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
……
[ 展开全部 ]
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 收起 ]
作者:[挪威]乔斯坦·贾德/贾德名作系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定价:26.00元
ISBN:978750634127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枕上诗书
2020-04-07 13:49:07 摘录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著
萧宝森译
人生不能只有柴火油盐,还要有对生活存在现象具体的思考。比如为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是谁?你自己是谁?是你的名字吗?还是你的种类?我们太习惯人类本该怎样,却又不清楚人类为什么会这样。书中幼小的苏菲还在读小学居然会从外婆的逝去联想到自己:“我现在是活在这世上,但有一天我会死去。人死后还会有生命吗?生命为何要结束?”在苏菲的世界里,有太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对于苏菲来讲这个世界的存在本身就特别神奇,更别提生命了。 本书有太多哲学性的知识: 以下摘抄(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提倡所谓的“黄金中庸”。也就是说:人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勇敢。 (不够勇敢,就是懦弱,太过勇敢就变成鲁莽)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不够慷慨即是吝啬,太过慷慨则是挥霍)。在饮食方面也要如此,吃的太多或吃的太少都不好,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人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想起希腊医学的主张: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酒神颂歌
2020-03-23 17:46:57 摘录
地点:意大利西西里
人物:
1.恩培窦可里斯,认为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的,他称之为四个“根”。这四个“根”就是土、气、火与水。
我们不应该接受世间只有一种基本物质的观念;大自然不可能只由一种“元素”组成。
恩培窦可里斯认为自然界有两种力量。他称之为“爱”与“恨”。(使得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的因素)
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他将“物质”与“力量”分开来。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即使是在今天,科学家们仍将“矿物”与“自然力”分开。现代科学家相信,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可说是各种矿物在不同自然力之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恩培窦可里斯并提出“我们何以能看见某物”的问题。例如我们何以能“看见”一株花?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恩培窦可里斯认为,我们的眼睛就像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也是由土、气、火、水所组成。我们的眼睛中如果缺少这四种物质中的任何一种,便无法看到大自然所有的事物。
2.安纳萨哥拉斯,认为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
称呼这些含有“各物的一部分”的“小粒子”为“种子”。
安纳哥拉斯也(记上“爱、恨”)认为“秩序”是一种力量,可以创造动物与人、花与树等。他称这个力量为“心灵”或“睿智”。
他还说过,太阳不是一个神,而是一块红热的石头。
他相信天上所有物体的成分都与地球相同。这是他研究一块陨石后达成的结论。他因此想到别的星球上可能也有人类。他并指出,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于地球。同时他还解释了日蚀的现象。
若世界真由一种物质构成,则由理性引导的事物与“眼睛可见到的”事物之间将永远有无法跨越的鸿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酒神颂歌
2020-03-23 17:28:31 摘录
地点: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伊利亚
人物:
1.帕梅尼德斯,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透过感官,他察觉到事物的确会发生变化,不过他无法将这个现象与他的理智思考画上等号。在依赖感官和依赖理智之间做一个选择时,他选择了理智。
他认为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智不符。他认为他的使命就是要揭穿各种形式的“感官幻象”。
这种态度被称为“理性主义”
2.赫拉克里特斯,认为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赫拉克里特斯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对于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
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来替代“神”一词。
他相信,人类虽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普遍的理性”或“普遍法则”是所有人都具备,而且以之做为行事准则的。不过,赫拉克里特斯认为,大多数人还是依照个人的理性来生活。他说;“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像儿戏一般。”所以,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断地变迁与对比的现象中看出了一个“一致性”。他认为这就是万物之源,他称之为“上帝”或“理性”。
变化的问题。 帕梅尼德斯从理性的角度认为没有一件事物会改变。赫拉克里特斯则从感官认知的观点认为大自然不断在改变。 帕梅尼德斯:1.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2.因此我们的感官认知是不可靠的。 赫拉克里特斯:1.万物都会改变(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2.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酒神颂歌
2020-03-23 16:16:21 摘录
地点:米雷特斯
人物:
1. 泰利斯,在他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
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或许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于水,而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仍旧变成水。
“万物中皆有神在”
2.安纳克西曼德,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很明显的他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
也许他的意思是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不是这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因此这种基本物质不可能是像水这样平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3.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这与“水是万物生长之源”的理论相去不远。
他和泰利斯一样,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种基本物质造成的。
与宇宙的基本组成物质与大自然的变化等问题有关。 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这三位米雷特斯的哲学家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酒神颂歌
