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是一名“资深文学中年”,也是一位非常疼爱女儿的爸爸。随着女儿步入小学,他把自己的“一人读”,变成了和女儿之间的深度共读。他或围绕课文,或挑选自己喜欢且适合孩子的文学作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王亮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49
  • ISBN:9787559652942
  • 2022-07-10 10:12:54 摘录
    “……爸爸问你,细节从哪里来呢?
    女儿想了下,有点犹豫地问我:“是不是观察?”
    我说是,但又不是。观察确实是细节的来源,观察得越仔细、认真,一丝不苟,那么细节就会越丰富、生动。但是文学上的观察多少和科学上的有一定区别,并不是观察的“精度”越高,比如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就能写好细节,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赋予细节以生命,这就是“是,但又不是”的意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7-10 10:11:02 摘录
    钓鱼之乐几何?怕只有深爱此道的人才能说清楚。除了中国人,外国人对此也颇有见地,最后不妨听听英国的一位资深钓客如何描述:“当律师被杂物湮没,当政客尔虞我诈,咱们却坐在开满立金花的河堤上,听鸟儿鸣唱,看银色溪流从身边静静流过,我们的心也随之静默。确实,我的好徒弟,我们可以把波特勒医生说草莓的话用在垂钓上:‘上帝当然能造更好的浆果,可当然他也没造。’因此(我或许可以如此判断),‘上帝从没有创造出比垂钓更安详、单纯的消遣’。”(艾萨克·沃尔顿《高明的垂钓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7-10 10:09:13 摘录
    搞清楚这位“孤舟蓑笠翁”,就可以回过头来再仔细看看他钓鱼的环境:诗题为《江雪》,可除了最后一句,其他句好像都和雪没关系,他用了另外一种办法间接表现雪。这种方法有点像数学里的减法,他把整个世界里活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纷繁多样的,都“删除”“腾空”,只留下一些大概的轮廓,就是在“模拟”下雪,用文字下了场雪,把多一点的部分全给“覆盖”起来。最后字儿都嫌多,删到不能再少,留下大片的空白。这样显得天地特别辽阔,也就更加肃杀和萧条。在这样不断拓展的大空间、略显单调的大背景下,一个小黑点就相当夺人眼球。那位“孤舟蓑笠翁”就这样力透纸背,突兀、坚硬、鲜明地宣告着自己的存在。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法,叫作“留白”。比如画画,除了用笔墨渲染、勾勒的部分,还有意识地留下一些空白,让别人去想象。充分利用表现空间,强调整体效应,是比较高明的举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7-10 10:05:28 摘录
    这里说点题外话,我觉得在当代教孩子学古诗,不应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态度,好像只要早接触,多读、熟读、多背,古典文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修养就自然而然地附体上身了一般。在我看来,这其实只是在做些无益的表面工作,浮光掠影地背诵十首,不如透彻地讲一首。知识的积累、熟练度的操习,是学习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那些真正吸引、俘获我们,让我们产生深深认同感的东西——这在教育过程里,有点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味,不过,讲清、讲透,让孩子可以去感受、体验、理解,进而思考并做出自已的判断,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没有这些,只是囫囵吞枣地吃进去,那么任何古典文化都只是些没有生命力的故纸堆、冷灰烬。教育发展至今日,除了文本本身的经典性标准,还应该讲点儿“接受主义”,充分考虑小朋友的经验范围、知识结构以及孩子的心理特点与接受方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7-10 10:03:12 摘录
    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常态,我们对于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比较迟钝麻木,缺乏感觉,得有一定的刺激,或是经过一番对比,才能回过味儿来。艺术家则比我们要敏锐得多,比如一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人曾这样评价他,说他写的事物就环绕在我们周围,但不经他的指点,我们看不见。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7-10 10:01:11 摘录
    在文学艺术领域,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你能设想的角度、理解的方式越多,你所获得的也就越丰富。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7-10 09:58:53 摘录
    抓住那稍纵即逝的刹那,把它准确而简洁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写作,尤其是写诗的秘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22-07-10 09:51:39 摘录
    我们因为一项共同的爱好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读者。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