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横空出世,颠覆了我们关于人类进化的认知。2016年,他的《未来简史》再度惊艳四座,刷新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掀起了全球关于人工智能讨论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以]尤瓦尔·赫拉利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定价:68
  • ISBN:9787508692098
  • 2020-05-16 18:58:32 摘录
    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即便出现种种重大的改变,还是会连成一个连贯且动人的人生故事:“我这个人呢,本来是个工人,但后来成为资本家;出生在法国,现在住在美国;结过婚,又离婚了;得了癌症……”同样,要定义如“德国人”这种群体的时候,也可以看看它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我们曾经是纳粹,但是已经吸取教训,现在是和平的民主主义者。”而不用去问到底什么是从威廉二世、希特勒到默克尔所共有的“德国人的本质”。正是那些重大的改变,定义了现在德国人的身份认同。在2018年,德国人的这种身份就是要一边克服纳粹主义留下的各种艰难,一边坚持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到2050年,谁又知道那时候该如何定义“德国人”呢?
    人类常常拒绝承认这些变化,尤其是涉及核心政治或宗教价值的时候。我们总是坚称自己的价值观是古代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以犹太教对女性的态度为例,现在的极端正统派禁止公共领域出现女性的形象,所以如果客户群是极端正统派,那么广告牌和广告上通常只有男人和男孩,不会出现女人和女孩。
    2011年,总部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犹太极端正统派刊物《日志》爆出丑闻,刊出了一张美国总统偕高层观看美军突袭本·拉登的照片,却用修图软件把所有女性抹去,其中包括国务卿希拉里。该报解释,根据犹太教的"庄重法则",不得不这么做。……另一家极端正统派报纸《通信报》的发行人也声援这种做法,解释这种做法的背后是“数千年的犹太传统”。
    ……然而,如果这一切背后真有几千年的犹太传统、亘古不变的神圣法则,为什么考古学家在以色列发掘出了《密西拿》和《塔木德》时代的古代犹太教堂,却没发现性别隔离的迹象,反而在一些美丽的马赛克地板和壁画上都绘有女性,甚至有些女性的穿着还颇为暴露?写了《密西拿》和《塔木德》的拉比们常常在这些犹太教堂祷告和研究,但现代的正统派却认为这些图像亵渎了古代传统。
    超级喜欢这一段,他认为对于一个事物的定义,并不是像我们一般的那样把它跟传统挂上关系,而是看他发生过怎样的改变,只有改变才能定义它。拿着传统当幌子,当噱头只是招摇撞骗罢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16 18:41:46 摘录
    各种人类群体,与其用延续性来定义,还不如用发生了什么改变来定义。但这些群体仍然靠着讲故事的技巧,为自己创造出一些能够追溯到远古的身份认同。不管发生了怎样惊天动地的改变,他们通常都能融合新旧,让故事自成体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16 18:41:11 摘录
    有无数演讲和文献直接把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和今日的欧盟联系在一起,赞颂欧洲自由,民主的历史长达2500年,但这就像盲人摸象……确实,数百年来,民主思想都是欧洲文化的一部分,但它从来不是欧洲文化的全貌。
    虽然雅典民主制度赫赫有名、影响深远,但其实就只是在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小角落,做了一个称不上真心实意的实验,而且只撑了200多年。
    如果说欧洲文明在过去25个世纪就是民主、就是人权,那么又怎么解释斯巴达和恺撒、十字军和西班牙征服者、宗教裁判所和奴隶贸易,以及路易十四和拿破仑?难道这些都是异地文明的入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5-16 18:26:41 摘录
    只是把众人联系起来,让他们聆听不同意见,还不足以解决社会分歧,因为“相反论点的文章 实际上会让人觉得其他观点非我族类,反而会强化两极分化”。因此扎克伯格认为,“改善对话的最佳方式,可能就是要认识对方整个人,而不是只知道对方的意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11:25:30 摘录
    我们通常不会意识到各种感受是出于运算,原因在于这些快速的运算远不在我们的意识阈值范围内。我们感觉不到大脑里几百万个神经元在怎样运算着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于是就有了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我们对蛇的恐惧、对伴侣的选择或对欧盟的看法是出于什么神秘的“自由意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11:23:50 摘录
    在过去,神的权威是靠宗教神话建立的,人的权威是靠自由主义这套故事建立的。至于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则可能建立起大数据算法的权威,同时完全推翻关于个人自由的信念。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10:52:10 摘录
    而到了2050年,别说同一份工作,就连同个专业领域也不太可能让人待一辈子,就算我们真的能够不断创造出新工作,让劳动者接受再培训,但像这样生活永无宁日般,人的精神又是否能撑得下去?