2020-03-23 15:34:27 摘录
有一天早上,爸爸、妈妈和小同正在厨房里吃早餐。过了一会儿,妈妈站起身来,走到水槽边。这时,爸爸飞了起来,在天花板下面飘浮。小同坐在那儿看着。你想小同会说什么?也许他会指着父亲说:“爸爸在飞。”小同当然会觉得吃惊,但是他经常有这样的经验。
爸爸所做的奇妙的事太多了,因此这回他飞到早餐桌上方这件事对小同并没有什么特别,每天爸爸都用一个很滑稽的机器刮胡子,有时他会爬到屋顶上调整电视的天线。或者,他偶尔也会把头伸进汽车的引擎盖里,出来时脸都是黑的。
好了,现在轮到妈妈了。她听到小同说的话,转身一瞧。你想她看到爸爸像没事人一般飘浮在餐桌的上方会有什么反应?她吓得把果酱罐子掉在地上,然后开始尖叫。等到爸爸好整以暇地回到座位上时,她可能已经需要急救了。
之所以两人的反应不同是因为认知的世界不同。小孩子在见到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可能的现象时,第一反应应该是好奇,而并非恐惧。当然,过于奇形怪状的玩意儿不算。要知道,颜控可是各个年龄段都共通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酒神颂歌
2020-03-17 07:48:46 摘录
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
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伊甸园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魔术师的礼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神话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自然派哲学家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
德谟克里特斯 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命运 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苏格拉底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雅典 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柏拉图 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少校的小木屋 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亚理斯多德 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希腊文化 一丝火花
明信片 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两种文化 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文艺复兴 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哪
巴洛克时期 宛如梦中的事物
笛卡尔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斯宾诺莎 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洛克 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休姆 将它付之一炬
柏克莱 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柏客来 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启蒙 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康德 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浪漫主义 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黑格尔 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祁克果 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马克思 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达尔文 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佛洛伊德 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我们这个时代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花园宴会 一只白色的乌鸦
对位法 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那轰然一响 我们也是星尘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伊甸园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魔术师的礼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神话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自然派哲学家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
德谟克里特斯 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命运 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苏格拉底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雅典 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柏拉图 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少校的小木屋 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亚理斯多德 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希腊文化 一丝火花
明信片 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两种文化 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文艺复兴 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哪
巴洛克时期 宛如梦中的事物
笛卡尔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斯宾诺莎 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洛克 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休姆 将它付之一炬
柏克莱 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柏客来 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启蒙 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康德 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浪漫主义 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黑格尔 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祁克果 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马克思 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达尔文 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佛洛伊德 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我们这个时代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花园宴会 一只白色的乌鸦
