朝时发生的五胡乱华,后来又有各式各样的动乱,中土人士一路到了南方,中原语言的古音古义也就跟着被留了下来。实际上闽南语是所有的地方方言里被公认保留最多唐代中古音的一个语系,在唐诗里这样的例子很多。像“请问”这个用法,用闽南语来说,就是“借问”,而唐诗里用到不少“借问”这个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31 07:42:21 摘录
    所以应该说,从陈子昂开始,启动了诗文的革新运动。从此以后,包括李白在内,一直延续成为中唐文人的文学主张,而元稹、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翱等,则把这种精神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必须说,陈子昂固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驱,却不是孤立的唯一的烈士,并且他的谏诤意识虽然十分强烈,但是并没有构成意识行为的全部。相反更多的地方都展现出继承、吸收、观摩、借鉴的做法,是整个时代走向中的一员,与其他主流诗人一起推动文学的集体进步。这才是陈子昂的全部真相。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30 22:48:47 摘录
    所以必须说,我们如果对文学史不够了解的话,就会觉得好像陈子昂就是那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对眼前这么多大家争相投入的诗学主流冷眼旁观、发出抨击,好像他是一个特别具有慧眼洞见的人,其他所有的人都很盲目,只有他清醒地知道文学的生命在哪里!但真的是这样吗?事情真的没有这么简单。陈子昂事实上就是在一个积极地继承着过去,又加以转化的背景下,由过去的历史与当代所共同孕育出来的宁馨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30 15:59:34 摘录
    相对地,请在脑海里仔细揣摩陈子昂虽然也“独怆然而涕下可是他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是有着无限时空的宽广超然与屹立不摇,不是无力的、渺小的、被架空的那一种无奈的唏嘘;相反地,他展示了一个巨大的、凛然的形象,个人要来对抗苍苍茫茫、无尽时空的荒凉!这种气魄是英雄式的,绝对不是那种小儿女共沾巾式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30 15:54:49 摘录
    若以现代人急功近利的眼光来重看获麟的典故,应该更发人深省——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到了逼的所有的麒麟、凤凰,包括所有野生动物都快活不下去的状态了。如果孔子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恐怕很早就绝笔了,不必等到七十几岁。就此而言,人类真的要做很多的努力,这个努力的前提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好好地尊重每一个生命,了解他们、珍惜他们,说不定其中就有麒麟,因为被我们珍惜了,也被我们感动了,它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很好,于是把一个盛世带来给我们也不一定!我想这背后是有
    一些深刻道理的。
    从获麟讲到保护动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30 10:36:09 摘录
    就李白这个人物而言,我们读他很多作品后便会发现,他真的还是一个非常正统的传统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还是以儒家的价值观作为他的生命真切不疑的最高指导原则。这是没有谁能够例外的,杜甫也不例外,苏东坡也不例外,陶渊明也不例外,曹雪芹也不例外。
    李白的最高指导原则并不是儒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30 10:07:38 摘录
    可想而知、儒家的价值观可以说是古代文人血液里的DNA,这个价值观对他们来说,事实上是不可能打折扣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30 10:00:11 摘录
    由此可见,陈子昂所认为的“文章之道”,指的不是文以载道的道德意义,而是以“汉、魏风骨”为代表,继承了《诗经》的“风雅”精神,以“兴寄”为主的创作表现,但这个文章的理想却在汉魏之后就沦丧了,整个两晋、南北朝到初唐的五百年之间都破败消失了,直到陈子昂当代的东方虬才有所恢复。因此,这篇序的最后一段才会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正始之音”指的是曹魏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诗歌创作,阮籍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在文学史上可以和“建安”并称,形成“汉魏风骨”。这么一来,就更清楚地表示出,陈子昂所谓的“文章之道”就是“汉魏风骨”,而从汉、魏到初唐,时间大约是五百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0 19:43:01 摘录
    而这个新解释的缘起,很幸运的不是我自己的亲身之谈,对此,我深深感到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不辞涓滴,在生活中从其他人的人生体验里取得对生命不同的感悟,也庆幸于有时候人可以不用亲身受到熬炼,只要透过学习便能够明白,原来人类的各种经验里还有极端而独特的这一种,从而扩大自己的眼界心胸。这种人生体验的事情,有的时候真的是没经验,所以无法体会;或者虽然有经验如王绩,却缺乏那种敏锐感,于是便不能够细腻体会或精确呈现。重要的是,当你知道有这一种体悟之后,就更能够读懂其他有类似情况的文学作品,而同时对于他人也可以更加的慈悲,更加的宽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