    变化总会带来压力,21世纪初的纷纷扰扰,已经造成全球性的压力蔓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10:43:10 摘录
    因此,虽然出现了许多新的人类工作,我们仍然可能看到新的“无用阶层”日益庞大。我们甚至可能两面不讨好:一方面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也有许多雇主找不到有技能的雇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10:35:40 摘录
    或许某首歌什么都好,只有一个地方让你不喜欢。算法知道这件事,是因为只要一到那个地方,你的心跳就会停一下,催产素水平也会稍微降低。而算法能做的,就是把那个讨厌的地方重写或干脆删去。
    最后,算法就能学会编写整首曲子,人类的情绪就像钢琴琴键般任它们弹奏。有了你的生物统计数据之后,算法甚至可以量身打造出全宇宙只有你会喜欢的旋律。
    他的想法非常的有意思 在上一段他还考虑到了 完全的算法推荐会不会产生厌倦感 所以可以设置随机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10:29:51 摘录
    在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容易受到大数据分析冲击的可能就是音乐。音乐的输入和输出都适合用精确的数学来描述,输入时是声波的数学模式,输出时则是神经风暴的电化学反应模式。在几十年内,算法只要经过几百万次的音乐体验,就可能学会如何预测某种输入如何产生某种输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10:19:54 摘录
    人工智能特别重要的两种非人类能力是“连接性”和"可更新性”。……讨论自动化的时候 不该把一位司机的能力拿来和一台自动驾驶汽车比较,也不该把一位医生和一位人工智能医生进行比较,而该拿一群人的能力和一套集成网络进行比较。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10:12:50 摘录
    人类有两种能力:身体能力和认知能力。过去,机器主要是在原始的身体能力方面得以与人类竞争,而人类则在认知能力方面享有巨大优势。因此,随着农业和工业迈向自动化,就出现了新的服务业工作。这些新工作需要人类拥有独特的认知技能,包括学习、分析、沟通等,特别是必须理解人类的种种情绪。然而,人工智能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认知技能上超越人类,包括理解人类的情绪。
    在工业革命之后 新的技术的出现 会抢走一项工作 但也会带来一项工作 但是当机器拥有学习能力的时候 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09:58:56 摘录
    如果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或者什么新的信仰希望自己能够塑造2050年的世界,除了要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和生物工程,还得把这一切融入一套全新而合理的叙事之中。
    很有意思,我想起来了,他的说法是源于在他的第1本书人类简史,人类的国家、政体、企业都是一个又一个人们共同认同的故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4-17 09:51:06 摘录
    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生态崩溃和科技颠覆,而自由主义对此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传统上,自由主义需要搭配经济增长,才能神奇地平息棘手的社会和政治冲突。自由主义能够让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信徒与无神论者、原住民与移民、欧洲人与亚洲人之间都和睦相处,靠的就是保证每个人都能拿到更大的一块饼。只不过前提是饼必须不断变大。然而经济增长非但无法拯救全球生态系统,反而恰恰是生态危机的成因。经济增长也无法解决科技颠覆的问题,因为增长正是以越来越多的破坏性创新为基础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