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杂文精选集,逝世二十周年精装纪念版!特别收入珍贵手稿!集结精粹杂文,全面呈现一位自由思想者的精神世界!——“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内容简介】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王小波
  • 出版社: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定价:35.00元
  • ISBN:9787530216590
  • 2020-09-28 18:30:15 摘录
    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对这种想法是断然地不赞成,因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种糟糕的样子,从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义。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由此我产生了疑问,那就是穷人到底该不该生孩子。一方面觉得,穷人,连自己都在艰难维生,为什么还要抚养下一代。另一方面,又觉得,穷人为什么就不能有生育的权力了。 然后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观点,深以为意: 我曾经去过西部山区,在那边的村子里,为是在学校教书,所以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除了校长家,再没有一个独生子女。而校长本人也是至今未婚,所以孩子至今没有上户口。有一个家庭,生了五个孩子,全部都是女儿-就是为了生养一个儿子你可以想见,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她们家的一员。 由此你可以看到,贫穷真正致命的毒害,不在于物质经济,而是思想观念。很多时候,父母都不把孩子当作“他”或“她”当作“它”来看待。这一点,凡是在中国农村有过生活经验的人们,必有耳闻目染。最后,我要说,以我看到的现实,不只是穷人,绝大多数人都不应该(配不上)生小孩-他(她)们总是在做了父母之后在学习如何做父母-哪怕你养只猫狗做宠物,也要提前了解它的脾性、储备它的食量,更何况这是活生生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6:59 摘录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6:27 摘录
    自打孔孟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里只有两种人。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这些脚本。前一种人是古代的圣贤,七十年代的政工干部;后一种包括古代的老百姓和近代的知青。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6:04 摘录
    有些坏事发生在了中国,我们就说它好,有些鬼话是中国人说的,我们就说它有理,这种做法就叫做有痰气。有些年轻人把这些有痰气的想法写成书,他本人倒不见得是真有痰气,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5:34 摘录
    从孔孟到如今,中国的哲学家从来不挑担、不推车。所以他们的智慧从不考虑降低肉体的痛苦,专门营造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理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4:56 摘录
    中国的传统道德,讲究得过了头,一样会导致抽风式的举动。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在这方面也是个放大器。人行忠孝节义,就能得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美名,这种美名刺激你更去行忠孝节义,循环往复,最后你连自己在干什么都搞不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4:33 摘录
    这种危险表现在两个方面:看了好电影不觉得好,你就不够好;看了坏电影不觉得坏,你就成了坏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3:57 摘录
    总之,面对公众和领导时,大家都是信使,而且都要耍点滑头:拣好听的说或许不至于,起码都在提防着自己不要讲出难听的来——假如混得不好,就该检讨一下自己的嘴是不是不够甜。有关信使,我们就讲这么多。至于君主,我以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粗暴型的君主,听到不顺耳的消息就拿信使喂老虎;另一种是温柔型,到处做信使们的思想工作,使之自觉自愿地只报来受欢迎的消息。这样他所管理的文化园地里,就全是使人喜闻乐见的东西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3:30 摘录
    我个人认为,获得受欢迎的信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第一种最困难。第三种最为便利,在这方面,学者有巨大的不利之处,那就是凭空捏造不如奸佞之徒。
    我个人认为,获得受欢迎的信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第一种最困难。第三种最为便利,在这方面,学者有巨大的不利之处,那就是凭空捏造不如奸佞之徒。假定有君王专心要听好消息,与其养学者,不如养一帮无耻小人。在中国历史上,儒士的死敌就是宦官。假如学者下海去改造、捏造信息,对于学术来说,是一种自杀之道。因此学者往往在求真实和受欢迎之中,苦苦求索一条两全之路,文史学者尤其如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2:23 摘录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在中国,人们以为同性恋者不存在。在外国,人们知道同性恋者存在,但不知他们是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1:43 摘录
    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1:16 摘录
    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0:44 摘录
    伟大的人物总认为,假设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他期望的那样善良——更确切地说,都像他期望的那样思想,“思无邪”,或者“狠斗私字一闪念”,世界就可以得救。提出这些说法的人本身就是无邪或者无私的,他们当然不知邪和私是什么,故此这些要求就是:我没有的东西,你也不要有。无数人的才智就此被扼杀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26 14:30:12 摘录
    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0-02-17 00:54:36 摘录
    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时期是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在我的同学里,凡和我同等年龄、有同等经历的人,也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艺术也能带来这样的快乐,但是必须产生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那样级别的人物,时下中国的艺术家,尚没有一位达到这样的级别。
    当下绝大部分人,年轻人,只满足于简单的快乐而视“高尚快乐”为惩罚,原罪何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