对位法 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那轰然一响 我们也是星尘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伊甸园 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魔术师的礼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
神话 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自然派哲学家 没有一件事物可以来自空无
德谟克里特斯 世界上最巧妙的玩具
命运 算命者试图预测某些事实上极不可测的事物
苏格拉底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雅典 废墟中升起了几栋高楼
柏拉图 回归灵魂世界的渴望
少校的小木屋 镜中的女孩双眼眨了一眨
亚理斯多德 一位希望澄清我们观念的严谨的逻辑学家
希腊文化 一丝火花
明信片 我对自己实施严格的检查制度
两种文化 避免在真空中飘浮的唯一方式
中世纪 对了一部分并不等于错
文艺复兴 啊!藏在凡俗身躯里的神明子孙哪
巴洛克时期 宛如梦中的事物
笛卡尔 他希望清除工地上所有的瓦砾
斯宾诺莎 上帝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
洛克 赤裸、空虚一如教师来到教室前的黑板
休姆 将它付之一炬
柏克莱 宛如燃烧的恒星旁一颗晕眩的行星
柏客来 曾祖母向一名吉普赛妇人买的一面古老魔镜
启蒙 从制针的技术到铸造大炮的方法
康德 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浪漫主义 神秘之路通向内心
黑格尔 可以站得住脚的就是有道理的
祁克果 欧洲正迈向破产的地步
马克思 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达尔文 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艘小船
佛洛伊德 他内心出现那股令人讨厌的自大的冲动
我们这个时代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
花园宴会 一只白色的乌鸦
对位法 两首或多首旋律齐响
那轰然一响 我们也是星尘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乔斯坦·贾德著
萧宝森译
人物:
1.恩培窦可里斯,认为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的,他称之为四个“根”。这四个“根”就是土、气、火与水。
我们不应该接受世间只有一种基本物质的观念;大自然不可能只由一种“元素”组成。
恩培窦可里斯认为自然界有两种力量。他称之为“爱”与“恨”。(使得这些元素聚合在一起的因素)
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他将“物质”与“力量”分开来。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即使是在今天,科学家们仍将“矿物”与“自然力”分开。现代科学家相信,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可说是各种矿物在不同自然力之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恩培窦可里斯并提出“我们何以能看见某物”的问题。例如我们何以能“看见”一株花?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恩培窦可里斯认为,我们的眼睛就像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也是由土、气、火、水所组成。我们的眼睛中如果缺少这四种物质中的任何一种,便无法看到大自然所有的事物。
2.安纳萨哥拉斯,认为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而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然而,即使是在最小的部分中也有其他每种事物的成分存在。
称呼这些含有“各物的一部分”的“小粒子”为“种子”。
安纳哥拉斯也(记上“爱、恨”)认为“秩序”是一种力量,可以创造动物与人、花与树等。他称这个力量为“心灵”或“睿智”。
他还说过,太阳不是一个神,而是一块红热的石头。
他相信天上所有物体的成分都与地球相同。这是他研究一块陨石后达成的结论。他因此想到别的星球上可能也有人类。他并指出,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它的光来自于地球。同时他还解释了日蚀的现象。
人物:
1.帕梅尼德斯,认为现有的万物是一直都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而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也不会消失于无形。
他认为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
透过感官,他察觉到事物的确会发生变化,不过他无法将这个现象与他的理智思考画上等号。在依赖感官和依赖理智之间做一个选择时,他选择了理智。
他认为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智不符。他认为他的使命就是要揭穿各种形式的“感官幻象”。
这种态度被称为“理性主义”
2.赫拉克里特斯,认为恒常变化(或流动)事实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征。
“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赫拉克里特斯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对于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
经常用logos(意为“理性”)来替代“神”一词。
他相信,人类虽然思想不见得永远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样发达,但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
“普遍的理性”或“普遍法则”是所有人都具备,而且以之做为行事准则的。不过,赫拉克里特斯认为,大多数人还是依照个人的理性来生活。他说;“大多数人的意见就像儿戏一般。”所以,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断地变迁与对比的现象中看出了一个“一致性”。他认为这就是万物之源,他称之为“上帝”或“理性”。
人物:
1. 泰利斯,在他自己的影子与身高等长时测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
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或许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于水,而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后也仍旧变成水。
“万物中皆有神在”
2.安纳克西曼德,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他所谓的“无限定者”(注:世界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中无数个生生灭灭的世界之一。
很明显的他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一种物质造成的。
也许他的意思是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不是这些已经被创造出来的事物。因此这种基本物质不可能是像水这样平常的东西,而是某种无以名之的物质。
3.安那西梅尼斯,认为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因此他主张空气是泥土、水、火的源头。
这与“水是万物生长之源”的理论相去不远。
他和泰利斯一样,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种基本物质造成的。
爸爸所做的奇妙的事太多了,因此这回他飞到早餐桌上方这件事对小同并没有什么特别,每天爸爸都用一个很滑稽的机器刮胡子,有时他会爬到屋顶上调整电视的天线。或者,他偶尔也会把头伸进汽车的引擎盖里,出来时脸都是黑的。
好了,现在轮到妈妈了。她听到小同说的话,转身一瞧。你想她看到爸爸像没事人一般飘浮在餐桌的上方会有什么反应?她吓得把果酱罐子掉在地上,然后开始尖叫。等到爸爸好整以暇地回到座位上时,她可能已经需要急救了。
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