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畅销书《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全新修订版。《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国际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先生写给大众的王阳明通俗传记。冈田先生于六十八岁高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日】冈田武彦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定价:148
  • ISBN:9787229128425
  • 2022-10-27 18:27:57 摘录
    抚今追昔,儒学之士志在寻求经世之道,以探求并实现理想的社会生活为己任。至明清时,很多儒者经常游玩于深山幽谷,其目的是“使我之理想更为高尚”。这些儒者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保持一颗毫无私欲的纯粹之心,而游于山川,则有利于自己的道德之心免受世俗污染。儒者中有“怀山林之志者可托天下国家”一说,很多儒者在为官后也经常于闲暇时游览明山秀水、探访深谷幽泉,因此,他们的诗作中难免会流露出隐士之情。
    古人为什么喜欢游山玩水的原因。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10-20 20:47:41 摘录
    16世纪,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外在的制度、牧师乃至教皇来得救。儒家的最高价值是让自己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人人皆可成圣,意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神圣的意义。
    直面当下,物质文明的繁荣并没有赋予人生更具价值的意义;相反,欲望日渐膨胀,幸福感每况愈下。多少人迷失在成功者编织的所谓的“梦想”之中不能自拔,蹉跎了青春,荒芜了精神,在循环的自我否定中走向消沉,走向封闭。放眼放去,许多人都在竭尽全力地撰取财富,却不清楚为什么自己的生活越来越迷茫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事实上,一个人成功与否,人们多以权力大小和财富多寡来衡量,但幸福与否,无法用外部指标来判定,只能借由内心去感受。毕竟,若仅剩物质,你会害怕;若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物,你就不必害怕。因此,最好的救赎之道便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激励自己的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10-20 20:29:37 摘录
    关于儒学之道,《大学》列举了“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分别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而言之,“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是修己治人之道。修己重在修身,它主要体现于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治人重在经世,它主要体现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与治人共同构成了儒学的根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23 23:29:03 摘录
    《王阳明大传》
    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陆九渊,存斋先生)
    “体认”精神,当于经验与磨炼中领悟。
    阳明学是体认之学,是培根之学,是身心相即、事上磨炼之学。
    一生的结果皆出于心。
    站在心体的层面审视、监督意识,用正确务实的观念指导行动,用对人心深刻的体察来打破他人的心墙,树立起“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生活态度,达到“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的境界,使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心安自得,始终保持内心的强大。
    西方哲学重理性,东方哲学重情感。
    「吾心自有光明月」
    动机至善 私心了无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曾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
    余姚四贤人,东汉的严子陵、明末清初的朱舜水和黄宗羲,王阳明。
    35岁“心即理”的思想,并提出“知行合一”说。
    49岁创立“致良知”说
    “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树木的根扎得越深广,到了春天枝叶就会越繁茂;人越内敛谨慎,他的精神就越清爽,内心也就越强大。朱熹一直谨记恩师的“木晦之教”。
    王阳明还说:“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得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传习录》下卷)
    书中结构很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23 15:28:50 摘录
    致良知,大儒后。
    心静,静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